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父親節是幾月幾日哪一天 2020父親節是星期幾具體時間介紹 今天從歷史角度給大家科普一下父親節。現如今,我們常將每年陽曆6月的第3個星期日作為父親節。實際上,將6月的第3個星期日作為父親節這一概念,從提出到確立均發生在美國,之後逐漸傳向拉美、歐洲和日
原標題:父親節是幾月幾日哪一天 2020父親節是星期幾具體時間介紹
今天從歷史角度給大家科普一下父親節。現如今,我們常將每年陽曆6月的第3個星期日作為「父親節」。實際上,將6月的第3個星期日作為父親節這一概念,從提出到確立均發生在美國,之後逐漸傳向拉美、歐洲和日本等地區,成為 國際共識度的「父親節」。
嚴格意義上講,自建國後,我國並沒有正式設立法定的父親節。與好萊塢的電影一樣,父親節的概念作為西方世界的「文化舶來品」,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開放和發展而傳入國內,又剛好契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百行孝為先」的孝道觀念,於是逐漸被公眾所接受。
6月第3個周日
十九世紀末,曾參加過美國南北戰爭的老兵威廉·斯馬特(William Smart,1842-1919)與家人搬遷到華盛頓州斯波坎市(Spokane, Washington)居住,並經營著一個農場。不幸的是,妻子艾倫(Ellen Smart,1851-1898)在生下第六個孩子後便去世了。
作為孩子裡 的大姐,年僅16歲的索諾拉(Sonora Smart Dodd,1882-1978,全名索諾拉·斯瑪特·多德,歷史上稱之為多德夫人)與父親一起撐起了一個家,將五個弟弟撫養成人.就這樣,老威廉既當爹又當媽,含辛茹苦的將孩子們撫養成人,隨著時間的流逝,自己也年邁古稀.
1909年,索諾拉在一次參加禮拜時,得知賓夕法尼亞州已將母親節作為法定節日.彼時已為人母的多德夫人回憶起父親的艱辛和無私,認為其同樣有理由被感恩和紀念,於是提出了設立父親節的建議.
多德夫人的建議受到了教會的支持.1910年春天,多德夫人開始組織並推動成立父親節的運動,她寫信給市長和州政府表明訴求,受到了充分的重視.
1910年6月19日,是當月第三個周日,華盛頓州舉行了美國歷史上首次的父親節慶祝儀式.之後,父親節這一概念在全美範圍內逐漸流行.
1916年,總統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向斯波坎市發送了一封電報,對其設立父親節的舉措表示讚賞.
1924年,總統凱文·柯立芝(J. Calvin Coolidge)表示支持父親節成為全美節日.
1966年,林登·詹森(Lyndon B. Johnson)總統籤署了一項總統宣言,宣布六月的第三個星期日為父親節.
1972年,尼克森(Richard Nixon)總統正式籤署文件,將父親節確定為法定的全國紀念日.
由於美國在全球文化領域的影響力,歐洲、拉美和日本等地區開始借鑑和效仿父親節這一概念,每年6月的第3個星期日逐漸成為國際公認的父親節.
「土生土長」的八月八
雖然源自美國本土的父親節具備一定的國際影響力,但除此之外,許多其他國家實際同樣存在本土化、多樣化的父親節(據不完全統計,有約四十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屬於自己的父親節).之前說了,自建國後,我國並未正式設立法定的父親節,但鮮為人知的是,早在1945年,我國本土就已出現了屬於自己的父親節.
1945年八月初,歷時八年之久的抗日戰爭接近尾聲,抗日將士們在殘酷戰爭中血灑疆場、為國捐軀.基於這一時代背景,當時上海的一些社會名流聯名發起倡議,想要將八月八日(農曆)定為父親節.
