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 鵠 成 鶩
刻:刻畫。鵠(hú):天鵝。鶩(wù):鴨子。畫天鵝不成,卻像一隻鴨子。比喻模仿的雖然不逼真,但還相似。
近義詞:刻鵠類鶩
出處
《後漢書·馬援傳》:「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jǐn chì)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成,陷為天下輕薄子,所為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
譯文:
《後漢書·馬援傳》:「學習龍伯高不成功,還可以成為謹慎謙虛的人。正所謂雕刻鴻鵠不成可以像一隻鶩哩。一旦你們學習杜季良不成功,那就成了紈絝子弟。正所謂畫虎不像反像狗了。」
故事
東漢時期,有一個著名的將軍名叫馬援,字文淵,由於屢立戰功,被封為伏波將軍,是東漢開國功臣之一。馬援一生戎馬,為國盡忠,殞命疆場,實現了馬革裹屍、不死床簀(zé)的志願。他忠勤國事,令人欽佩。馬援進身朝廷,沒有一個人推舉薦拔,全靠自己公忠為國。後來居於高位,也不結勢樹黨,堪稱一代良將。
據說,馬援不但在軍事上有一套辦法,在文化修養上也相當有水平,是名儒將。馬援的哥哥有兩個兒子,一個叫馬嚴,一個叫馬敦,從小便是由馬援管教長大的。後來馬援長期在外地帶兵,不常回到京城。有一天,有人從京城給他捎信說:"您這兩個侄子現在長大了,很不成器,不學無術。他們仗著家裡有地位,在社會上結交了各種各樣的人,毫不檢點,整天在京城裡閒逛。"馬援聽後,心裡很著急。他心想:年輕人如何修身立業,是很重要的一步。
於是,他立即兩個侄子寫了一封信。他在信裡說:「我希望你們聽說了別人的過失,像聽見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聽見,但嘴中不可以議論。喜歡議論別人的長處和短處,胡亂評論朝廷的法度,這些都是我深惡痛絕的。我寧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孫有這種行為。你們知道我非常厭惡這種行徑,這是我一再強調的原因。就像女兒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誡的一樣,我希望你們不要忘記啊。」
「聽說你們倆已長大成人,結交了一些社會上的朋友;但是,交朋友一定要注意呀。比如龍伯高這個人忠厚,勤儉、廉政,而且講信義,他在做人上有很多優點,我對他非常尊敬。像他這樣的人,希望你們多接近。杜季良這個人是個豪俠,很有正義感,廣交天下豪傑,好人壞人都可以跟他交朋友。聽說他的父親去世的時候,來了很多人來弔唁。我也很欣賞他,但我不希望你們和他多來往。因為學習龍伯高不成功,還可以成為謹慎謙虛的人。正所謂雕刻鴻鵠不成可以像一隻鶩鴨。一旦你們學習杜季良不成功,那就成了紈絝子弟。正所謂『畫虎不像反像狗了』。到現今杜季良還不知曉,郡裡的將領們到任就咬牙切齒地恨他,州郡內的百姓對他的意見很大。我時常替他寒心,這就是我不希望子孫向他學習的原因。」
馬援的教子態度得到了很多人的贊成,連光武帝劉秀都讚揚馬援的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