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ID: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多重人格相互博弈,反轉不斷

2020-12-16 邱叨娛

經典電影《致命ID》為我們講述了一個酣暢淋漓,反轉不斷的故事。

電影名稱其實已經表達了電影的主題,但第一次觀影時也許不會產生強烈的共鳴。即使進度條過半,我們可能也會自顧自的認為它是一部懸疑片。電影的前半段故事架構頗有阿加莎·克裡斯蒂推理小說的味道。但隨著故事的尾聲,我們才會發現這部電影想要探討的是多重人格。

電影的結尾有些出人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知道結局後,再翻回去看電影,我們才發現原來導演已經用細節無數次提醒觀眾電影想要表達的深意。當影片結束的那一刻,我們才會恍然大悟,為導演講故事的能力拍案叫絕。

11重人格

經典電影之所以值得反覆咀嚼,正是因為它能夠打破時間的限制,時間越久越撒發著迷人的光芒,《致命ID》就屬於這種電影。

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一群看似不相干的人聚集在汽車旅館裡。隨著人物的接連死去,影片的懸疑色彩也不斷加重。每個出場的人物都懷揣著心事,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最後的反轉是整部影片的點睛之筆,為影片注入了更多的張力。

影片中的出場人物眾多,有過氣明星卡羅琳、司機艾德、小男孩提米、男孩母親艾莉絲、男孩繼父喬治、妓女帕瑞斯、新婚夫妻小路和金妮、汽車旅館老闆萊瑞、警察羅德斯、逃犯羅伯特。

11個人物悉數登場,在雨夜的汽車旅館裡相互博弈,互相猜疑。隨著人物的不斷死亡,故事卻越發迷離。

我們知道,這11個人物並不是客觀存在的獨立個體,他們都是死刑犯胖子潛意識裡分裂出來的人格。辯護律師偶然之間發現了胖子寫的一本日記,這才知道胖子擁有多重人格。

律師為胖子做無罪辯護,最主要的依據就是,殺人並非胖子的主觀意願,而是某個人格掌控胖子的身體犯罪,胖子其實也是一個受害者。

聽證會上雖然沒有血雨腥風,但是胖子的內心世界卻做著抉擇掙扎。

意識世界裡,艾德與羅德斯同歸於盡後,帕瑞斯開車回家種橘子。現實生活中,胖子也被送往醫院,此時他的精神愉悅,沒有任何暴力傾向,好像善良的人格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但隨著帕瑞斯挖出最後一塊鑰匙牌時,隱藏最深的男孩提米出現,殺死了帕瑞斯。邪惡的小男孩最終掌握了主動權。現實生活中胖子也突然變得暴戾,殺死了律師。

影片最後的反轉十分驚喜,為了使這個反轉更加令觀眾意外,導演特意將艾德殺死羅德斯時,羅德斯說的話隱去,只留下口型,沒有聲音,這就使得接下來的反轉充滿張力。

汽車旅館以及接連出現的人物,全都是胖子意識世界裡構建出來的,整部影片其實就是一次多重人格爭奪主控權的搏殺。人格在構建的意識世界裡雖然被殺了,但是並沒有在意識裡死去。他們只是藏在了暗地裡,等待著下一次人格爭端的重啟,電影中死去的人屍體都不翼而飛,就說明他們只是暫時在意識裡消失,但是沒有永久死去。

每一次人格的易主,都需要經歷一次搏殺的過程。小男孩提米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只是說明此次他贏得了主動權,但下一次的人格爭端,贏的人就不一定是他了。沒有成功取得主動權的人格,也在為下次爭端的重啟積蓄力量。

24個比利

電影中的多重人格相遇在汽車旅館內,發生了一些列的搏殺事件。導演把所有的人格放置在同一個空間內,增添了戲劇衝突,讓影片的可看性更強。但現實生活中,多重人格之間是相互獨立的,他們彼此並不知道對方的存在。

