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隨著各地高考分數的逐漸公布,高考填志願逐漸成為人們口中的熱門話題,而關於各地的高考狀元、高考名校也開始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這種情況無可厚非,有高考生的家庭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依靠自己的分數進入一個理想的大學;沒有高考生的家庭希望藉此看看那個中學升學率最高,以便提早想盡辦法讓自己的孩子能夠進入這些中學。
無論哪種情況,這都體現了當下以家長為代表的社會整體對於教育的重視,而每年的此時也會出現另一種聲音,那就是覺得高考太殘酷,應該減輕學生負擔,降低學生壓力。
這種聲音主要來自知名媒體人、公知大V、企業富豪等社會精英。
他們列出的理由一般有以下兩點,一是當下的高考制度給學生太多壓力,讓學生起早貪黑,忙於各種補習班,比上班的家長還累,不利於學生身心健康;二是以西方發達國家倡導的素質教育為例,覺得學生應該像他們一樣快樂學習,輕鬆成長。
他們把這些稱之為素質教育,並在傳播的潛意識裡將素質教育與減負、減壓劃等號,然而輕鬆、舒服、無壓力真的就是素質教育嗎?西方發達國家的素質教育真的就很輕鬆嗎?
我們以英國最牛的伊頓公學為例,這所創建於15世紀的私立中學,距今已經有五百多年的歷史,算得上是世界最古老的中學之一,那麼這所中學到底有多厲害呢?
從這所學校的官網和相關館藏資料中可以查閱到,這所中學自建立以來,在英國開啟憲政時代後,已經為英國培養了20多位首相。
從1721年的英國首任首相算起,每屆首相任期大致保持在五年,除開連任因素,在這近300年的時間裡,英國一共誕生了近60位首相,而這意味著其中有超過三分之一是由伊頓公學培養出來的,如果加入連任因素,這一比例會更高。這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所中學來看,其培養國家領導人的比例都應該算是最高的。
除了政治領域,在社會科學領域,這所學校一樣出眾。如今你能叫得出名的詩人雪萊、經濟學家凱恩斯、打敗拿破崙的韋爾斯利、《美麗新世界》作者赫胥黎、《動物莊園》作者奧威爾等一大批近現代傑出人物均出自這所學校。
按照伊頓公學官網的介紹,這所學校每年有70%以上的畢業生進入哈佛、牛津、劍橋等世界名校。
那麼如此優秀的畢業成績,是有大家所認為的輕鬆的、毫無壓力的所謂素質教育所帶來的嗎?
當然不是,查看伊頓公學的教學安排和計劃,學校實行寄宿制,學生每天的日常作息為早上七點至晚上九點,這和今天我們許多高中類似,其課程安排上的緊湊型一點不亞於國內的高中教學。
除去日常的基礎課程教學,這所學校確實講究素質教育,全面發展,但說出來你會發現這和國內所倡導的大相逕庭,和日常媒體所宣傳的西方的無壓力、無負擔的學習更是南轅北轍。
這所學校要求學生在掌握基本課程的基礎上,必須熟練掌握至少兩門外語,此外,體育、音樂、舞蹈等國內的選修課程,也是他們的專業必修課程。
課堂之外,還有學校每周舉辦的各類學術講座,對於講座的參與度與課堂成績同等考核。
在這種基礎課程加外語選修加專業必修加學術講座的高密度教學安排的情況下,學生幾乎沒有其他時間思考學習以外的事情。
與緊張的學習相比,這所學校的評比更為殘酷,且無所不在,似乎就是故意在給學生壓力。
按照伊頓公學的獎懲辦法,學生的宿舍、就餐、校服直接與學生的學習成績掛鈎,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穿不同的校服、在不同的餐區就餐、住不同的宿舍。這完全就是將標籤隨時隨地貼在了學生身上。
這要放在國內,估計好多家長和媒體早已玻璃心碎,開始痛斥學校的不公平與非人的待遇了。
但這就是伊頓公學,那個傳說中英國最好的中學,從那裡走出來的精英絕不是舒適的所謂「素質教育」環境下造就出來的,他們的學習壓力要比國內的中學大得多。
最近電視比較熱播的有兩部電視劇,一部是由孫紅雷主演的,講陪孩子留學的,一部是由張嘉譯主演的,講陪孩子高考的,到底哪種孩子更受觀眾歡迎,或者說更能表達你對自己孩子的未來期許,相信大家的心都是明亮的,雖然那只是虛構的電視劇,但至少也能反映冰山一角。
在這個信息互通、萬物互聯的新時代,我們有了更多的機會接觸和觀察社會的精英人士,但也有了更多的機會被他們熬了一遍又一遍的毒雞湯所灌暈。
廣播裡、電視上、網絡上,他們一遍一遍的告訴我們,孩子太辛苦,應該給孩子減負,背後他們卻不知已經給孩子請了多少私教;他們在公開場合說他們從不在乎學歷,背後卻將他們的孩子送到一所所名校錘鍊;他們鼓吹無壓、無負的素質教育,但他們的孩子走上臺卻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這些毒雞湯的熬製可能是為了迎合社會大眾的口味,或者是剛好高高在上的一種習慣,但無論哪種,他們的孩子本就贏在了起跑線,更何況熬湯的人還從不喝湯呢。
生而為人,就一定知道生活從不容易,如何在這不易之中獲得一點優勢,毒雞湯從來都是「毀人不倦」,在拒絕毒雞湯以外,我們必須明白這個世界從來沒有一個精英,或者一個富裕的社會是從舒服中而來的。
聽說轉發文章
會給你帶來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