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著音樂做設計,做時裝更是傳遞澳門的原創精神。10年前,Faye和Sony創立mushroom(蘑菇)的時候,他們還是一無所有的年輕人。「蘑菇是一種很有生命力的植物,即便在最陰暗潮溼的地方一樣能肆意生長。」正如這家小小的時裝店。
從最初交不起房租,到如今開出兩家分店,在時裝店裡辦電音live show(現場音樂會)更是讓mushroom成為澳門街頭獨特的風景線。「這一路其實有很多困難,只是我們比較堅持。」他們的故事,或許是當下澳門年輕人的一個真實寫照。
像蘑菇一樣頑強生長
mushroom位於澳門美的路主教街,沿街的茶餐廳與零食鋪交錯分布,小小時裝店大隱於市。與其說是時裝店,不如說是微型藝術館,走進店內,仿佛置身於一個熱帶雨林中的童話世界。
收銀臺、衣架上、飾品柜上爬滿了熱帶植物和布娃娃,長滿蘑菇的吊燈,長著鴨子腦袋的服裝模特,各種帶蘑菇元素的工藝品隨處可見,看似漫不經心中透著設計感。「這些蘑菇工藝品是從各地進貨時搜集回來的,還有很多是客人送的。」Sony說,客人們只要看到有蘑菇的東西都會往店裡帶,於是就越放越多了。
蘑菇有著頑強的生命力,正如當初選擇創業的他們。「2009年,我們剛大學畢業,我們本身都是學設計專業的,於是就想從事這方面的工作。」不是沒有嘗試過到公司上班,但想開一家時裝店的想法從未消失,於是,辭掉工作,自主創業。
「我們的第一家店是開在一個很黑暗的商場裡面,當時的租金是1800元,那個地方的環境非常惡劣,每天關門以後,老鼠就在店裡跑來跑去。」即便是租著最便宜的鋪位,租金還是要靠Faye一個人在外面打工掙得,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幾年。「直到後來時裝店慢慢走上軌道,收入也穩定下來,他才辭了工作和我一起全職經營店鋪。」
做「和別人不一樣」的品牌
這個叫Faye的靦腆男孩,是mushroom的設計師、攝影師和電子音樂師。當Sony在店裡忙前忙後地接待客人,Faye就在裡面的小房間裡聽著音樂畫設計圖;當Sony在接受慕名而來的媒體採訪時,Faye就在一旁小聲為她答不上來的問題出主意……從讀書到創業,兩人為著一個共同的夢想互相扶持地走了十年。
「mushroom的品牌理念就是要跟別人不一樣,要很特別,讓顧客穿起來有跟其他人不同的自信感覺。」Sony說,為了做到「不一樣」,一方面他們經常奔走於日本、韓國等地搜集一些風格獨特、市面上沒有的服裝,一方面就是堅持原創設計。「店裡的每一件原創時裝都是我老公親手畫出來的。」Sony驕傲地說。
優雅中帶著個性,融入生活的同時體現設計感,通過服裝這一載體,mushroom傳達的其實是一種用心生活的態度。「但也因為比較小眾,欣賞的人會很喜歡,不欣賞的人會覺得怪怪的。」從一開始只有一小群粉絲,到現在喜歡的人越來越多,每次看到自己設計的衣服賣完了,就是他們最開心的時刻。
回想起創業之路,對Sony來說印象最深的是每一次搬家。「10年來我們一共搬了四次,有時是為了搬到更好的地方,有時是業主不肯續約等而迫於無奈離開。」每一次搬家的過程都很痛苦。「我們的店裡有很多裝飾品,每到一個新的地方,我們都會很投入地設計,精心布置,所以搬家時會非常捨不得,不知道哭了多少遍……」
哭哭笑笑當中,小店如同蘑菇一樣頑強地生長起來,開出了第二家分店,但始終沒有離開原來的社區。「我們很多客人都是熟客,連新衣品的照片模特都是顧客。」Sony說,有時在店裡看到一些氣質符合的女生,她會很大膽地問她們是否願意當模特,很多人都會欣然答應。
創作的過程一定伴隨著音樂
澳門創業的年輕人很多。澳門特區政府自2013年起頒布青年創業計劃,21-44歲的澳門青年若創業,將會得到政府8年期的30萬澳門元免息貸款。「這對創業者來說是一筆寶貴的起步基金。」Sony說,這一步步走來,政府的支持很重要。
「其實當初開店的時候,我們從沒有想過要賺大錢或者把店鋪做得很大,一直想的就是只要不關門就好了。」創業的過程中,兩人放棄了很多自己的東西,「錢都放在店裡了,人家iPhone都不知道用了多少年我們才買得起。」她笑言,這個很窮的狀態持續了5年,「但我們就是不關門,每個月都在交租,現在都熬過來了。」
3年前,mushroom開始嘗試在店裡舉辦一些音樂會,為客人創造不一樣的體驗。「Faye以前是電子音樂人,他想到把電音表演搬到服裝店裡來。」第一次現場音樂會,小小的店裡擠滿了人,聽眾們或坐或站,盡情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我們都很喜歡音樂,因此也想把這些澳門本土的文化介紹給更多人。」
創作的過程一定要伴隨著音樂進行,服裝設計的諸多靈感也來自於音樂。「我們一直都覺得時裝和音樂是不可以分割的,衣服上的很多風格都是和音樂掛鈎的,比如嘻哈風的衣服就是從hip-hop音樂中演變過來的。」mushroom的兩家店也自帶不同風格。「這家店是日系風,另一家店是嘻哈風,一邊是很乖的感覺,一邊是壞壞的感覺,但都是我們的創作……」
「10年前,我們還很年輕,只是抱著玩玩的心態開一家店,但如今,我們已經把這家店作為畢生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