有來有往才叫「交流」,而在漢高校的國際交流普遍存在「逆差」,輸出的學生多,輸入的學生少。大學教育者稱,在漢高校的國際化辦學程度有待提高。
武大國際交流部部長盧江濱介紹,去年武大以各種形式派出的學生有600多人,而接受的國(境)外學生不算留學生,只有50餘人。
2005年起,武大開設了中西比較哲學、數理經濟與金融、護理學、生物學基地等4個國際班,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全英文授課。但武大曾經設想的「開國際班,面向全球招收本科生」並未實現,該班至今並未接收一名國際學生。
武大教務部副部長趙菊珊說,國際交流的不平衡,一方面是由於內地的高等教育整體上與世界一流大學還有較大差距,更重要的是,內地高校的國際化程度不高。「通俗地說,你能用英語講的課,如生物、信息、金融、管理等,本身就是人家的強項,不需要到你這裡學;而外國學生最感興趣的中國歷史、文化、漢語等專業,恰恰是國際化程度最弱的,人家又學不了。」
盧江濱認為,要想大量吸引國(境)外學生來漢學習,要麼學生有較好的漢語基礎,要麼高校能大量開全英文授課課程。前者需要進一步擴大漢語的國際影響力,後者對內地高校的師資提出極高要求,均非一日之功。
「交流如果做不到雙贏,就很難持續。」盧江濱說,這種不平衡學校已感到焦慮。去年暑假開始,武大已連續舉辦兩屆「珞珈國際夏令營」,武大聘請校園名師全英文授課,向外國大學生傳播中國文化,營員們與中國大學生一起遊,登黃鶴樓,學武術……在玩中感受中國、體驗中國大學生生活。武大希望把這個夏令營辦成品牌活動,期待吸引更多的國際學生來漢。
新聞縱深「交換生」,最高比例:1%日前從武大獲悉,該校最新一批交換生選拔剛剛結束,45名大二、大三學生明年春季將到法國、韓國、日本等國13所高校學習一個學期。
武大每年都選派數百名「交換生」到國內外高校學習,武大承認其修讀學分。像這樣的「交換生」項目在我省高校中越來越普遍。
在全球化和國際化的挑戰下,武漢大學等在漢的知名大學也努力提升國際化程度,增強學生的國際競爭力。儘管規模不大,武漢部屬高校無一例外地十分重視學生的交流培養。
短期的海外遊學經歷、國內第二校園經歷,被武大教務部副部長趙菊珊稱為「經歷教育」。他認為,與傳統的學歷教育強調系統性相比,經歷教育重在體驗、感受,雖然時間不長,但在不同文化氛圍、不同思維方式的碰撞中,學生的視野得以開闊,今後處理問題時就會少受地域、民族文化局限,成為具有全球意識和視野的高素質人才。此外,交換生的經歷可以為簡歷增添漂亮的一筆,對找工作也很有幫助。
交換生僅佔本科生的1
%武大國際交流部介紹,截至目前,武漢大學今年已派出到國(境)外高校學習的交換生500餘人,其中本科生282人,碩士生99人,博士生50餘人,到港澳臺高校交換學習的學生有80餘人。接收高校主要是法國、德國、新加坡、韓國、日本等國一流大學,涵蓋經濟學、法學、物理、化學、城市設計等多個專業。
在漢的其他六所部屬高校也都有數量不等的交換生項目。華中科技大學與7所國(境)外高校開展學生交流,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每年派出26名學生到5所國(境)外高校交流。
武漢大學每年的交換生佔本科生的比例不足1%,這個成績在武漢高校中已是最好。某在漢重點大學招生負責人說,該校僅有的兩個國際交換生項目去年才起步,總人數不到30人,「在本科生所佔的比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反觀國(境)外高校,這一比例一般在15%左右。香港中文大學等港校內地招生時,高達15%甚至30%的交換生比例是其「王牌」之一。
正在美國明尼蘇達州考察的武大經管學院學工部老師陳浩說,明尼蘇達大學卡爾森商學院規定,學生必須要自行聯繫到海外學習至少一個學期,否則不能申請學位。
語言和費用是交換生兩大門檻交換生經歷是本科學習的一部分,其學分受到承認,但並非等於隨意選課。武漢大學規定,學生在交流學習期間可以免修校內應修課程,應儘可能在派往學校選修與本專業培養方案要求相同(相近)的課程;承認學生在派往學校所修課程和取得的學分,並可衝抵相應學期的必修學分和選修學分,但畢業時必須達到培養方案要求的總學分。