哪種人格控制身體主導行為,是由環境和心理決定的。不同人格會表現出不同的行為方式,一般不會出現電影中多重人格互相搏殺的情況。

電影《致命ID》備受觀眾推崇、經久不衰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改編自真實事件。雖然在表現手法上有誇張成分,但是現實底色更加強烈,電影中許多設定都是真實情況的投射。

比利的童年生活不幸,多次被虐待、毆打,使得他十分自閉。因為未曾有效地溝通交流,他只能內化這些憂傷。漸漸地,他分化出不同的人格來保護自己。每個年齡段都會根據自己的精神狀態和心理狀態,分化出不同的人格。分化出來的人格,各自的性別、年齡、膚色、外貌、國籍、職業都不同。

這些人格輪流值班控制比利的身體,他們有的暴力、有的乖張、有的靦腆、有的外向。這些不同的人格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增長年齡。比利分化的人格比電影裡還要多,一共24個。所有的人格構成了比利經歷往事的縮影。

比利因暴力犯罪被警方逮捕,但是他卻聲稱自己不知道此事。最終經過多方確認,比利體內存在24中人格。他們各自為政,互不幹涉,彼此也不共享記憶。

美國作家丹尼爾·凱斯根據與比利的交談,結合自己的感悟,寫成了《24個比利》,這本書正是電影《致命ID》的雛形。根據《24個比利》改變的影視劇非常多,如《禁閉島》《搏擊俱樂部》《擁擠的房間》都是個中經典。

電影的結局是開放式的,沒有明確胖子最終的宿命。他可能會重啟下一場多重人格的爭端,也可能再次被送往精神病院治療。但無論是哪種結局,胖子的內心都還要再次忍受煎熬。

現實中具有多重人格的比利,經過多年的治療和社會的寬宥後,最終被無罪開釋。成為美國第一個因多重人格而被釋放的判例。

關於「比利究竟是一個精明的騙子,還是一個無辜的受害者」的話題,討論從未結束。無罪開釋的比利經過不斷的治療,最終融合了大部分人格,如今他已經可以在社會上正常的工作與交流。

電影中的人格之間採取的是以暴制暴的做法,而現實中比利採取了比較溫和的治療方法,在醫生的正確指導下,比利將內心的人格逐漸分化,把邪惡人格逐漸瓦解,重新融入到自己的其他人格中,解決了多人格控制同一身體的問題。

3個人格

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中,將人的心理分為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原始欲望,超我是普世價值觀,自我協調本我與超我的關係。

舉個例子,我去超市買橘子,但是身上沒帶錢。

本我:不管給不給錢,拿橘子就想走。

超我:必須給錢,才能拿走橘子。

自我:回家拿錢,回來付完錢,再把橘子拿走。

正常人的內心不會存在11種或24種人格,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協調是存在的。本我和超我產生分歧時,自我會出面協調,正常個體的思想和行為表現是一致的,不存在某種人格主導犯罪的情況。所以正常的個體犯罪,就是主觀故意的行為,不會與多重人格混淆。

當我走上樓梯時/看見一個不在那裡的人/今天他又不在那裡/我希望/我希望他會永遠消失

罪惡的人格不等同於胖子,胖子某個人格犯的罪,不應該由胖子的身體和其他無辜的人格買單。到底該懲罰肉體還是人格,是電影最想要探討的主題。

參考文獻:

