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江西市縣經濟聽音
與過去「撿到籃裡都是菜」相比,當前圍繞地方產業集群進行補鏈、延鏈式招商,「不是好菜不進籃」,主動參與構建東中西部新的產業布局
記者近期深入江西十多個縣區和工業園區調研發現,在新常態下基層經濟運行出現了一些新現象和積極變化,反映出內陸地區調結構、促發展、推升級的新趨勢。
儘管企業轉型升級普遍遇到缺流動資金、缺高素質勞動力、缺高效價廉的物流等困難,記者調研發現,在中央推出微刺激措施的基礎上,基層政府和企業在努力創新探索解困路徑。
一些縣市以產業集群為抓手優化產業結構,強化經濟增長內生動力,提升效率和行業競爭力。撫州市副市長周小平分析指出,勞動力紅利時期已經過去,包括江西在內的中部地區整體上處於產業鏈的中低端,需要通過技術創新帶動轉型升級。
面對傳統產業優勢消退給地方經濟造成的壓力,永豐縣委書記朱新堂表示,應該認識到當前正是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蓄勢期。
「綠化」升級抵禦
人口資源紅利消退
記者在撫州、吉安市等地調研發現,新常態下內陸地區傳統資源型產業遭遇寒流,人口紅利繼沿海之後逐步消退。
勞動密集型企業首先面臨轉型壓力。臺灣寶成集團被稱為「鞋業的富士康」,上世紀80年代起在沿海設廠,2000年後陸續轉移到中西部設廠19家,其中以江西7家為最多。今年寶成在內地的部分企業經營困難,江西2家已經倒閉,一季度,寶成在大陸的鞋產量佔比從去年的34%下降到29%。
資源型產業也進入低谷。吉安市吉安縣往年鐵礦石開採能繳稅2億元、銅冶煉加工能繳稅3億元。今年上半年,這裡鐵礦石稅收只有3000萬元,預計全年鐵、銅產業同比減稅47%、62%。
吉安縣委書記劉洪說,傳統產業優勢的消退給地方經濟造成了壓力,但並沒有造成太大的悲觀情緒,已經引進和培育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給地方注入了新的發展動力。
位於泰和縣的合力泰科技有限公司是國內規模較大的液晶顯示屏生產企業。記者在車間看到,工人們正在生產最新潮的智能手環等電子穿戴設備。今年上半年,吉安市工業增加值增速列江西第一,其中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佔工業經濟總量的一半,增長17.5%。
產業形態「綠化」是許多市縣明確的轉型方向。撫州市東鄉縣今年被國家能源局批准為全國四個APEC「低碳示範發展城鎮」之一,引進了投資上百億元的薄膜太陽能等新能源項目。東鄉縣委書記譚小平說,推進產業「綠化」是為了獲得今後長期的增長。
結構在調整,傳統產業也在依靠科技升級。吉安市永豐縣是江南最大的石灰石富礦區。記者看到,清華、北大與這裡結成校所企聯盟,開發出適用於塗料、塑編等多行業的產品,市場價格由每噸800元提升到3000元,國內碳酸鈣十強企業中永豐縣有三家入圍。朱新堂說:「小石頭看似不起眼,但依靠科技體制創新,實現了小石頭經濟由小到強的涅槃。」
集群發展取代遍地開花
記者調研發現,當前一些縣市經濟轉型的明顯特點,是以產業集群為抓手優化產業結構,強化經濟增長內生動力,提升效率和行業競爭力。
本世紀初,中部招商引資更多的是被動承接沿海產業轉移,造成產業遍地開花、多而不強。撫州市委書記龔建華說,與過去「撿到籃裡都是菜」相比,現在我們產業方向非常明確,圍繞地方產業集群進行補鏈、延鏈式招商,「不是好菜不進籃」,主動參與構建東中西部新的產業布局,避免再走「引進—清理—再引進—再清理」的老路。
吉安重點培育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全市有電子信息及配套企業350多家,形成了計算機、通訊終端等6個百億元產業集群。工信部授予其「電子信息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化示範基地」,7月還在吉安召開了全國電子信息行業座談會。撫州市崇仁縣是江西產業集群發展的示範基地,只有36萬人口的崇仁聚集有86家變電設備企業,去年以來僅從浙江就引進8個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變壓器項目,中低壓變壓器在全國市場覆蓋率居第三。
江西今年明確了60個工業產業集群,分布在50個縣(市、區),去年這60個產業集群實現主營業務收入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25%。吉安市委書記王萍說,集群發展是推動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在新一輪產業轉移中,不能再延續以往「東部落後企業被迫轉移、中部落後地區被動承接」的模式,中部應根據自身產業基礎和發展定位瞄準一些產業主動對接,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式發展激活了縣域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不少企業成為推動產業集群的生力軍。從福建晉江到南城縣投資的倍護公司今年投產,主要生產紙尿褲等嬰幼兒用品,南城縣因勢利導鼓勵支持倍護公司繼續投資興建千畝產業園,倍護採取控股方式從粵閩引入了5家為其生產配套的企業。
