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上任何一個天體的引力都能讓光線發生彎曲,只是彎曲的程度不一樣而已,以我們的太陽為例,在日全食之時,就會發現太陽附近的星星位置發生了改變,而太陽引力透鏡的焦點,大約距離太陽1000個天文單位(0.016光年)。
在廣義相對論中,認為引力的本質是空間彎曲,只是在弱引力場中,引力現象可以近似由萬有引力定律來描述,愛因斯坦最初預言了光線經過太陽附近時的偏折角度。
在1915年,英國科學家愛丁頓藉助難得一遇的日全食現象,成功測量了遙遠恆星的光線經過太陽時的偏折角度,其結果與相對論預言基本吻合,而與牛頓力學的預言相差甚遠,這一成果成為驗證廣義相對論的重要實驗。
太陽質量高達2*10^30kg,逃逸速度為617.7km/s(地球為11.2km/s),其引力導致的光線偏折都是非常微弱的,那麼地球引力導致的光線偏折將會更加微弱。
根據愛因斯坦的預言,大質量天體附近的時空會發生較大的畸變,使得經過天體附近的光線發生彎曲,如果此時觀察者位於「光源-天體」的直線上,那麼觀察者就有可能看到一個或者多個光源成像,這種現象叫做引力透鏡效應。
此時的天體,就如一個放大鏡,可以把遙遠光源的像產生放大作用,引力透鏡效應在1979年被首次觀測到,現如今,微引力透鏡效應已經在天文觀測中起著重要作用,比如:
2008年,科學家利用微引力透鏡法,探測到距離地球5000光年外的OGLE-06-109L恆星系統具有兩顆行星,行星的質量分別為0.71個和0.27個木星質量,對於傳統觀測方法來說是根本無法實現的。
又比如上圖中,是位於蝎虎座的NGC 7250星系,星系中有一顆非常亮的星,這其實是一顆超新星,距離地球4500萬光年,科學家正是藉助引力透鏡效應才觀測到如此清晰的圖像,而觀測距離要比實際距離近100倍。
對於太陽來說,理論上也可以形成引力透鏡效應,太陽引力透鏡對應的焦距,大約是1000個天文單位,也就是1500億公裡,目前人類的飛行器還沒有飛這麼遠的,旅行者一號也就距離地球200多億公裡。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