交換生都有較高的選拔門檻。除了所學課程無不及格、綜合素質較高等基礎條件外,學校格外重視英語水平的考核。以武大此次選拔的45名交換生為例,14所學校有8所要求雅思6.0以上,1所要求雅思6.5以上。不少大二、大三的學生如果沒有出國打算,可能不會提前考雅思或託福,導致無緣交換生選拔。
武大國際交流部部長盧江濱說,交換生出去以後,與國際學生同班上課,如果語言不過關,根本無法完成學業。
費用方面,所有交換學生只需按本校的學費標準在本校繳納學費,國(境)外學習不用繳納學費,但需自理食宿、保險、交通等費用,部分國(境)外高校會提供獎學金或生活補貼。與自費留學相比,這一待遇已算優厚,但在國(境)外的生活費並不是一筆小數目,至少需要數萬元人民幣。
武大國際交流部部長盧江濱坦言,正是語言和費用這兩個門檻,讓國內高校的交換生數量無法與國(境)外大學相比。
國內第二校園方興未艾除海外遊學外,武漢大學還與多所國內重點大學相互交換學生,把該校的本科生送入國內第二校園,換個大學學習。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研一學生吳斌,本科學醫,2006年曾獲第五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金獎,並於今年4月開辦公司,當起「學生老闆」。談起改行學經濟,他稱大二時在山東大學當交換生的經歷是他人生的重大轉折點。
在山東大學當交換生時,吳斌發現食堂的飯菜口味單調,突發奇想在食堂門口賣起辣醬。起初一天是賺幾十塊錢,後來又擴展到三個校區,甚至深入到學生寢室。雖然一個月就虧了200多元,但這段經歷讓他明白自己的興趣所在。
武大教務部學籍辦主任王巧雲介紹,武漢大學倡導「國內第二校園」經歷,與山東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兩所國內重點大學籤訂協議,互免學費,互免住宿費,交換本科生。目前,武大每年送出50名學生到上述兩所學校,同時接收100名學生到武大學習。
聯合辦學縮「逆差」 武大學醫,法國實習23歲的李心怡,是武漢大學2002級中法醫學班學生。中法醫學班是武漢大學與法國南錫大學聯合培養七年制臨床醫學碩士的項目,被法國駐華大使蘇和稱讚為「中法合作的標杆」。
去年9月,上大四的李心怡被推薦至法國南錫大學醫學院肝腸外科暨生化、分子學實驗室實習四個月,接觸的第一件事就讓她印象深刻。
當時正好碰上法國衛生部考核實驗室,所有人員包括實習生也被要求當面洗手。「洗手有什麼難的?」她起初不以為然,誰料用消毒液洗過的手放到紫外線下照射後,指縫、甲縫都有殘留細菌。法國衛生部工作人員專門用半個小時講解並示範如何洗手。四個月後,她即將離開法國時,又接到法國衛生部的電話,詢問她是否養成了正確的洗手習慣。這個習慣她回國後在中南醫院實習時仍在堅持,「我想我一輩子都會堅持,做醫生要對病人負責,就是從細節開始」,李心怡感慨地說。
李心怡說,中法班帶給她的最大收穫就是國際化的培養理念和視野。每周四上午,法方專門為實習生進行「PBL教學」(問題式教學)。每個實習生要就一個真實的臨床病例進行講解,根據病人的現狀,預測疾病發展趨勢,提出後續治療方案。李心怡打趣說,實習生討論時就像一個「小聯合國」,義大利、德國、英國、中國、法國的學生都有,不同思維的碰撞令她受益匪淺。
聯合培養方可擴大規模武大醫學部副部長楊炯說,聯辦中法醫學班,是對我國現有醫學教育改革的一次嘗試。從2001年開始,每年從武大臨床醫學專業學生中選拔30人左右,學生自進校第二年開始學習法語,每個年級法方將負責12門主幹課程的教學。學習後半段大部分學生有機會到法國醫院實習一到兩次,法方提供食宿補助。
武大國際交流部部長盧江濱說,聯合培養作為高校培養高層次國際化人才的重要方式,正在日益受到高校的重視。武大先後創辦了中法經濟班、中法數學班、中法理學、工學本碩連讀試驗班等近20個特色班。1992年開設的中法經濟班已培養了數百名畢業生,活躍在中法經濟交流領域。碩士、博士也與多所國(境)外高校開展聯合培養。
首屆中法班24名學生明年將畢業,他們的主要去向有二,去法國攻讀博士或納入法國專科醫師培訓計劃(這相當於國內的臨床博士);或留校從事教育科研工作。武大醫學部副部長楊炯說,這批學生將不愁就業,他們的方向是高水平、國際化的醫生、科研人員。(劉莉) (來源:武漢晨報)
編輯:馬智
(責任編輯:劉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