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組了個局,和閨蜜說好一起去參加一個活動,但是閨蜜家寶寶(楠楠)要上早教課。她為難的說,最近娃和爹的關係不是很融洽,擔心孩子不跟爸爸。我建議她先和楠楠溝通一下,看孩子是什麼反應。閨蜜和娃說,''媽媽明天有點事,不能陪你去上早教課,爸爸一個人帶你去,好嗎?等你們下課回來,媽媽在家等你''。
沒想到楠楠一口答應,說,''好的,媽媽''。閨蜜很詫異孩子的表現,然後又去找老公說,老公一開始擔心自己帶不好娃,但在閨蜜的軟磨硬泡下,娃爹同意獨自帶娃上課去。倆人在早教中心的配合特別好,前線不斷傳來捷報,楠楠沒有哭沒有鬧,全程和爸爸友好相處,閨蜜也踏實的參加完活動。晚上回家聽著娃爹唾沫橫飛的講述他倆愉快的一天,閨蜜竟有一絲嫉妒。
從寶寶''呱呱''墜地的那一天開始,基本每天就是和媽媽朝夕相處,寶爸再上心體貼,帶娃的時間也是屈指可數。網上有一種叫法是''周末爸爸'',意思是爸爸只有周末的時候才有時間陪娃。但是,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爸爸自然是不可缺席的,有爸爸和媽媽的同時陪伴,孩子在心理、人格等各個方面才能健康的發展。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有意識的培養寶爸和寶寶之間的親子關係呢?
有研究發現,父親與孩子交往的數量與孩子的智商有正相關。同時發現,男孩嬰幼兒時期如果沒有父親的陪伴,會出現更偏向女性化的表現,喜歡非身體性的、非競技性的活動,影響性別認同。
★ 寶媽和寶爸分工協作:入學前
有一位朋友的帶娃方式值得和大家分享一波。她娃百天以後,夫妻倆人就討論關於孩子的問題,最後達成一致就是:輪崗制。每人負責一周孩子的衣食住行,一直堅持到寶寶上學。這樣做的好處是:
解放了寶媽。寶媽可以從孩子的生活中抽離出來,去做些自己的事情,也有時間把家收拾的更整潔,做更可口的飯菜。
鍛鍊了寶爸。寶爸可以更加熟悉寶寶的作息規律,對孩子有更為全面的了解,在寶寶的問題上,也擁有了話語權。
寶寶獲得了更多愛。寶寶通過日積月累的被照顧,能夠明白爸爸和媽媽都是愛她的,無論她在生活上有任何的需求,媽媽和爸爸其中的任何一方都能幫助到她。
有很多家庭都是這樣的狀況:寶媽一旦有事情離開,家裡就和炸了鍋一樣,一會一個電話:''娃吃啥?娃穿啥?娃的衣服在哪?天吶,娃拉屎了!''寶媽簡直是不能離開娃半步,想想也是哭笑不得。
★ 寶媽和寶爸分工協作:入學後
等寶寶入學後,就可以根據寶爸寶媽的特長,分別負責孩子的課程。比如寶媽擅長英語,那孩子的英語輔導工作就由寶媽負責。寶爸擅長繪畫及音樂,做小報之類的工作就由爸爸負責。各司其職,各自展示自己的才華,能很好的加深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寶爸寶媽就能自帶光環,高高在上。
增加父子/女單獨相處的時間
雖然冰心說:父愛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覺到了那就不是父愛了! 但弗洛伊德說:在孩提時期,我不能想像還有什麼需要比父親的保護更強烈。
寶媽要學會放手,儘量創造時機增加爸爸和孩子單獨相處的時光。媽媽比較細膩,在和寶寶共處的時候,習慣用簡單易懂的溝通方式。而爸爸比較理性,寶寶就可以接觸到另一種溝通體驗,和爸爸在一起,也能增強孩子的動手能力,可以感受來自不同於媽媽的安全感。
像我閨蜜的那種情況,是最常見的一種。總是擔心別人照顧不好孩子,自己累個半死,但是其實孩子本身也想去體驗一下和別人相處,被其他人照顧的感受。我們經常說,離不開對方的,其實是大人,並不是孩子。就像寶寶剛入園的時候,一手把娃帶大的媽媽通常會哭的比較嚴重,受不了長時間的分離。甚至等孩子上學後,有些寶媽在家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能幹什麼,變得患得患失。
不要懷疑寶爸帶娃的能力
總是有人會說,男人太糙了,怎麼能帶娃呢?我們並不是完全把孩子託付給爸爸,只是希望爸爸能有更多的時間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增強父子之間的親子關係。更何況,那是活生生的親爹,他又能做出多麼出格的事情?即使帶的不如媽媽好,可能衣服顏色搭配有問題,給娃吃飯的時候手忙腳亂,但這不是家裡的另一番樂趣所在嗎?讓寶爸帶娃,會有一種情況,就是可以減少夫妻之間的口角爭執,多一些無奈的冷笑話。
父愛對孩子的影響遠不止於智力,還有體格、情感、性格等方面。與父親接觸少的孩子,體重、身高、動作等方面的發育速度都要落後一些,並普遍存在焦慮、自尊心不強、自控力弱等情感障礙,表現為憂慮、多動、有依賴性,被專家稱為''缺少父愛綜合症''。
凌晨媽媽來叨叨
爸爸在孩子生命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家庭意識到了這點,卻沒有真正的實施起來。不是寶媽放不開手,別人還沒帶娃,自己就先把活都幹了,要不就是寶爸自己往後退,不想承擔這份沉甸甸的''工作''。 親子關係的建立和培養,需要父母雙方的共同付出和努力。所以,為了孩子能健康快樂的成長,多抽時間陪陪孩子,不要等將來發現問題了,再想彌補就都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