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類生育力保存中心成立後,將按照「男女並重,精卵結合」的發展思路,鑽精研微,通過婦科、男科、遺傳學、表型組學、冷凍醫學等多學科的協作,在致力於人類生育力保存新技術研發的同時探索建立診療新規範,完善輔助生殖倫理與管理體系。
本報訊27 歲的曉雯新婚不久就被查出罹患乳腺癌,儘管經過手術、化療等系統的治療平穩地度過了五年生存期,然而沒過多久,潮熱汗出、陰道乾燥等症狀頻頻出現,月經量也銳減,檢查結果顯示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增高而性激素水平降低,各類卵泡數目明顯減少,這意味著,曉雯已經被打上了卵巢早衰的標籤。這很可能是源於治療方案中的化療、放療等措施對曉雯的卵巢功能造成的損傷。
日前,上海市人類生育力保存中心在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掛牌成立。今後,像曉雯以及與她相類似的患者,會有更好的診療選擇,可以提前規劃生育力保護措施,不僅可顯著緩解各種治療造成的卵巢早衰症狀,甚至還有可能孕育後代。
生育力下降對焦生育意願上升
「生育力下降的趨勢非常值得關注,由此導致的人口出生率降低、出生缺陷率增高等問題都會影響到人口質量。」上海市人類生育力保存中心主任、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院長徐叢劍教授說。「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高齡生育率不斷上升。數據顯示,1990-2017年我國育齡婦女平均初育年齡推遲3 歲以上。2015 年統計的上海女性平均初育年齡已然為29 歲。生育年齡的增高勢必對生殖細胞的健康造成顯著的影響,卵巢早衰、精液質量下降等導致不孕不育的發病率以及出生缺陷率雙雙升高。
疾病的治療手段對生育力造成的損傷與迫切的生育需求間的矛盾同樣急需被解決。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新發惡性腫瘤超過400萬例,而在年輕惡性腫瘤患者中,70%以上有生育意願。隨著腫瘤治癒率的不斷提高,以及年輕患者的不斷增多,生育需求不斷上升。但常規治療方案很可能會對患者的生殖器官和生殖細胞產生不可逆的損害。比如,就有臨床研究顯示,放療劑量小於2Gy 會造成50% 人卵母細胞損傷,5 至10Gy盆腔放射劑量可致卵巢功能徹底衰退。此外,對系統性紅斑狼瘡、白血病等人類其他複雜疾病的治療中,也可能會使用到「生殖毒性」的藥物或措施,這類患者的生育力保存需求同樣十分迫切。「廣大醫務工作者在治療疾病的同時,應該同時關注生育力保存的評估和規劃、實施。」徐叢劍強調。
實施生育力保存一系列「實錘」
「女性生育力保存技術包括胚胎冷凍、卵子冷凍和卵巢組織冷凍等。其中,卵巢組織冷凍移植技術在近年來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冷凍復甦移植後的卵巢組織不僅可以保留卵巢的內分泌功能,還有可能實現生育功能,不論對於年輕婦科腫瘤患者的保育治療,還是對於其它有可能影響生育能力的婦科或非婦科領域的特殊疾病患者的治療,以及針對一些可能影響生育能力的特殊狀況的處理,都有著十分重要的臨床價值。」徐叢劍介紹說。凍存卵巢組織移植技術在歐洲已經開展了十餘年,目前全世界已經有160 餘例經凍存卵巢組織移植後出生的健康孩子。然而,國內在這一領域的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未雨綢繆,把目光聚焦全生命周期的起始點,從源頭助力未來,從臨床需求到付諸科研再到反哺臨床,逐步完善了保存人類生育力的整體建設。
2011 年,由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打造的「上海市女性生殖內分泌相關疾病重點實驗室」正式運行,為從學科領域研究女性生育力問題提供了重要平臺。2014 年,以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附屬兒科醫院和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為主體,聯合復旦大學校內生殖與發育相關學科的科研資源共同組建了復旦大學生殖與發育研究院,集中了全校在生殖醫學領域的優勢力量和骨幹團隊,重點研究出生缺陷預防和早期診斷的關鍵技術。2017年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獲上海市衛健委批准設立了上海市女性生殖疾病臨床醫學中心,併入選上海市重中之重臨床醫學中心建設項目;同年,由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參與主辦的《生殖與發育醫學(英文)》正式出版,如今,該雜誌已被新興資源引文索引資料庫收錄。
2018 年初,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依託復旦大學生殖與發育領域高水準平臺,基於基因組學和表型組學等高科技手段,注重心理、倫理和文化建設,成功打造了國際領先的創新型人類精子庫,把生殖健康攻堅戰的關口前移,聚焦精子健康和男性生育力的保存。
有了「精子銀行」,醫院隨後又將目光聚焦女性生育力保存。2018 年11 月,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上海市人類生育力保存中心」獲批成立。目前,已有數名患者通過臨床試驗研究途徑冷凍了部分卵巢組織。「符合條件時,冷凍的卵巢組織將會被復甦並重新移植回患者體內,幫助其恢復卵巢內分泌功能,並有進一步實現妊娠的可能。」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黨委書記、上海市人類生育力保存中心副主任華克勤教授說。
開啟守護生命種子「探索之旅」
女性生育力保存技術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2017 年10 月,國際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對女性生育力保存的方法及適用人群、技術流程和成效做出了詳盡的闡述。
在西方醫學界,已經有不少患者成功通過生育力保存技術實現妊娠,甚至已經發展了人造卵巢等生育力保存的前沿技術。而在國內,此類研究和臨床應用尚未規模開展,與此相關的指南規範、倫理監督、法律法規尚需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上海市人類生育力保存中心正是基於此作出了整體的規劃和部署。
「要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發揚鍾揚教授的『種子精神』,守護人類的種子。」徐叢劍說。據介紹,上海市人類生育力保存中心成立後,將按照「男女並重,精卵結合」的發展思路,鑽精研微,通過婦科、男科、遺傳學、表型組學、冷凍醫學等多學科的協作,在致力於人類生育力保存新技術研發的同時探索建立診療新規範,完善輔助生殖倫理與管理體系。
生育力下降不僅關乎家庭的幸福、社會的穩定,更是與人口素質息息相關。如何實現人類生育力保存領域的重大學術突破和技術創新,如何預防和減少輔助生殖技術子代的出生缺陷及重大疾病風險以提高人口質量,如何實現生育力的安全保存和優生優育,一道道難題都急切待解。「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提出,要將「人人享有生殖健康」列為重要決策部署。
有關專家表示,未來總是充滿著未知與期待。用「種子精神」破解「種子」難題,中國的生育力保存技術正揚帆起航。
文/ 沈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