1.丹尼爾·凱斯《24個比利》

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人格理論》

相關焦點

  • 一部電影讓你知道多重人格的恐怖
    在其他人格控制行為時,初始人格或許對這段時間自己的所作所為一無所知。小編要講的這部是2003年上映的以殺人遊戲為主要內容的驚悚懸疑電影——《致命ID》。《致命ID》劇照這部電影是聚焦於一個患有多重人格的罪犯的精神世界,他的十種人格全部聚集在他的腦海裡的旅館中,而其中一個是殘暴的殺人犯人格,就是控制他殺死六個人的那個真兇
  • 全程高能,哪個才是真實的自己,五部關於多重人格的高分電影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五部關於多重人格或者說人格分裂的電影。多重人格症是指一個人同時具有兩種或者很多種不同的人格,多重人格的各個亞人格都是各自獨立、彼此分開的。此患者行為的差異無法以常人在不同場合,不同角色的不同行為來解釋,好像是完全不同的人,每個人個都有其個別的姓名,記憶,特質和行為方式。
  •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國內五部經典電影,第一部成永恆!
    韓國電影有一個最顯著的標籤就是好像沒有什麼是他們不敢拍的。據不完全統計,進入2000年以後,韓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共有30餘部問世,這一數字遠超其他國家。實生活中發生的事件經常會被導演們作為拍攝電影的重要題材,因為依據真實事件改編拍攝的電影更能震撼人心。
  • 致命ID:「人格分裂」的臺灣
    中國崛起映照出臺灣多重人格「中國崛起」對臺灣而言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臺灣人在面對此事時,也總會出現各種不同的反應與態度。這也使得臺灣對此議題總是爭論不休,仿佛多重人格一般,時而期待、倚賴著大陸對臺讓利,時而又呲牙咧嘴、動作頻頻地宣稱「臺灣不需要大陸」。儘管臺灣體內長期「住」著不同主張與型態的人格,但至少「維繫兩岸和平」還是大多數民眾都認同的「主人格」。
  • 原來都是真的,5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曾經都是真實的!
    俗話說藝術來源於生活,我們平常在熒幕上看到的藝術作品,其中大多數可能都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所以不少人在觀看這些影視作品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想要去尋找電影的原型,看看真實情況是否與這些經過藝術加工的作品有過大的出入,那麼今天就帶大家一起盤點5部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
  • 原來都是真的:4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都是曾經的事實
    現在的經典恐怖電影當中,就有許多電影的劇情並不是完全靠編劇和作家杜撰的,而是取材於真實事件,對於那些真實發生的事情,採用電影的手法把它再次還原到觀眾的面前。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看一看這幾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恐怖電影,看看哪一部才是大家記憶中的噩夢。
  • 原來這都是真的:4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都是曾經的事實
    都說戲如人生,大家都知道有許多的電影電視劇是根據小說而拍的,也有許多是根據現實生活真實的事件而改編的,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往往能讓人深陷其中,震撼人心,但真實情況要比電影中來得更黑暗,更絕望。那麼我們今天就要說說有幾部電影都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
  • 這些電影都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9個知名好萊塢恐怖電影背後的真實...
    好萊塢的很多恐怖片都是改編自現實中的真實事件,而不像國內恐怖片都是電影海報嚇人情節胡亂編,不是吃錯藥就是精神病,今天就一起來盤點一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好萊塢電影。一、《招魂》(The Conjuring) 與貝斯希芭女巫 (Bathsheba) 和佩隆一家電影:佩隆夫婦跟5個女兒搬進一間郊區大宅。
  • 這幾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一定不要錯過
    1、《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是由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真正反映了當代病人的亟需問題所在,更重要的是徐崢飾演的程勇把人性中最真實的一面展現給了大家。2、《忠犬八公》電影也是由日本的一個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狗狗與主人的溫情故事。催淚瓦斯讓人實在受不住。