由於當時國民政府的親美傾向,倡議者借鑑美國將母親節的立意拓展到「慰藉一戰陣亡者之母」的做法。想要通過設置父親節,與美國所發起的母親節交相輝映。
提倡者們認為,父親節的設置:其一意在頌揚和紀念八年抗戰中壯烈犧牲的父親們;其二意在鼓舞國民,撫平戰爭創傷,為爭取廣泛的民族認同創造載體。
而之所以選擇八月八日這一天作為父親節,倡導者們的設想是:首先,八八兩字連綴,形同一個「父」字;其次,「八八」的讀音同「爸爸」,便於記憶和流傳,不得不說,這的確是通俗易懂,顧名思義的解釋。
可以說,在那個時代大背景下,提出八月八父親節的初衷是積極正面、無可厚非的。
首先,作為中國傳統「孝」文化在動蕩時期的傳承,八月八父親節的提出有利於宣揚傳統文化,體現了抗戰勝利後國人的新姿態和新風貌。
此外,經過國破家亡又重整河山之後,國人急需重拾信心。父親節慶祝活動輔以對戰後重建的美好願景,將家庭結構之下的「孝」上升為為國報效的「忠」,有利於對民眾培養和重構家國情懷,這立意不可謂不深遠。
設立父親節的最初發起者是10位上海灘名流,他們分別是史致富、袁希濂、陸幹臣、陳青士、富文壽、費穆、嚴獨鶴、顏惠慶、梅蘭芳和張一渠;之後的1946年,潘公展、吳稚暉、杜月笙等十餘人人也加入其中,呈請上海社會局轉至中央,希望中央政府能夠明文規定八月八日為父親節,並進而推廣到全國。
然而這一呈請最終還是被國民行政院以「現有節日名稱已經太多」為理由暫緩核准。即便這樣,認同父親節理念的各界人士仍然組織了大規模的慶祝活動,受到各界的熱烈歡迎。
父親節的特別屬性
特定歷史時期同樣造就了父親節的特殊屬性。抗戰結束之際,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無法估量,當時的上海社會可謂內外交困,面對巨量的難民和失業人口,通過尋求民間募捐來救濟災民成為了一個緩解社會壓力的好辦法。於是,當時父親節慶祝活動的組織者便藉此機會將父親節賦予了慈善救濟屬性。
1945年的首屆父親節,根據(父親節)推行委員會的規劃,父親節當天,子女需要佩花紀念,父親健在者佩戴紅花,而逝世者的子女則改佩白花,從而體現「承歡盡禮,丹紅之愛日長輝;失怙與悲,清白之家風宛在」之意。當時的組織者一共準備了紅花和白花各3000朵,每朵定價5000元(以法幣單位計,當時法幣與美元匯率約為3000:1),通過《申報》和《新聞報》進行義賣,並將所有款項作為助學金;首屆父親節共募集助學金5027.9萬餘元。
1946年的父親節慶祝活動,推行委員會為感念淞滬會戰中率軍堅守四行倉庫的謝晉元將軍,決定以100萬元作為謝將軍子女的教育費。此外,獎學金項目還擴展至救助、保送失學少年。1946年8月2至10日,《申報》連續刊登了9篇父親節助學金捐款報告,據統計共募集資金1068.3萬元。
1947年,推行委員會又委託上海基督教青年會銷售紀念花,選拔了五六百名家境貧寒的學生,在8月7日、8日上街銷售。
1948年,全體推行委員出席了勸募儀式,請到了由 學生、名伶、名票和歌星組成的表演隊伍,並增加了針對兒童的免費診療、助學運動推廣遊行、張貼募款廣告、開放參觀慈幼團體等活動形式。
可以看出,特殊時期下,面對戰後遺留問題,當時上海的社會團體體現出了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將節日紀念活動賦予了慈善、救助等新的主題,具備了一定的積極意義。雖然由於內戰等不可控因素的影響,上海各界人士基於父親節所做的努力面對國家命運的又一次浩劫,最終變得杯水車薪。
解放戰爭勝利之後,八八父親節的習俗被國民黨政府帶到臺灣地區,而對大陸民眾而言已很少有人知曉。儘管八八父親節慶祝活動僅舉辦了寥寥幾屆,但其背後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值得引起我們的反思。
無論如何,理性的孝道依然是中華文明流傳千年的傳統美德,父親節的存在,更多的是給我們提供一個表達尊敬、表達愛的契機。當那如山一般的父親漸漸老去,忙碌於生活的我們,不應吝嗇那節日象徵之下的一聲問候、一句關懷、一份陪伴。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