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則熱門新聞,在一趟吐魯番飛往,廣州的飛機上,幾乎整個機艙的孩子們都在寫作業:
一看就知道孩子們整個國慶假期只知道玩,把作業給落下了,可是馬上就要回校,不做作業完全沒有辦法交代。
無獨有偶,希媽所在的一個寶媽群裡就有一位媽媽吐槽說,孩子整個國慶假期也不肯做作業,7號晚上實在沒有辦法了,趕作業趕到晚上12點,孩子趕得精疲力盡,大人也陪得直冒火,又心疼又無語。
這種狀況,其實不單單在國慶假期出現,在寒假、暑假都很常見,放假之初,想著時間大把,趕緊玩吧;到假期中期,想想還有時間,再玩幾天;到假期末尾,不行,還有幾天就要開學了,抓緊最後的時間再玩玩;最後還有兩三天,實在拖無可拖,無奈拿起筆,還是趕緊寫吧,於是,常常造就一個晚上寫完假期作業的「神話」。
可是,這樣草草完成的作業,孩子真的有認真思考嗎?寫得潦草又敷衍,哪有質量可言?
上學前一天拼命趕作業看似很勵志,但卻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孩子沒有時間觀念,做作業拖延,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如何幫孩子合理規劃時間,不拖延假期作業?學會「吃掉那隻青蛙」,讓孩子成為一個不拖拉的人。
什麼是「吃掉那隻青蛙」?
這句話來自美國的時間管理專家、世界頂級銷售培訓大師博恩·崔西(Brian Tracy),他研究時間管理超過30年,寫下的《吃掉那隻青蛙》被不少商業大佬奉為圭臬,全書的精華濃縮為一句就是:「吃掉那隻青蛙。」它包含以下三個定律:
如果你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吃掉一隻活青蛙,那麼你會欣喜地發現,今天沒有什麼比這更糟糕的事情了(先解決最具挑戰性的任務);如果你必須吃掉兩隻青蛙,那就先吃那隻長得醜的(先處理更重要、更困難的工作);如果你必須吃掉一隻活青蛙,就算你一直坐在那裡盯著它也無濟於事(要動手去做)。
也就是說,如果你不解決你生活中最艱巨、最重要的任務(那隻青蛙),你很可能會因為它耽誤很多時間。而且這些事情往往複雜、耗時長,會讓人感覺十分煩惱,很想逃避,只想一拖再拖,直到deadline來臨。
相對於輕鬆的旅行,假期間的作業無疑就是孩子們最不願意面對的那隻「青蛙」了。
如何幫孩子吃掉這隻「青蛙」,合理安排假期作業?
1.列作業清單
將要完成作業列出清單,評估作業裡最難做的部分,比如耗時時間長的作文、試卷等,將其列為最難對付的青蛙,放在最先完成;而難度稍小的口算、背誦次之;最後抄寫、閱讀等。這樣先吃掉最難的「青蛙」,後面那些「小蝌蚪」就不足為懼了。
2.做好計劃
列好上述作業清單的後,評估一下作業時間,然後把作業量分配一下到每天。整個長假的時間很漫長,每天完成一點,不至於讓孩子成天泡在作業裡,也不至於讓孩子玩得心都飛了,每天都能複習鞏固一點知識,等到假期結束時,才能很快跟上老師的節奏。
3.做好準備
孩子準備做作業的時候,要為他創造安靜、無打擾的空間,不要動不動讓孩子喝水、吃水果等,以免孩子分心;讓孩子自己準備好寫作業的文具,如尺子、鉛筆、橡皮之類的,一旦開始寫作業,就專心致志,不浪費一秒鐘的時間。
4.保持專注
生命完全是一場專注力的修行,你專注於哪裡,你的生命就在哪裡。——克裡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
做作業保持專注是說一次只做一樣,不可語文試卷做一半去做口算,作文寫一半去背誦,這樣很容易導致思維被打斷,也不利於專注力的培養。讓孩子一次只做一件事,做好以後再換下一樣,這樣才能高效完成作業。
博恩·崔西說:「克服拖延症最好的方法之一,是不要把自己面前的工作看作一個龐然大物。相反,一次只處理力所能及的一部分。吃掉一隻大青蛙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一口一口地吃。」
希媽結語:不要抗拒假期作業,將它一一分解、消滅,你會發現,作業其實也沒那麼可怕。
今日話題:你家娃假期最後一天趕作業了沒?
----------------------
我是希媽,是一名高級育嬰師,多平臺育兒領域創作者,左手帶娃,右手寫文,專注育兒領域知識分享,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