  • ...篇十六:十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懸疑電影,帶你感受未知的世界
    除了紀錄片以外,什麼樣的電影是最真實的?有這麼一類電影,他們除了電影本身的製作水準外,更重要的是電影開頭都會有一句話:本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每次這句話一出來,電視機前的自己都要正襟危坐,因為真實的事情是已經發生的故事,或者說是可能在未來發生的未知事件,充滿神秘感,讓人好奇。
  • 影視作品「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令人「難以置信」的究竟是什麼?
    彼時,「根據真人真事改編」電影多數都集中在涉案題材,或從罪案的發生本身入手或從罪案的偵破過程入手,以最貼合大眾需要的方式提供強烈的刺激,故事的娛樂性很強,《熱天午後》這樣的犯罪題材電影更是貼著「喜劇」的標籤對比當下,不難看出「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影視作品呈現出兩大趨勢,一是涉獵的題材和領域更加廣泛,犯罪題材仍舊是這一類型當之無愧的霸主,但更多社會新聞內容被納入拍攝範圍,包括但不限於危機事件(例如湯姆·
  • 盤點10部搶銀行系列電影,一半都是真實事件改編
    故事改編自布瑞恩·伯勒的小說《民眾公敵:美國最大犯罪潮及中情局的誕生》,描述1930年銀行大盜約翰·狄林傑的真實事件。「傑克船長」約翰尼·德普+「蝙蝠俠」克裡斯蒂安·貝爾+奧斯卡影后瑪麗昂·歌迪亞,演員陣容豪華。片子拍的有獨特的美感。類似史詩的故意作舊的調調。3.
  • 10部超好看的災難電影,其中3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
    推薦理由:真實事件改編,影片才有3D實拍技術,古羅馬時代,維蘇威火山爆發導致龐貝古城消失近2000年,貫穿影片的是那一幕幕火山噴發,熔巖四濺的絢爛畫面。推薦理由:俄羅斯災難電影,在本片中,更多的是賦予了各個人物的真實人性色彩,通過一場災難,讓不同的角色將人性的真實一面展露無遺。
  • 多重人格患者的犯罪如何處理
    多重人格患者在學理上稱之為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是精神疾病的一種。是一個人的思想意識中存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人格,多個人格控制著同一具肉體。例如在電影《致命ID》中,瑞夫具有11個人格,這是一個人格相互獨立,互不交流,有善有惡。
  • 7部根據真實案件改編的電影,震撼人心!
    今天君君給大家推薦7部豆瓣高評分冷門的電影,是由真實案件改編!展現了人的煎熬以及人性的掙扎,即便如今電影中的類似案件仍有發生,觸目驚心!為了方便大家觀看,君君特意在海報下加了二維碼,可直接長按識別觀看。1.
  • 只看好片 篇十六:十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懸疑電影,帶你感受未知的...
    除了紀錄片以外,什麼樣的電影是最真實的?有這麼一類電影,他們除了電影本身的製作水準外,更重要的是電影開頭都會有一句話:本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每次這句話一出來,電視機前的自己都要正襟危坐,因為真實的事情是已經發生的故事,或者說是可能在未來發生的未知事件,充滿神秘感,讓人好奇。
  • 《致命ID》: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人格分裂
    《致命ID》是人格分裂影片裡難以超越的裡程碑。這部影片自2003年上映以來,就受到很多推理愛好者和心理學界的認可與推崇,並且獲得年度土星獎中的最佳懸疑片大獎。而這其實只是一個虛擬世界,真實的情況是一個胖子因為殺害了6個人被判死刑,但是經他的心理醫生鑑定,這個胖子患有人格分裂症,於是用藥物對這個胖子展開治療,並幫助他上訴脫罪。
  • 電影推薦:反轉、燒腦、真實改編,十部經典韓國懸疑片!
    韓國電影往往以情節貼近生活、人物塑造真實、商業程度成熟而著稱,人物的心理描寫細膩,價值取向明確,因此,在世界電影佔據了重要的一席。甚至2019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與坎城金棕櫚都給了韓國影片《寄生蟲》。今天無二君推薦十部經典的韓國懸疑片,有些眾所周知,有些相對冷門。
  • 40部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經典電影推薦
    多年以來,由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往往能更加生動的觸及我們的心靈給以更深的共鳴與感慨。故事情節來源於生活,亦富有更真實的情感,在這裡我們盤點下所知曉的此類影片,也歡迎各位影迷作出補充方便更多影迷觀影。
  • 虐心如此 真實故事改編的韓國電影
    虐心如此 真實故事改編的韓國電影虐心電影指劇中主人公命運、感情十分糾結,或是因為誤會變成仇人,或是因為客觀原因彼此深深相愛卻不能相守,主人公們在愛與恨中苦苦掙扎的電影。今日本編就推薦一些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韓國虐心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