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樣回應嬰兒的哭鬧?並不是只有「抱」這一種方式

2020-08-05 微君育兒

文 / 樂樂媽 原創+首發

圖 / 網絡

父母怎樣回應嬰兒的哭鬧?並不是只有「抱」這一種方式

本文將詳細闡述以下四個問題,希望對大家有用:

  • 嬰兒哭鬧要抱嗎?
  • 為什麼要抱?
  • 只有抱這一種方式嗎?
  • 如何在參差複雜的方法中甄別育兒知識?

前段時間,朋友和我一起討論「孩子哭鬧,究竟要不要抱」的問題。

朋友剛生娃不久,就「抱不抱」的問題和婆婆多次發生爭執。

憑著母愛的直覺,朋友認為孩子哭了一定要抱,但婆婆每次都以過來人的口吻反對:「抱慣了,孩子就知道只要他哭就有人來抱,以後不抱就哭,老家那邊好幾個孩子都被這樣慣壞了,成天要抱著,到時你去上班了,我哪有那麼多精力去抱他」。這讓朋友很苦惱。

「孩子哭鬧,到底抱不抱」是育兒路上的世紀難題,甚至在育兒專家這邊也沒有得到統一的答案,大家各持己見,有的專家認為要抱,因為安全感很重要;有的專家認為不抱,因為延遲滿足的孩子更好帶。對此,樂樂媽是站在「要抱」這方的。

父母怎樣回應嬰兒的哭鬧?並不是只有「抱」這一種方式

為什麼要抱?因為擁抱是建立母嬰依戀的基礎。

19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人們一直在猜測:寶寶依戀媽媽,是否是因為媽媽提供了食物。

直到心理學家哈洛的恆河幼猴實驗,揭開了母嬰依戀的秘密面紗:原來寶寶依戀媽媽並不是因為食物,而是因為媽媽的懷抱。(具體實驗內容樂樂媽在兩周前的「如何幫助孩子脫離安撫物」有詳細說明,在此請原諒我不做贅述)

有研究表明:皮膚接觸可以讓寶寶的大腦分泌促進生長的化學物質。

有些國家會讓早產兒貼在媽媽和爸爸身上,目前美國八成的醫院會讓早產的寶寶接受這種袋鼠式的照料,這既有利於寶寶的發育,又有利於增加爸爸媽媽的耐心和細心,還能很好地建立起寶寶與爸爸媽媽的安全依戀。

所以,為了孩子的成長,寶爸寶媽們不必吝嗇自己的懷抱。

父母怎樣回應嬰兒的哭鬧?並不是只有「抱」這一種方式

為何母嬰依戀如此重要?因為它關係著孩子一生的發展。

6個月以內的嬰兒還沒有發展出自我意識,更不會懂得用哭聲來控制大人,這個時候他們的哭聲其實是在表達自己真切的需求:尿了、渴了、餓了、不舒服了;

6個月以上的嬰兒隨著四肢等各方面的發展,開始表現出較大的向外探索興趣,這個時候寶寶也會通過哭聲來呼喚媽媽,希望媽媽和自己一起玩。

總之,寶寶的每一句哭聲都在告訴媽媽:我需要你。

如果媽媽每次都能給予及時的回應,那寶寶就能從媽媽及時、穩定、重複的行為中建立與媽媽的安全依戀,進而建立對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如果媽媽踐行「哭聲免疫法」,那寶寶就會在「得不到回應」的煎熬中累積著恐懼和憤怒,建立不了和媽媽的安全依戀,和父母甚至和世界的連接薄弱,更談不上信任感和安全感。

父母怎樣回應嬰兒的哭鬧?並不是只有「抱」這一種方式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0-3個月的時候,如果父母對寶寶的哭聲及時反應,會有以下好處:

等這些寶寶長到8-12個月,和那些父母反應不及時的孩子相比,他們哭得反而少了;

