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一共經歷了496年,從商祖成湯到商紂王,經歷了31個王,商朝在當時是一個大國,地域非常遼闊,但在商朝開國前期,內亂不斷,外敵藉機侵入,這讓商朝統治者不勝其煩,為了讓國家能夠穩定的發展和人民能安居樂業,商朝總共經歷了五次遷都之舉,到了公元前十四世紀,商王盤庚將都城遷到了殷,所以商朝又被世人稱為殷商,但究竟這個殷是不是就是現在的河南安陽殷墟?歷史學家對此頗有爭議。
古往今來大多數史學家都認為商王盤庚確實將都城遷到了現在的殷墟,在《尚書·盤庚》篇中記載的較為詳細,據記載,商朝始祖商湯剛開始建國時將都城設在了現在河南的商丘,在當時叫做亳,但是亳這個地方位於黃河的下遊,水災頻繁,每次水災過後都得花大量人力財力重建,所以皇室與貴族和王公大臣之間都有不少的矛盾,時常爆發衝突,國家一片混亂,等到了盤庚即位時,想要改變這一切,盤庚此人雄才大略,想將商朝傳至千秋萬代,於是他決定遷都,但這個舉動觸動了許多貴族的利益,許多貴族紛紛反對,盤庚只好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聲稱是為了天下百姓,為了百姓能安居樂業,為了國家能夠綿延萬世,但還是有不少大臣們不肯遷都,盤庚一氣之下,威脅說要趕盡殺絕,這才讓遷都這一舉措得以實行,盤庚帶著自己的子民,渡過了黃河,遷到了殷,也就是現在的河南安陽小屯村,盤庚在那裡開行新政,緩解貴族之間的矛盾,大力發展經濟,讓國家呈現一片欣欣向榮之態,自此之後,商朝穩定了二百多年,再也沒有遷都,盤庚也因此被後世稱為中興之主,藉此緬懷他。
三千多年過去了,在二十世紀初,在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一帶發現了大量文物,大量的龜殼和獸骨,上面刻了許多未知的文字,也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甲骨文,又發現了許多做工精細的青銅器和兵器,被譽為國家一級文物的司母戊大方鼎也在此被發掘,發掘出的眾多建築遺址和王陵墓地和超高水平的手工業作坊無一不在敘說著當時的繁華,盛大的規模給人一種這就是國都的感覺。
還有一些史學家認為盤庚並沒有到安陽殷墟,根據《殷本紀》中的一段話「帝盤庚之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乃遂涉河南,治亳」,我們可以知道盤庚將都城遷回了故都商丘。根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商祖成湯的五世孫仲丁把都城遷到如今的河南鄭州,仲丁弟河澶甲將都城遷到現在的河南內黃東南部,六世孫祖乙又到了現在的河南溫縣東,八世孫南庚又到了現在的山東曲阜,到了盤庚之時,《殷本紀》上寫的渡河南,乃是從黃河北邊到黃河南邊,復居成湯之故居說的就是盤庚回到了成湯先祖的故居商丘。《竹書紀年》記載:「盤庚十四年,自奄遷於北蒙,曰殷,十五年營殷邑。」從這看出,殷是北蒙,但在歷史上沒有把安陽叫做北蒙的說法,而且在歷史上成湯本人並沒有在安陽住過,所以說回故居跟安陽殷墟沒什麼關係,這是在晉代之後,有一些史學家將北蒙的「殷」和「殷墟」混淆了,以訛傳訛,讓後人誤認為殷和殷墟是一個地方。但有人會問為什麼在安陽能發現大量的商朝文物和遺址?這是因為成湯的第十三世孫武乙在安陽紮根了,而盤庚本人並沒有到達過安陽殷墟。
不管真實情況如何,盤庚為商朝穩定所做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商朝也是我華夏一個偉大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