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樂樂媽 原創+首發
圖 / 網絡
本文將詳細闡述以下四個問題,希望對大家有用:
前段時間,朋友和我一起討論「孩子哭鬧,究竟要不要抱」的問題。
朋友剛生娃不久,就「抱不抱」的問題和婆婆多次發生爭執。
憑著母愛的直覺,朋友認為孩子哭了一定要抱,但婆婆每次都以過來人的口吻反對:「抱慣了,孩子就知道只要他哭就有人來抱,以後不抱就哭,老家那邊好幾個孩子都被這樣慣壞了,成天要抱著,到時你去上班了,我哪有那麼多精力去抱他」。這讓朋友很苦惱。
「孩子哭鬧,到底抱不抱」是育兒路上的世紀難題,甚至在育兒專家這邊也沒有得到統一的答案,大家各持己見,有的專家認為要抱,因為安全感很重要;有的專家認為不抱,因為延遲滿足的孩子更好帶。對此,樂樂媽是站在「要抱」這方的。
19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人們一直在猜測:寶寶依戀媽媽,是否是因為媽媽提供了食物。
直到心理學家哈洛的恆河幼猴實驗,揭開了母嬰依戀的秘密面紗:原來寶寶依戀媽媽並不是因為食物,而是因為媽媽的懷抱。(具體實驗內容樂樂媽在兩周前的「如何幫助孩子脫離安撫物」有詳細說明,在此請原諒我不做贅述)
有研究表明:皮膚接觸可以讓寶寶的大腦分泌促進生長的化學物質。
有些國家會讓早產兒貼在媽媽和爸爸身上,目前美國八成的醫院會讓早產的寶寶接受這種袋鼠式的照料,這既有利於寶寶的發育,又有利於增加爸爸媽媽的耐心和細心,還能很好地建立起寶寶與爸爸媽媽的安全依戀。
所以,為了孩子的成長,寶爸寶媽們不必吝嗇自己的懷抱。
6個月以內的嬰兒還沒有發展出自我意識,更不會懂得用哭聲來控制大人,這個時候他們的哭聲其實是在表達自己真切的需求:尿了、渴了、餓了、不舒服了;
6個月以上的嬰兒隨著四肢等各方面的發展,開始表現出較大的向外探索興趣,這個時候寶寶也會通過哭聲來呼喚媽媽,希望媽媽和自己一起玩。
總之,寶寶的每一句哭聲都在告訴媽媽:我需要你。
如果媽媽每次都能給予及時的回應,那寶寶就能從媽媽及時、穩定、重複的行為中建立與媽媽的安全依戀,進而建立對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如果媽媽踐行「哭聲免疫法」,那寶寶就會在「得不到回應」的煎熬中累積著恐懼和憤怒,建立不了和媽媽的安全依戀,和父母甚至和世界的連接薄弱,更談不上信任感和安全感。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0-3個月的時候,如果父母對寶寶的哭聲及時反應,會有以下好處:
等這些寶寶長到8-12個月,和那些父母反應不及時的孩子相比,他們哭得反而少了;
等這些寶寶長到8-12個月,他們的人際溝通方式發展更好,他們會用面部表情、牙牙學語、手勢動作和人溝通,而不是哭聲。
此外,出生後前三個月哭鬧時間較長的嬰兒,智商測試的結果比哭鬧事件較短的低9%,且精細運動能力明顯較差。
所以,如果寶寶哭了,請不要壓抑自己的天性,及時予以回應吧,不要擔心自己的及時回應會寵壞一個嬰兒。
至於回應的方式,並不只有抱這一種,與其糾結「抱不抱」這個問題,我們更應該做的是第一時間到孩子身邊,告訴他:「我在呢,寶寶。」
可以一邊用聲音安撫,用溫柔、輕緩、積極情緒的聲音和寶寶說話、唱歌,一邊檢查寶寶哭鬧的原因,尿了就換尿布,餓了就餵奶,不舒服了就及時就醫。我們需要用行動告訴孩子:「只要你有需要,媽媽都在。」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並不需要每次都把寶寶抱起來,因為你會發現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即使抱起來了,孩子還是會啼哭不止,這個時候,無奈的大人往往就使用上自己發明的絕招:抱著哄、抱著搖、抱著走。
過度的抱哄會分散寶寶注意力,讓寶寶沒有機會去察覺自己哪裡不舒服,無法做到自我平靜,長此以往不利於寶寶感覺知覺和情緒管理能力的發展。
有的時候,孩子哭也只是在確認媽媽在不在,你的存在,就是他的安全感。
我家樂樂就是如此,夜醒的時候會哭上幾聲,小時候我還會抱上一陣,但後來發現,只要我摸著他的手,輕聲說著:「樂樂怎麼啦,媽媽在呢,媽媽在呢。」他就會立馬停止哭泣,繼續睡覺,並不需要抱哄。
今年4月,上海一位媽媽帶著3個月的寶寶參加嬰兒趴睡訓練,導致寶寶窒息而亡。經過是這樣的:下午1點,媽媽把嬰兒單獨放在嬰兒床上趴睡,自己出去通過監控觀察孩子情況,期間孩子一直頭朝下悶著,小腿卡在床圍欄裡,大聲哭喊,這位媽媽在群裡著急諮詢老師意見,卻沒有進去看一看,孩子聲音沒了,也沒進去,直到下午3點,進房間去餵奶,才發現孩子已經沒了呼吸。
當時看到這個新聞,樂樂媽的整個心都揪著,既憤怒又傷心,憤怒這些無良的機構拿著歐美淘汰的知識包裝一下就忽悠大家掏錢,憤怒這位媽媽對孩子的哭聲無動於衷,傷心這位才3個月的小天使,在機構和媽媽的合力下,掙扎著離開了這個世界。
從此,樂樂媽對育兒知識的甄別更加慎重。
育兒方法論複雜繁多,看得越多,你會發現各執己見的也很多,當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有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向怎麼辦——聽從你母愛的本能,一切違背人性的,都是需要引起警惕的。
樂樂媽使用的辨別方法就是:換位思考。每次在解決和樂樂相關問題的時候,我都會問問我自己:「如果我是他,我會希望被怎樣對待。」雖然大人的感受不一定百分百契合孩子的感受,但我相信人的情感是共通的,不分年齡。
所以,當遇到「孩子哭了,要不要抱」這個問題時,我就有了自己的答案:「如果我需要幫助,總有一個人第一時間出現在我面前,我會很開心;如果我每次傷心,有一個人總是對我說『我在呢』,我會很感動。」然後,我按照這個答案,來對待樂樂的哭鬧——第一時間回應。
希望這個方法對寶爸寶媽們有參考價值。
我是@微君育兒,一個喜歡研究育兒知識的90後媽媽,和你分享育兒路上的小知識和暖心事,歡迎點讚、評論、轉發。原創不易,喜歡的話求關注哦,謝謝大家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