等這些寶寶長到8-12個月,他們的人際溝通方式發展更好,他們會用面部表情、牙牙學語、手勢動作和人溝通,而不是哭聲。

此外,出生後前三個月哭鬧時間較長的嬰兒,智商測試的結果比哭鬧事件較短的低9%,且精細運動能力明顯較差。

所以,如果寶寶哭了,請不要壓抑自己的天性,及時予以回應吧,不要擔心自己的及時回應會寵壞一個嬰兒。

父母怎樣回應嬰兒的哭鬧?並不是只有「抱」這一種方式

如何回應孩子的哭鬧?並不是只有「抱」這一種方式。

至於回應的方式,並不只有抱這一種,與其糾結「抱不抱」這個問題,我們更應該做的是第一時間到孩子身邊,告訴他:「我在呢,寶寶。」

可以一邊用聲音安撫,用溫柔、輕緩、積極情緒的聲音和寶寶說話、唱歌,一邊檢查寶寶哭鬧的原因,尿了就換尿布,餓了就餵奶,不舒服了就及時就醫。我們需要用行動告訴孩子:「只要你有需要,媽媽都在。」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並不需要每次都把寶寶抱起來,因為你會發現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即使抱起來了,孩子還是會啼哭不止,這個時候,無奈的大人往往就使用上自己發明的絕招:抱著哄、抱著搖、抱著走。

過度的抱哄會分散寶寶注意力,讓寶寶沒有機會去察覺自己哪裡不舒服,無法做到自我平靜,長此以往不利於寶寶感覺知覺和情緒管理能力的發展。

有的時候,孩子哭也只是在確認媽媽在不在,你的存在,就是他的安全感。

我家樂樂就是如此,夜醒的時候會哭上幾聲,小時候我還會抱上一陣,但後來發現,只要我摸著他的手,輕聲說著:「樂樂怎麼啦,媽媽在呢,媽媽在呢。」他就會立馬停止哭泣,繼續睡覺,並不需要抱哄。

父母怎樣回應嬰兒的哭鬧?並不是只有「抱」這一種方式

如何甄別育兒知識?方法就是「假設你是孩子,你想被怎樣對待」。

今年4月,上海一位媽媽帶著3個月的寶寶參加嬰兒趴睡訓練,導致寶寶窒息而亡。經過是這樣的:下午1點,媽媽把嬰兒單獨放在嬰兒床上趴睡,自己出去通過監控觀察孩子情況,期間孩子一直頭朝下悶著,小腿卡在床圍欄裡,大聲哭喊,這位媽媽在群裡著急諮詢老師意見,卻沒有進去看一看,孩子聲音沒了,也沒進去,直到下午3點,進房間去餵奶,才發現孩子已經沒了呼吸。

當時看到這個新聞,樂樂媽的整個心都揪著,既憤怒又傷心,憤怒這些無良的機構拿著歐美淘汰的知識包裝一下就忽悠大家掏錢,憤怒這位媽媽對孩子的哭聲無動於衷,傷心這位才3個月的小天使,在機構和媽媽的合力下,掙扎著離開了這個世界。

父母怎樣回應嬰兒的哭鬧?並不是只有「抱」這一種方式

從此,樂樂媽對育兒知識的甄別更加慎重。

育兒方法論複雜繁多,看得越多,你會發現各執己見的也很多,當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有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向怎麼辦——聽從你母愛的本能,一切違背人性的,都是需要引起警惕的。

樂樂媽使用的辨別方法就是:換位思考。每次在解決和樂樂相關問題的時候,我都會問問我自己:「如果我是他,我會希望被怎樣對待。」雖然大人的感受不一定百分百契合孩子的感受,但我相信人的情感是共通的,不分年齡。

所以,當遇到「孩子哭了,要不要抱」這個問題時,我就有了自己的答案:「如果我需要幫助,總有一個人第一時間出現在我面前,我會很開心;如果我每次傷心,有一個人總是對我說『我在呢』,我會很感動。」然後,我按照這個答案,來對待樂樂的哭鬧——第一時間回應

