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能讓光線發生彎曲,那麼太陽對應的引力透鏡焦距有多遠?

2020-12-22 艾伯史密斯

理論上任何一個天體的引力都能讓光線發生彎曲,只是彎曲的程度不一樣而已,以我們的太陽為例,在日全食之時,就會發現太陽附近的星星位置發生了改變,而太陽引力透鏡的焦點,大約距離太陽1000個天文單位(0.016光年)。

在廣義相對論中,認為引力的本質是空間彎曲,只是在弱引力場中,引力現象可以近似由萬有引力定律來描述,愛因斯坦最初預言了光線經過太陽附近時的偏折角度。

在1915年,英國科學家愛丁頓藉助難得一遇的日全食現象,成功測量了遙遠恆星的光線經過太陽時的偏折角度,其結果與相對論預言基本吻合,而與牛頓力學的預言相差甚遠,這一成果成為驗證廣義相對論的重要實驗。

太陽質量高達2*10^30kg,逃逸速度為617.7km/s(地球為11.2km/s),其引力導致的光線偏折都是非常微弱的,那麼地球引力導致的光線偏折將會更加微弱。

根據愛因斯坦的預言,大質量天體附近的時空會發生較大的畸變,使得經過天體附近的光線發生彎曲,如果此時觀察者位於「光源-天體」的直線上,那麼觀察者就有可能看到一個或者多個光源成像,這種現象叫做引力透鏡效應。

此時的天體,就如一個放大鏡,可以把遙遠光源的像產生放大作用,引力透鏡效應在1979年被首次觀測到,現如今,微引力透鏡效應已經在天文觀測中起著重要作用,比如:

2008年,科學家利用微引力透鏡法,探測到距離地球5000光年外的OGLE-06-109L恆星系統具有兩顆行星,行星的質量分別為0.71個和0.27個木星質量,對於傳統觀測方法來說是根本無法實現的。

又比如上圖中,是位於蝎虎座的NGC 7250星系,星系中有一顆非常亮的星,這其實是一顆超新星,距離地球4500萬光年,科學家正是藉助引力透鏡效應才觀測到如此清晰的圖像,而觀測距離要比實際距離近100倍。

對於太陽來說,理論上也可以形成引力透鏡效應,太陽引力透鏡對應的焦距,大約是1000個天文單位,也就是1500億公裡,目前人類的飛行器還沒有飛這麼遠的,旅行者一號也就距離地球200多億公裡。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相關焦點