廣西投資集團等投資的廣銀鋁業在撫州市臨川區撫北工業園投資50億元建設3000畝的鋁加工產業園,統一建設園內汙水處理等設施,園區自己使用一部分,其餘招商。廣銀鋁業副總經理崔衛國說,建這個產業園,利潤率還不如直接把錢給銀行放貸。我們為的是產業的戰略布局,打造鋁加工產業集群,讓相關上下遊企業輕資產進入。
南城縣委書記胡領高分析說,由一個行業的核心企業牽頭構建產業集群、完善產業鏈條,是市場之手在發揮作用。臨川區區長吳自勝說,為有效防控投資風險,臨川區對「園中園」設置了投資強度、畝均產出和建設時限等門檻。
相比工業製造業投資觀望情緒加重,記者採訪發現,服務業漸成外商投資重點。上半年江西第三產業投資增長29.9%,高於第一、二產業,對全省投資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增速連續11個月高於全省投資增速。
今年6月份,臺灣上市公司志嘉集團投資的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園在吉安市青原區開工建設,以開發高端文化、地產及旅遊產業為重點。海基會原董事長江丙坤在項目動工儀式上說,2010年以來,臺企一直處於轉型升級的震動期,這個項目表明「臺商西進」正發生質的變化,開始從製造業進入服務業。
面臨人才流通成本掣肘
高素質產業工人短缺是中部地區產業升級中面臨的重要掣肘。吉安市副市長劉賢清說,中部地區招工難是結構性缺工,勞動力資源並不少,但缺少有一定技能的高素質技工,這是制約大型企業入駐中部的關鍵因素。
吉安市大膽推進了職業教育的改革。投資9.8億元建設的吉安職業技術學院9月正式招生,學院對管理模式進行創新,引進專業團隊進行管理,將49%的股份出讓給當地企業實行校企合作,讓企業高管當老師、企業當學生實訓基地。
在撫州市崇仁縣,當地結合變電設備產業集群的需求,在縣職業教育中心重點開設機電專業,為園區輸送了上千名專業技術工人。今年初,江鈴底盤股份有限公司出資,委託撫州職業技術學院設立「江鈴班」。新餘市則在全國率先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職校學生一半時間在工廠做學徒。這些探索有效破解了以往校企合作中存在的產教結合深度不夠等問題。
除了職業技術人才,在調研中,基層縣市和企業普遍反映,交通不便導致物流成本偏高,制約了中部地區發展升級的效率。周小平說,公路運輸每噸貨物一公裡的成本是0.45元,鐵路是0.14元,水路是0.05元,航運和鐵路運輸基本建設的完備性,直接影響一個地方的經濟水平。因為缺少便捷的鐵路水路交通,撫州工業企業物流成本平均佔總成本的20%,高的達30%。
吉安市工信委主任譚華說,中部地區交通運輸網絡的完善需要國家進一步加大投入。要發揮長江經濟帶建設對中部的輻射作用,上港集團九江港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秀清認為,需要加強與長江沿線主要港口對接的鐵路、公路、水路網建設,比如儘快規劃江西境內贛江等有水運條件的河道疏浚工程等。
區域協作是升級的重要推力
江西省8月底出臺政策支持撫州融入南昌、對接海西加快經濟發展升級,龔建華介紹,撫州將建設成區域合作發展創新區和海西產業轉移重要承接區,把江西生產力布局由「幹」字發展為「天」字。撫州市市長張和平說,區域協作是升級的重要方面,但省際間的合作需要在相關省、市之間建立固定的協調機構和順暢的協調機制,防止機制缺位推進不力。
調研中基層幹部建議,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不少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中部很多縣市都納入了一個或多個戰略中,但一些區域發展政策沒有完全覆蓋到區域內所有的地方。撫州市工信委主任藍師龍說,撫州地處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海西經濟區、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等三大國家戰略覆蓋區,卻沒有完整享受到區域內相關稅收等優惠政策,有名無實。劉賢清進一步指出,國家在出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時曾提出,中部200多個縣比照西部享受一些優惠政策,但目前西部執行15%的企業所得稅稅率,中部大部分地區仍然是25%,希望政策能覆蓋到戰略區域劃定的所有地區,把政策優勢轉化為更大的發展優勢。
針對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劉賢清建議,在全國產業升級的總體布局下,國家能不能依據中部地區近年形成的較好的產業集群基礎,在編制「十三五」規劃時給中部產業布局以一定扶持,有選擇地安排、引導一些新布點企業到中部落戶。(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劉菁 李美娟 郭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