希望這個方法對寶爸寶媽們有參考價值。

父母怎樣回應嬰兒的哭鬧?並不是只有「抱」這一種方式



我是@微君育兒,一個喜歡研究育兒知識的90後媽媽,和你分享育兒路上的小知識和暖心事,歡迎點讚、評論、轉發。原創不易,喜歡的話求關注哦,謝謝大家啦。

相關焦點

  • 嬰兒哭鬧能不能抱,恆河猴實驗結果:孩子抱的越多這個能力越好
    新生兒出生後因為不會說話,不管是餓了,拉了,害怕還是想要抱抱,這些都是孩子基本的生理需求,只有父母及時的回應孩子的需求,讓孩子知道自己餓了有奶吃,尿布髒了有人換,哭泣時有人回應,幫助孩子建立起一個安全穩定的環境,孩子的物質安全感建立。當孩子物質安全感建立之後,會追尋精神安全感,孩子希望可以和父母有眼神交流,「語言」交流,肌膚交流。
  • 嬰兒哭鬧要不要第一時間抱?哭鬧背後3個需求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面對孩子的哭鬧究竟要不要馬上把孩子抱起來,很多媽媽會特別糾結。立馬抱起孩子怕養成孩子依賴的性格,不抱孩子看著孩子在哪裡哭不忍心。面對嬰兒哭鬧究竟要不要立馬抱起來呢?對於嬰兒來說,哭聲背後並不僅僅是生理需求,父母思考的問題不是抱不抱,而是弄懂孩子哭聲背後的需求。嬰兒哭鬧背後有什麼樣的需求?基本的生理需求對於3個月之前的小嬰兒,孩子哭鬧背後的絕大部分原因都和生理需求有關。
  • 嬰兒哭鬧時到底要不要抱起來哄?
    嬰兒哭鬧時到底要不要抱起來哄呢?這絕對是困擾很多新手父母的世界性難題。希望通過這篇文章可以給你一個準確的答覆。最常見的說法是,我孩子一哭你就馬上抱起鬨,就會給孩子形成一種習慣,以後他就會經常哭,甚至用哭來要挾你。另一種說法是,哭是孩子的一種運動方式,讓孩子多哭一會兒,有助於孩子的心肺功能。兩種說法分別從心理和生理上去解釋了,為什麼要讓孩子多哭一會兒這件事。前些年國外也有推崇一種叫做哭聲免疫法的方式。
  • 孩子愛哭鬧,父母怎樣做才正確
    父母在育兒過程中,多多少少都會遇上孩子哭鬧難纏的階段。這個時候,沒有經驗的父母,往往都是束手無策,或大聲呼喝,或連抱帶哄,或放任不管。隨著孩子長大,雖然哭鬧的行為會減少,但是成長中父母對孩子的方式,會留下難以磨滅的記憶痕跡,甚至一生影響親子之間的關係。
  • 「小嬰兒,大心機?」科學表明嬰兒哭鬧求抱抱,其實不是在撒嬌
    當過寶媽的女性會知道,每當嬰兒啼哭時,他們總是張開雙臂,睜著兩個圓圓的眼睛,等待著父母的抱抱。對於這種現象,很多父母認為是嬰兒在「撒嬌」的表現,俗話說「小嬰兒,大心機」,這是真的嗎?科學研究表明:嬰兒哭鬧求抱抱,其實是一種原始本能。
  • 四個月嬰兒只讓父母抱不是認生,孩子通過這三種方法認出媽媽
    研究人員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給剛出生的寶寶聽了3種聲音,媽媽的聲音、陌生人的聲音以及模擬媽媽的聲音穿過子宮的聲音,在這三種聲音中,孩子最喜歡聽的是最後一種,因為這種聲音是在十月懷胎中聽到的最多的聲音。媽媽給孩子讀書,孩子最喜歡聽的是熟悉的旋律。
  • 寶寶哭鬧父母究竟該不該抱?倆實驗對比,抱與不抱區別真心大
    執筆:邵菲編輯:劉一之定稿:蘇子後對於不少寶媽而言,寶寶哭了之後,抱還是不抱是一大難題,有的寶媽怕抱了會讓其養成不好的習慣,而有的則怕不抱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那麼,當面臨這一兩難抉擇時,寶媽們到底怎麼做才是最好的呢?
