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地區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之一,2014年建檔立卡確定喀什地區貧困人口28.58萬戶105.59萬人,佔農村總人口的32.43%,佔全疆貧困人口總數的40.6%,佔南疆四地州貧困人口的48.3%。12縣市中有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8個,片區扶貧開發重點縣市4個。扶貧開發重點村1222個,佔全疆43%,佔全地區行政村總數的52.09%,佔南疆四地州貧困村總數的46.91%。其中,還有12.8萬貧困人口分布在生存環境惡劣、基礎設施落後、居住分散、發展水平更低的深山區、邊境線,是扶貧開發最難啃的「硬骨頭」。
在這裡,脫貧攻堅需要勇氣、智慧和精神。面對重重困難,喀什地區上下聚焦精準,鎖定貧困,大力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努力走出一條具有新疆特色、喀什特點的脫貧攻堅之路。今年喀什地區已經有121個貧困村較高水平「摘帽」,7.12萬戶28.57萬人較高水平脫貧。
創新方式:解決「扶持誰」的問題
麥麥提·依明,家裡4口人,有3畝地、7隻羊,主要貧困原因是缺乏勞動力,沒有技術、種植結構單一……
阿依古麗·吐爾地,家裡5口人,有4畝地,主要貧困原因是孩子得了白血病,因病致貧……
在喀什地區,每個鄉村甚至是村委會前的大牌子上,我們都能看到這樣的名冊,寫著經過反覆調查列出的貧困戶情況,詳細到每一個人的對口扶貧幹部是誰,計劃用多久,用什麼方式幫助他脫貧,讓人一看就覺得心裡是滿滿的信心。這是喀什地區堅決向貧困說「不」的第一個舉措,那就是精準識貧。
今年以來,喀什地區堅持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認真解決「扶持誰」的問題。積極推廣疏附縣在實踐探索中繪製精準扶貧任務分解表、貧困戶分布圖、脫貧攻堅作戰圖、結對幫扶情況表、脫貧銷號時間表、產業幫扶路線圖的做法。各級幹部肩負責任、進村入戶,真正摸清貧困戶和貧困人口家底,弄清致貧原因。紮實開展兩輪建檔立卡「回頭看」工作,調整貧困人口22.83萬人。對全部扶貧對象建檔立卡,人有名、戶有卡、村有冊、鄉有簿、縣有電子檔案、地區有工作平臺,實施掛圖作戰、實名脫貧、逐年消除。目前,全地區所有貧困戶均建立了脫貧計劃進度帳、脫貧措施辦法帳、脫貧幫扶責任帳。
創新機制:解決「誰來扶」的問題
喀什地區樹立起「沒有與脫貧攻堅無關的單位、無關的人」的思想,實施單位精準幫扶全覆蓋、幹部精準幫扶任務全覆蓋工程,構建全黨動員、社會參與的大扶貧格局,凝聚起一股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認真解決了「誰來扶」的問題。地縣2757個單位定點幫扶1222個重點村,全地區各級共12.61萬名幹部全部落實幫扶任務,每名地廳級幹部幫扶4戶、縣處級幹部幫扶3戶、鄉科級幹部幫扶2戶、一般幹部幫扶1戶,到戶到人、結對認親,做到不脫貧不脫鉤。
於是,各個單位、各行各業均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為貧困戶爭取貸款;自己出錢幫貧困戶買雞苗、羊羔;請專業老師為貧困戶傳授手藝;幫助聯繫工廠促使他們儘快就業……每個單位,每個幹部都使出了自己的「洪荒之力」,把心思放在幫助群眾脫貧致富上,把力氣花在為民辦實事上。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喀什地區已累計投入財政扶貧資金11.17億元,爭取易地扶貧搬遷中長期貸款47.1億元,發放扶貧再貸款資金7.5億元,落實扶貧小額信貸風險補償金1.5億元,力爭全年實現22.52萬貧困人口脫貧、271個貧困村「摘帽」。各定點扶貧單位引進資金1.6億元、項目1073個,開展勞務輸出4.5萬人次,資助貧困學生7177人,脫貧攻堅成為聯繫群眾、爭取人心、凝聚民心的重要載體。
創新路徑:解決「怎麼扶」的問題
葉城縣決定,5個高寒山區邊境村一線邊民中18—60歲實際從事戍邊工作的4660戶14718個青壯年,都力爭納入護邊員隊伍,使他們能夠安心紮根邊境,為國戍邊。這是喀什地區大力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的策略之一,針對不同家庭貧困狀況,喀什地區確定了四大脫貧路徑,認真解決「怎麼扶」的問題。