  • 引力透鏡:宇宙中的放大鏡
    Hubble/NASA/ESA/STS天文詞典我們都知道,當一束光經過一塊三稜鏡或者透鏡時,光的傳播路線會發生改變,這就是折射。我們平時看到的透鏡,主要有放大鏡、老花鏡中使用的凸透鏡和近視眼鏡中使用的凹透鏡。其實,除了常見的玻璃之外,物體的引力也可以讓光的路線發生變化。天體強大的引力還有可能形成引力透鏡現象。
  • 蘋果因為引力落地? 這會不會是錯覺
    時空彎曲與光線的引力偏折用微引力透鏡尋找行星示意圖從牛頓時代開始,引力便出現在科學研究的各種場合。而最近,它幫助人類「看」到了銀河系外的行星。彎曲時空中的物質運動也與我們的直觀認識不同。從愛因斯坦的運動方程,可以求解出不受外力的自由質點在彎曲空間的軌跡,它是四維時空中的一條螺旋狀曲線。如果把它投影到三維空間中,恰好是行星在太陽引力作用下的橢圓軌道。也就是說,行星圍繞太陽的運動,不過是它在四維時空中的慣性運動,根本不需要什麼萬有引力。
  • 光究竟是否能被引力彎曲?繼牛頓力學後,愛因斯坦為你解答
    這種透鏡的質量M會使由遠處的光源S發出的光發生偏折,以至於光會沿兩種不同路逕到達觀察者O所處的位置。因此,觀察者O將觀察到兩個清晰的S:被觀察到的兩個S之間的角度不僅受物體的質量影響,同時也受光源、該物體和觀察者這三者之間的距離影響;而對於兩個星體而言,它們精準地排成一行來形成從地球上可觀察的雙重圖像這種事情是極有可能實現的,因此引力透鏡效應的產生過程可以是分毫不差的。實際上,1919年的日全食的觀察記錄正好證明了引力透鏡效應的存在和一般相對論的正確性。
  • 如果光線能被引力所扭曲,那是否意味著光也有質量?
    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學說,光線和其他事物一樣,都在同樣的方式下被引力影響著。那是因為基於這條理論上,我們不能再將引力歸於力學一類的矢量中去,而是要將它作為宇宙在「塑形」過程中的一個結果。既然光線(此處被理解成一種射線或光子)沒有質量,基於牛頓的方程式,它自然就不會因引力被任何物體吸引,無論對方有多巨大。圖源:baidu而對於所有研究者來說始終如一的是,想要構建一個新的理論框架,就必需從原來固有的一些獨立參考架構中脫離。
  • 引力是如何產生的?
    在牛頓的理論中,他認為時空是平直的,並且不管距離有多遠,引力的作用都是瞬間完成的。現代物理學研究表明,牛頓的引力理論是廣義相對論的一種局域近似,它只適用於弱引力場環境。牛頓的引力理論對於預測天體運動已經很精確了,比如,天文學家利用萬有引力定律預言了海王星的存在。
  • 時空發生彎曲其實是密度在搗鬼
    密度不同導致熱浪「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認為,由於有物質的存在,物質和時間(時空)會發生彎曲,時空彎曲的是質量(能量)光線彎曲這段話的意思是在說,空間彎曲是引力導致的。光的彎曲是由於密度發生彎曲的最有證明能力的就是那雨後掛在天空中彎彎的彩虹。
  • 太陽引力可用於放大星際傳播信號
    據《新科學家》雜誌網站近日報導,德國天文物理學家麥可·希帕克首次通過計算證明,太陽引力可用來放大星際探測器的傳播信號,並提議,在距離太陽900億千米的位置安裝口徑1米的小型望遠鏡,取代地面大型望遠鏡,解決去往太陽系附近恆星系統的探測器面臨的星際通信難題。
  • 太陽的引力範圍有多廣?
    在太陽引力的作用下,八大行星以及其他大量的小天體都在各自的軌道上繞著太陽運動。太陽的引力十分強大,能夠束縛住數以億計的太陽系天體,使它們不會飛入星際空間或被其他恆星的引力奪走。那麼,太陽產生的引力可以作用到多遠的地方?
  • 能讓時空彎曲的不僅是質量,還有速度,時間膨脹效應與廣義相對論
    不過,無論是時間還是空間,並不是永遠穩定而平緩的,它們會因為引力的作用而發生彎曲。引力可以被描述為物體之間的相互吸引力,但引力的本質並不是力,而是一種幾何效應,所以引力會導致時空的彎曲,引力越大,時空彎曲效應就越明顯。
  • 太陽的引力在宇宙中能到達多遠?
    所有天體的引力都能到達無限遠,引力範圍只能以天體引力的相對大小來確定。太陽的引力範圍雖然到達太陽系之外,但在地球表面,地球引力才是主要作用力,屬於地球引力範圍,相比之下太陽的引力可以忽略不計,否則,月球就被太陽搶走了。
  • 這就是愛因斯坦知道重力必須彎曲光的原因
    通過當時技術允許的最高質量的觀察,他們確定了遠處的星光是否被太陽的重力彎曲,以及彎曲的程度。這一結果震驚了許多人,但愛因斯坦(後面尊稱為小愛)肯定認為這是自己的常規操作,不必驚訝。引力透鏡和光線經過重力場彎曲圖解任何慣性系都遵循相同的物理準則想像你在電梯裡,電梯已經平穩運行,電梯的門關著。
  • 為什麼引力會導致時間和空間「彎曲」?聽完科學家的解釋恍然大悟