  • 娃「哭就不抱,不哭才抱」的創始人,他的孩子長大怎樣了?真諷刺
    第一次了解哭聲免疫法,是在馬伊琍發表的一篇文章上,核心的內容就是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當孩子哭鬧的時候,父母要袖手旁觀,要讓孩子明白,哭鬧不會得到父母的擁抱,只有乖才可以。那時候的育兒理念是從小訓練獨立啊,延遲滿足啊,挫折教育啊,現在看全是胡扯,分明越是滿足依賴感,越是從嬰兒時期就得到充分感情回應的孩子,長大後才會有安全感才會真正獨立。
  • 「母嬰護理」嬰兒哭鬧怎麼辦?
    在這一過程中有很多人可以幫助你:住院時醫院的護理人員和兒科醫生會提供指導,幫你解決各種問題;家人和朋友們也都可以幫忙,千萬不要羞於向大家求助。 不過,新生兒本身就會為你提供最重要的提示訊息一他喜歡被如何照顧,喜歡你用什麼方式跟他講話,喜歡你用什麼姿勢抱他,喜歡什麼樣的安撫方法。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身為父母的天賦本能就會引導你對孩子的各種需求做岀正確的冋應。
  • 把哭鬧的孩子抱起來,會養成習慣嗎?
    嬰兒哭鬧有很多種原因,因為餓而哭是最常見的,還有因為尿便溼了感覺不舒服而哭鬧的,也有因為腸腔中積存了氣體感到不適而哭鬧的。餵奶之後沒有多長時間寶貝就哭了,尿不溼還是幹的,那多半是想找人抱他了。有人擔心一哭就抱,會養成習慣,放不下了,家裡有老人的也有可能說過「抱成習慣就放不下了。」其實抱抱他,嬰兒心情變好了,自然就不哭了,那就在他不哭的時候,每天也抱抱他。
  • 馬伊琍反思育兒方式,很多父母中招,這一點或影響孩子一生
    ,所以在嬰兒哭鬧時,很多家長不主張抱孩子,擔心抱習慣了就放不下了,哭幾次就好了。嬰兒從母親的子宮來到這個世界,很多方面都需要適應,相比母親舒適的子宮,他們會受冷熱、飢餓、光線各種因素的影響,而他們唯一的表達方式就是哭,嬰兒哭是他們給大人傳遞情感和需求的唯一表達方式,如果嬰兒的哭聲被忽略得不到及時的情感回應,就會影響孩子依戀關係的建立。
  • 嬰兒抱被 嬰兒抱被的包法
    嬰兒抱被剛出生的寶寶常常哭鬧,而且自身抵抗力差,不能很好地適應溫度的變化,因此,給新生兒做好保暖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抱被是一種用於給寶寶保暖和方便家長帶孩子外出的工具,那麼,新生兒需要抱被嗎?抱被能夠給新生兒保暖,和提供安全感,因此,家長需要給新生兒準備適合的抱被。
  • 嬰兒哭鬧很頭疼?可能是當媽的你不懂他
    作者:寶寶知道 科學育兒達人每一個新生兒都會哭鬧,而這也讓很多新媽媽頭疼欲裂心力交瘁。很多媽媽把這看成是一種負擔和麻煩,自己用盡心思帶娃,可娃為什麼還是這麼愛哭?跟娃說話娃就像沒聽見一樣,這可把媽媽氣壞了。「是自己帶得不好嗎?還是娃不喜歡自己?」很多媽媽會這樣情緒化的想問題。
  • 嬰兒哭鬧難哄,父母倍感焦慮,家長要如何安撫?
