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紅(右)在準備愛心餐。
今年50歲的萬紅是武漢市一家餐廳的老闆。從今年春節開始,她一直堅持為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免費提供「愛心餐」,醫護人員和環衛工人都可以免費預訂。3個月下來,他們一共送出免費愛心餐2萬份。萬紅告訴記者,愛心餐能堅持到現在,有各路「貴人」相助,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若干年後,想起來我也曾為武漢抗疫做過貢獻,我會感到很自豪。」萬紅說。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肖歡歡
「免費餐也絕不應付」
為幫助更多抗疫人員,萬紅春節期間發了一條朋友圈:一線抗疫人員,需要吃飯的,都可以聯繫我。從那以後,萬紅每天把飯菜打包好,等著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來取餐。飯店裡的3名廚師從每天早上7點半就開工了,光菜就要切五六個小時;每天上午10點半就要開始炒菜,考慮到有些人喜歡吃硬米飯或者軟米飯,每天餐廳的米飯都要分兩次蒸,一直要忙到晚上9點,萬紅和3位大廚才有空停下來吃口飯。
但每天做三四百份的飯菜,加上後來物資緊缺,工作要維持下去很難,首先是人手不夠,不過很快就來了4名志願者,幫萬紅他們洗菜、切菜以及打雜;其次是食材問題,許多街坊鄰居聽說餐廳做愛心餐缺乏食材,紛紛把自家的米、面、油都拿過來給萬紅。
萬紅年前儲備的葷菜大概吃了10來天,當時市場又沒有肉賣,她只好給一個供貨商打電話,對方當時剛好在給火神山建設工地提供肉菜,萬紅算是沾了點光,對方同意賣給她1000斤豬肉,那意味著愛心餐起碼還能撐10天。
那時由於每天要做三四百份愛心餐,平均下來一份飯菜只能有二三兩肉。後來有的單位反饋能不能多點肉,因為醫生們上一天班後很餓。萬紅跟廚師反映這個問題,廚師也犯了難,最後決定在每份裡加點葷腥,比如煮雞蛋、滷蛋等。「反正就是想辦法多弄一兩個大家可能會喜歡的菜。」萬紅說,餐廳大廚做的菜品中有一些是很費工夫的,比如說珍珠圓子、粉蒸肉、土豆燒牛腩、冬瓜燒雞等,因為她一開始就抱著一個想法:愛心餐雖然不收錢,但也不能將就應付。
「每天都有感動的事發生」
萬紅說,做愛心餐的這段日子,她每天都被感動著,這也是她堅持下去的動力。
1月30日,來自四川的三兄弟給餐廳送來了大約3噸蔬菜,包括白菜、蘿蔔、娃娃菜等。三兄弟告訴萬紅,他們看電視上說武漢疫情嚴重,就組織當地老鄉為武漢助力。這一車菜是四川巴中的鄉親們援助武漢的,鄉親們從山上把菜用背簍扛下山再陸續裝車,而路費是三兄弟自己掏的;三兄弟連夜輪換開車不休息,奔赴1000多公裡來到武漢,這讓萬紅肅然起敬,她和同事們邊流淚邊卸菜。「聽到他們這一番話,我覺得自己跟他們相比其實沒什麼。有這樣一群人,做好事不留名不留姓,聽說武漢人有困難,就帶著一卡車蔬菜來到你身邊。所以我更沒有資格不堅持下去。」
還有一次,一位浙江大姐得知萬紅缺一次性飯盒,一個星期後,滿載著六七百件飯盒的運輸車就開到了她的餐廳門口。飯盒的價格萬紅很清楚,她就給對方打電話致謝。「她說你現在不要跟我提謝的事情,我們就一直想通過一個渠道去幫助武漢,好不容易把這個渠道給打通了,高興都還來不及呢。」
疫情期間這些暖心的事,萬紅每一件都如數家珍,聊起來聲音始終有些哽咽。
「為抗疫出力很自豪」
萬紅的餐廳除了3位大廚,還有6名志願者。算上購買食材,各種投入已經超過20萬元,一共製作了超過2萬份愛心餐。萬紅說,她從來沒考慮過虧不虧的問題。在採訪中她反覆強調著一句話「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萬紅說,如果單憑她自己,愛心餐根本堅持不下去。每次想起這段時間自己遇到的好心人,她都心頭一暖。
比如說,年前交通管制時,採購食材是頭號難題,就在那時,快運隊出現了,他們每天可以出入城區,隊員們抽出休息時間幫萬紅的餐廳採購,還不收任何費用。「可以說,如果沒有快運隊,愛心餐肯定搞不下去了,快運隊真是我的貴人。」
2月4日,志願者徐先生開車送菜到餐廳,卸貨的時候,他告訴萬紅,因為2019年底自己腿骨骨折,所以只能開車送貨,不能幫忙卸貨,感到很抱歉。「帶傷的他有一百個理由在家休息,卻依然選擇逆行做志願者幫助轉運物資。那天等我們卸完貨已經很晚,他連口水都沒喝就往回趕。疫情期間,正是這些志願者不求回報的付出,讓我們有了戰勝疫情的底氣。」
萬紅的家人對她的態度也悄然發生變化。一開始勸她「少管閒事」的女兒也轉為支持母親,只要有空都會到店裡幫忙準備愛心餐。
「作為武漢人,我感恩所有在疫情到來時選擇逆行的人們,他們比我們更勇敢。對於我而言,能奉獻出熱菜熱飯,為抗疫出一點力,我感到很自豪。」萬紅說。
責任編輯:劉琰(EN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