    雖然引力很常見,但引力是四大基本力中最弱的一種,特別是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來說,引力無處不在,但是除了地球的重力以外,我們幾乎感受不到其他引力的存在。其實,任何物質之間都會產生引力,引力的大小和物體的質量有關,質量越大的物體產生的引力就越強,因為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物質的引力都達不到要求,產生的引力基本都是可以忽略的,那麼引力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引力又是怎麼讓空間和時間產生「彎曲」的呢?
  • 愛因斯坦將引力解釋為「時空彎曲」,到底有啥證據可以證明?
    前面幾篇文章我重點講解了廣義相對論關於黑洞的相關知識,但是很多網友表示:無法接受將引力解釋為時空彎曲,認為引力就是一種真的力。哈哈,這沒關係,因為愛因斯坦的很多理論都是於我們的常識相違背的,所以無法接受時空彎曲很正常,不過這期我將從實驗角度來分析,給時空彎曲理論提供有力的證據。
  • 人類可以看到距離億萬光年的恆星,那麼太陽光可以照射多遠距離?
    就像我們看到百億光年的星光一樣,那些星光也是類似太陽這樣的恆星發出的。我們能夠看到那麼遠的星光,我們的太陽也能夠發射到那麼遠去。這要看你的觀測手段如何,觀測手段越高,就看得越遠。還能夠通過太空中巨大天體形成的引力透鏡,把更遠處的微弱光點放大,比如發現了最遠恆星~透鏡恆星1(LS1),暱稱為「伊卡洛斯(Icarus),這顆恆星距離我們90多億光年,是迄今發現最古老最遠的恆星。這顆恆星是天文學家們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並通過引力透鏡效應,把LS1放大了2000倍才看到的。
  • 光到底受不受引力作用?看中國科學家怎麼說
    其實要弄清楚光受不受引力的作用,就要明白,光到底是不是物質,有沒有質量?其實愛因斯坦已經明確的告訴我們了,光是由光子構成的,所以光就是物質,光速不能停止,光速相對於任何參考系,其速度不變,如果光速靜止甚至是低於C ,那麼相對論就是錯誤的。所以光速不能停止,光子的質量,是其質能方程轉換來的質量,即其所含能量轉換出來的質量。
  • 引力到底是什麼?是時空的彎曲還是引力子?
    引力關於「引力」的解釋,歷來說法有很多,而且引力至今也是科學家在思考和研究的對象。我們可以先簡單描述一下引力的作用,如果從宇宙的大尺度上來看,引力是星系的粘合劑,如果沒有它們,宇宙中的物質會成一盤散沙。正是因為引力有趨勢物質相互靠近的作用。
  • 科普:引力場中太陽光線的偏折,牛頓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開始碰撞
    並且,牛頓本人基於牛頓力學也對很多天文現象進行了解釋和預測,比較出名有兩條:太陽光線的偏折、水星近日點的進動。今天,我們寫一篇科普性質的小短文來討論一下引力場種太陽光線的偏折現象。不論是簡潔的大家熟悉的牛頓力學,還是看起來複雜無比的廣義相對論,在進行光線偏折計算的時候,都需要一些繁瑣的數學計算,為了避免過多的數學計算,這裡從量綱計算入手,光線偏折的物理現象,共包含有物理參數四個:偏折角度θ(無物理單位),太陽質量Ms(質量單位M),光線與太陽中心的距離R(長度單位L),光的運行速度c(長度單位除以時間單位,L/T),引力常數G(物理單位是質量
  • 對引力的認知是如何進化的?什麼才是真正的引力
    萬有引力是由牛頓所提出的,我們不去爭辯牛頓是如何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我們也不去猜測牛頓是不是真的在那個午後被樹上掉下來的蘋果所砸中,我們只需要知道有一點是事實,那就是牛頓通過公式驗證了導致蘋果下落的引力和天體公轉的引力是同一回事,也正是從這一刻開始,萬有引力誕生了。
  • 太陽引力那麼強,為啥地球不會被吸過去,反而圍著它轉圈?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太陽是我們地球所處的太陽系的核心,太陽系中的所有行星以及小行星還有一些漂浮物都是圍繞著太陽旋轉的。你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所有的行星都是圍繞著太陽公轉,而不是被太陽龐大的引力直接吸引過去發生碰撞呢?
  • 愛因斯坦指出牛頓錯誤,直言引力並不存在,只是「時空的彎曲」
    在1687年牛頓出版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在這本書中引力第一次問世,也是人類首次對太陽系內天體運動規律進行了描述,在這裡人類對於宇宙的種種假說都被推翻,牛頓指出了地球和月球之間的關係,也指出了太陽系內的行星都受到了太陽引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