    在嬰兒時期,每一個父母都會被孩子的哭鬧困擾不已,芳芳也是這樣子的,每一次孩子哭了之後,只要把孩子抱到懷裡,孩子立馬就不哭了,但是只要放下了孩子,孩子立馬就開始嚎嚎大哭。每個人的體力都是有限的,更何況是在坐月子期間的芳芳呢?所以只能夠抱一會兒,然後放孩子在床上躺一會兒,結果孩子一會兒哭一會兒停,不知道讓芳芳該怎麼辦。
  • 嬰兒哭鬧要不要抱他,聽聽《正面管教》怎麼說
    「不要抱他,抱習慣了孩子以後就不乖了,孩子哭就是他的工作,哭還可以增加肺活量」。我清楚地記得在我兒子嬰兒時每次哭的時候家裡的老一輩們這樣支招道。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在這件事情上我那麼配合,可能覺老人的經驗豐富吧,所以一般孩子哭的時候我就在旁邊拍一拍。直到前兩天聽樊登解讀《正面管教》時,說到嬰兒哭鬧父母要不要抱這個話題的時候我才意識到,我犯錯了。也許有人覺得我很嬌情,孩子都二十歲了還在計較這件事。
  • 新生嬰兒哭鬧,到底要不要抱?聽聽醫生怎麼說,再做選擇
    |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關於新生嬰兒哭鬧,到底要不要抱的問題,家長們基本上分兩個對立的站隊,一方認為孩子即便哭鬧也不能抱,另一方則認為孩子哭鬧需要立馬抱起來安撫。婆婆來的第一天,兩個人在照顧寶寶這方面就產生了極大的分歧。秀芬認為寶寶需要極大的安全感,寶寶哭鬧一定要抱起來安撫,而婆婆則認為這樣做不妥當,原因有二:1、嬰兒骨骼還沒有長好,經常抱不利於寶寶的身體健康,容易傷害到孩子。
  • 寶寶哭鬧能不能抱?兩個心理學實驗告訴你答案:抱就對了!
    很多父母面對寶寶哭泣時,都表示沒有辦法。有些家長聽到寶寶哭泣就會立刻去抱,而有些家長認為寶寶哭泣,如果不是因為有需求,不能立刻去抱他,否則會養成壞習慣。那麼寶寶哭泣究竟要不要抱呢?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為什麼娃一哭,我們就想抱?
  • 寶寶哭鬧要不要哄抱?兩個心理學實驗告訴你答案:抱就對了
    聽老一輩的人說孩子哭鬧了不能慣著,抱多了以後就更難照看了,尤其是新手寶媽,面對孩子的哭鬧,很容易無所適從,又心疼哭鬧的孩子。那麼寶寶哭鬧了,要不要立刻抱起來?首先明確一點,老一輩的說法是一種謬論,正解是孩子哭了,立馬抱起來,因為哭是嬰兒心理訴求的外在表現,他不會說話,只能以哭的形式來體現,及早給予寶寶回應,才是明智媽媽們的選擇。
  • 嬰兒哭鬧能抱嗎?實驗證明:孩子抱得越多這個能力越好
    哭鬧是每個孩子的表達方式,每個孩子性格的不同和父母的家庭教育緊密相連。父母的表現會直接影響孩子到情緒。作為父母要多多了解孩子成長路上的暗語,這樣就可以讓小孩子能夠減少哭泣,健康成長。為什麼有的新生兒喜歡哭,有的新生兒卻特別聽話呢?
  • 嬰兒「一哭就抱」對不對?千萬別毀了孩子!
    關於「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抱」的難題,相信每位新手爸媽都會面臨! 有人說不能抱,時間長了會讓孩子產生依賴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有人說必須抱,孩子那麼小又不會說話,做父母的怎麼能看著孩子哭得撕心裂肺的,卻又不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