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京的今戶神社,拜殿前就有兩隻巨大的招財貓,並向香客出售兩隻招財貓連在一起的「結緣貓」作為紀念品。而供奉著貓神社的「貓島」田代島,如今更是成為了全世界貓粉心目中的聖地。
隨著貓在日本普通人的生活中變得越來越常見,於是現代日語中各種關於貓的諺語,也在江戶時代紛紛出現,而且使用頻率變得越來越高。例如「貓舌」(ねこじた)的意思是舌頭怕燙;「貓額頭」(貓の額)的意思是面積很小(日本NHK的科教系列節目之中,經常用這個詞來形容一些迷你小國,比如說安道爾和列支敦斯登的國土只有貓額頭那般大小);「連貓的手都想借」(貓の手も借りたい)代表了非常忙碌、人手不足的意思;除此之外,像這樣關於貓的日本諺語還有很多,在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去查一下。
在江戶幕府治下的放養時代,各種關於貓的藝術品如同井噴般湧現。從小說、詩歌、浮世繪、版畫到雕刻品都應有盡有。通過對貓的細膩刻畫,充分展現出了日本豐富多彩的貓文化。
而後世「貓娘」的概念,在這一時期也已經有了最初的萌芽——在近松門左衛門的《大經師昔歷》裡,有一段母貓「にゃんにゃん」叫喚,勾引公貓的橋段。然後,這個梗很快就被無數的江戶時代小黃書作家借鑑和套用,什麼尼姑偷情、太太私通的時候都學起了貓叫。
一時之間,在各種小黃書的烘託下,貓叫聲儼然成了日本文化中「靡靡之音」的象徵。
從此之後,在日本的各種文學作品之中,都普遍將貓叫聲跟美女與性幻想聯繫在了一起,導致貓叫聲甚至是貓這種動物,都被渲染上了一層浪漫旖旎的情色意味——可憐貓咪們為了繁衍和生存而發出的吶喊,竟然被無聊的人類理解成了這般模樣,真是讓貓萬般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