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羅田怡 楊金祝
5年,可以發生什麼?每個人有不同的答案。
在成都,5年可以見證城市發展的日新月異。公園城市「首提地」、成都總地鐵裡程即將突破500公裡、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初見雛形、成都五環路全面開建……
即將收官的「十三五」,也是成都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著力提質增效,在經濟轉型升級、區域協同發展、社會民生改善、生態環境優化、城市品質提升等方面成效顯著的五年。
具體發生了哪些變化?一起去看看。
成都高新區
產業集聚集群突出
綜合競爭力躍上新臺階
12月1日,出光電子材料(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出光電材」)開業儀式在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B區舉行,這也意味著出光電材實現量產,預計將於2021年初實現首批產品交付。
出光電材是世界500強企業日本出光興產在國內設立的首家OLED發光材料製造基地,也是出光興產全球第三個OLED發光材料製造基地,於2018年12月開工建設,項目總投資約2.55億元,預計年產OLED發光材料12噸。
出光電材所在的成都高新西區作為成都電子信息產業核心聚集區,正加快建設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聚焦「芯屏端網」四個細分領域,構建較完善的現代化電子信息產業體系。今年1-10月,成都高新區電子信息規上工業企業累計實現產值2993.86億元,同比增長13.67%。
「十三五」以來,成都高新區圍繞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和新經濟三大主導產業著力構建現代化開放型產業體系,以產業生態圈創新生態鏈變革經濟組織方式,促進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供應鏈有機融合,產業結構實現優化升級。
其中,生物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獲批全國首個重大新藥創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成果轉移轉化試點示範基地,連續兩年位居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綜合競爭力排名第6位;新經濟企業數量、獲得風險投資等新經濟活力各項指標均居全市首位。
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成都高新區瞄準「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總體目標,堅持用新發展理念凝聚社會共識、引領城市方向、塑造時代價值、培育戰略優勢,積極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開創了增長與效益並行的良好局面,順利完成了「十三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
數據顯示,「十三五」以來,成都高新區經濟持續保持高位增長,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達2285.6億元,較「十二五」期末增長41.8%,年均增長9.1%(前四年),成為了全省第一個經濟規模邁上兩千億元臺階的高科技園區。
青白江區
優化產業結構
實現城市空間新布局
12月1日下午,玉湖環球食品供應鏈中國西部基地-青白江項目正式籤約落戶成都國際鐵路港。這是今年成都市青白江區繼友發金屬雲商總部及區域中心、遠洋青白江智慧產業城中央商務區後第7個百億項目籤約落地。
「我們看好成都青白江區的交通優勢。」玉湖集團(香港)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蔣文勝表示,落戶青白江區,既能藉助鐵路港強化西部與沿海傳統口岸的供應鏈,更能藉助蓉歐鐵路樞紐,把全球食材更有序地運至中國,更好地滿足中國民眾對食品供給安全及衛生安全越來越高的要求。
不僅在項目招引,近年來,成都青白江的「朋友圈」遍布全球。持續推動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與德陽共建共享物流園,與12個市州共建「亞蓉歐國際班列」基地,年均帶動全省進出口貿易100億美元以;聯合中馬產業園、中白產業園等成立「一帶一路」產業園區聯盟……
與此同時,優化產業結構。青白江區發改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過去青白江區工業發展主要依託先進材料產業功能區,隨著城市有機更新的加快推進,該功能區土地資源難以滿足重點工業項目的需求。
為此,2017年10月,青白江區主動跳出老城區空間束縛,以「調整城市空間布局、重塑經濟地理」為導向,科學確立了「一港三城六個特色小鎮」的全域發展布局,選擇在毗河以南新建歐洲產業城,成功實現「騰籠換鳥」和空間的重新布局。
成都青白江相關負責人表示,十三五」時期,青白江區堅持調整落後產能與先進企業培育相結合,先後調整轉型攀成鋼、川化等傳統老工業企業,積極培育和引進一批主業突出、效益較好、核心競爭力較強的企業集團。目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生產經營能力逐步提升,企業競爭力持續增強,營業收入超過5億元企業達到13戶。期間,青白江區先進材料產業功能區獲批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老工業基地轉型成果作為全國城市轉型唯一案例成功入選聯合國《中國人類發展報告特別版》。
龍泉驛區
搶抓多重機遇
實現區域發展質量持續提升
入冬以後,天氣愈發寒冷。在東安新城片區,依舊是那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龍泉驛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東安新城建設過程中,龍泉驛區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踐行公園城市理念,秉持「人城產」邏輯,堅持先公園後城市,努力走在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公園城市示範區前列。
城市功能也在不斷完善。近年來,吾悅廣場、萬達廣場、驛都城等多個商業綜合體進一步方便了市民生活,提升了幸福感;包括青臺山龍泉人家等在內的首批7個龍泉人家運營投用,公共服務配套三年攻堅行動取得明顯進展。
數據顯示,據統計,「十三五」時期,龍泉驛區累計實施品質提升項目400餘個,城市功能設施,正日臻完善。
在生態方面,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花海林麓段加快建設,古驛十二景、青龍湖溼地公園等生態景觀項目建成投用,加快構建「生態區、綠道、公園、小遊園、微綠地」五級綠化體系。
在教育方面,「十三五」期間,龍泉驛區新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40所,新增學位2.8萬個。目前,龍泉驛區已基本形成涵蓋公益為主的、較為完備的教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成功創建「全國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實驗區」「全國學校體育綜合改革試驗區」。
在文化惠民方面,近年來,龍泉驛區堅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開展「『月享藝術』精品演出到身邊」、走基層文化惠民演出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動,推行「蒲公英」群眾原創文藝作品培育扶持計劃。目前,龍泉驛區擁有各類體育場地2324個,已承辦世警賽、全國群眾登山健身大會開幕式等國際、全國性賽事活動,全國足球乙級聯賽主場落戶龍泉驛。
龍泉驛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龍泉驛區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都城市「東進」、2021年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等多重機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樹牢產業生態圈理念,將產業功能區建設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和重要抓手,全力促進產業優化升級,以汽車產業為主導的多元共興產業體系加快構建,實現區域發展質量持續提升,綜合實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等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