通過發展產業、提質增效解決45.7萬人脫貧。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大力實施棉花有效供給、糧棉高產、優質林果業、現代畜牧業、「大菜籃子」、科技興農等七大發展戰略,打好綠色、生態、有機品牌,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依託美麗鄉村建設,發展庭院經濟52萬畝,把小庭院做成大文章。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和農村電子商務建設,讓更多貧困農民參與到產業發展過程中,最大限度增加收入。今年預計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46元,增長11%。通過教育培訓、轉移就業解決20.5萬人脫貧。
抓住國家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巴經濟走廊、喀什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歷史機遇,以喀什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各縣工業園區為產業集聚的重要平臺和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推動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向園區集聚、向產業工人轉變,實現各縣市每年至少新增就業5000人,力爭到2018年實現有勞動能力貧困家庭「一戶轉移就業一人」的目標。今年已轉移農村勞動力55.2萬人次,其中到工廠和城鎮穩定就業5.9萬人,全年可實現8萬人就地就近穩定就業。
通過易地搬遷、生態保護解決8.23萬人脫貧。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固邊興邊座談會精神,提高護邊員的補助標準,今年實現1.91萬人脫貧,努力提升邊民脫貧致富和守邊固邊能力,確保邊民不流失、守邊不弱化。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山區,將易地搬遷與新農村、城鎮化、產業園區建設有機結合,今年開工建設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78個、搬遷安置1萬人,解決就業3000人,帶動8748人脫貧。規劃建設四大生態屏障282萬畝,去秋今春完成生態造林43.1萬畝,通過發展林下經濟和把貧困戶就地轉為護林員,實現922戶貧困戶脫貧。
通過一戶一策、政策兜底解決31.16萬人脫貧。對喪失勞動能力、無法通過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實現脫貧的貧困人員,全部納入社會保障兜底,實現穩定脫貧。
創新管理:解決「如何退」的問題
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整體都是山區,同時也是邊境高寒地區。該縣在進行扶貧開發中,把山區和邊境扶貧有效銜接,創新扶貧方式,形成邊境扶貧、山區扶貧、移民扶貧、連片開發四輪驅動的扶貧模式。邊境扶貧主要是通過政策項目扶持和爭取建立邊民補償機制等,改善邊境一線生產生活條件,把邊民穩固在邊境一線。增收主要通過旅遊扶貧帶動農牧民就業增收。依託帕米爾高原風光、塔吉克民俗風情、絲綢古道、石頭城遺址、公主堡、玄奘東歸路等歷史文化底蘊,強化邊境旅遊。進一步發展牧家樂等形式的家庭旅遊、夜市餐飲、導遊服務、旅遊產品交易、特色種養、文藝表演等,培植旅遊資源,全力打造塔吉克民俗村、金草灘演藝休閒區、旅遊餐飲夜市、旅遊購物區(奇石館、奇石廣場、旅遊購物一條街)等旅遊資源產業,增加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同時利用提孜那甫鄉的非物質文化展示區,通過叼羊、賽馬、塔吉克馬球等高原特色文體演出帶動國道沿線邊境一線鄉村農牧民的收入增長……計劃詳盡,步驟清晰,當一個個旅遊家庭打開家門笑迎四方賓客的時候,我們看到了這個高原貧困縣大步走向富裕文明的希望。
這就是喀什地區堅決向貧困告別的決心。今年,喀什地區與12個縣市和地直部門全部籤訂了脫貧攻堅責任書,壓實各級黨政「一把手」的政治責任、縣市的主體責任和部門的行業責任,認真解決「如何退」的問題。地區研究制定《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文件,建立「1+N」脫貧攻堅制度體系,為脫貧攻堅提供強有力的組織和制度保障。堅持在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考察識別任用幹部,將脫貧攻堅任務完成情況與「訪惠聚」、單位定點扶貧、幹部幫扶工作和第一書記任職情況一同考核,實行脫貧責任和成效一票否決,嚴格督促檢查和問責追責,確保到2020年全地區105.59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222個貧困村和12個縣市全部脫貧「摘帽」。(陳喜安 潘黎明)
(責編:徐蒙、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