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知乎上有這樣一個熱門討論 - 在中國,英語流利能給個人帶來多少額外的收益?國外還專門有類似的研究,結論是,幾乎在所有非英語國家,一個人能說一口流利英語,可以給自己帶來25%以上的收入溢價。感覺在中國,這個溢價也是存在的,甚至遠高於25%(文末有投票,你覺得有多少?)
回到開頭的那個問題,有一位在美國學習工作近十年、並在斯坦福獲得MBA的年輕爸爸現身說法,分享他對這個問題的理解,獲得上萬網友點讚。很難得的學英語和留學成長經驗分享,推薦哦!
本文由作者塔爾蓋(微信公號ID:Ta_Ergai)授權小花生網發布
在美企,英語流利的作用太大
我留美十年,回國工作五年,曾擔任大外企高管,現在創業。具體的數字我給不出來,但是在美企裡,英語的作用太大。舉幾個例子:
1、銷售。不僅僅在我所在的公司,不僅僅在我所在的行業,我看到無數全國銷售經理或者總監做到那個位置然後英語不好就天花板了。而能做到那個位置英語又不錯的基本都升總經理。原因很簡單,總部希望能夠知道中國的上層在想什麼,而這取決於你說什麼和怎麼說,有的時候這比你做什麼還重要,雖然英語好並不能幫你搞定中國的客戶。不過在區域經理和以下,英語的價值有限。
2、市場。基本上從產品專員開始對英語就有需求了,如果想成為產品經理或者市場經理,那麼與總部溝通的能力非常重要,不論是從純粹做事角度還是政治需求角度。與銷售部門不同的是,英語好客觀上可以幫助你獲得資源,領會意圖等等。
3、其它部門介於銷售和市場之間,基本上底層對英語需求有限,高層對英語需求很高。只要英語不好,一定影響在外企長期職業發展。不知道多少次聽HR評價一個人,什麼都好就是英語...
改革開放這麼多年,英語居然還在享受如此大的溢價,其實挺不可思議的。大家都認為英語不過是個工具,為什麼還如此重要呢?我的理解就是因為絕大多數總部的老外對中國都是一知半解,一年來一兩趟。這個時候有個英文好,還能按照老外思維方式溝通的人,比一個據說很有能力,但是說話顛三倒四語病連篇而且說話不那麼自信(英語不好的人說英語還表現的很自信的人我幾乎沒有見過)的人,不知道要可信多少倍。沒錯兒,就是這樣不公平。但是假設讓我去衣索比亞管理一個企業,我肯定也喜歡和中文好的當地員工溝通,人之常情。
大企業裡,一個人的作用本來就有限,所以能力不總是第一位的;於是上級對下級的評價就往往要基於印象;而總部老外對中國管理層的印象往往來自於大量的郵件,電話會,和少量的面對面;基本上這幾個場景的印象建立全都是基於語言的。所以,語言不好,真的不行。
想在外企大發展的話,趕緊學英語吧,投資回報很高的。發現自己痛恨英語?重新思考一下職業發展目標。
出了國,英語流利關乎一切
前面說了在外企工作,要進高層,英語好至關重要。而如果人真的在國外,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自信,英語更是關鍵,這裡的溢價,雖然我很難說出具體數字,但一定比國內還要高不少。
首先說說自己的成長經歷。我本科在清華學電氣工程,去美國讀三流學校電氣碩士後加入一個汽車車燈供應商工作三年,然後去斯坦福讀MBA,後來加入一個500強公司美國總部,加州工作兩年後被派回到國內工作。所以我考過四級/GRE/託福/TSE/GMAT,工作中英語運用也很多(不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而且本來也對英語學習比較感興趣。
前三年,花大工夫突破」啞巴英語「
清華畢業後,我去美國留學。在美國的日子裡在英語上的投入是相當大的。剛剛去的時候,平常能聽懂不少(課堂上尤其,日常要差一些),但是說的能力幾乎為零,典型的啞巴英語。去買東西,去郵局,去銀行開戶都是折磨。每次試圖和美國同學聊天都卡在一半說不出來,發現自己不是思想指導語言而是語言指導思想(我只能撿我會說的思想表達),覺得又尷尬又痛苦。而且自己都覺得自己像個笨蛋,支支吾吾連話都說不清,而且偶爾說出來的話都特別沒水平。於是暗自努力要好好學英語。
當時我幾乎做到了所有閒暇時間都在學英語。比如在公共汽車上,我會去讀「乘客須知」,而且是反覆讀,去記裡邊的詞組和表達方式(這是十幾年前,還沒有智慧型手機APP啥的呢);看電視的時候,我會拼命的模仿裡邊的說話方式,不論是用詞還是語氣甚至表情(我最喜歡的sitcom是Friends,因為特別好笑又特別好懂,而且幾個臺一起放,所以時常能夠反覆看同一集。一集看的多了的時候我就試圖和電視對話,A說話的時候,我就看自己能不能把B的臺詞想出來);即使是廣告我也認真的聽認真的看,特別是把字幕打開之後,發現原來許多聽不懂的詞不是不知道那個詞,而是那個詞在一句話裡發音發生了巨大改變;和老外交流的時候,聽到不明白的詞就問,然後就在腦子裡拼命重複,然後就試圖找個機會用一下,哪怕驢唇不對馬嘴。
沒錯兒,聽上去有點走火入魔,但是當時真的是這樣的。說到原因,有可能是那種對不安全感的補償吧。一個人在國外,經濟形勢又不好,而且又覺得自己不夠優秀,所以就拼命學點什麼。
對了,這裡邊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我認識的一對兒非常和藹可親的美國夫婦。他們是虔誠的基督徒,每個周日都帶我去教堂(因為有一次我聊天的時候順嘴說很好奇基督教是怎樣的),然後一起午餐。因為他們特別特別的溫柔和寬厚,所以跟他們在一起我很放鬆。於是,我就敢張嘴。中國人學英語口語最大的障礙應該就是不敢。特別怕被別人笑話,怕被別人嫌棄,怕被別人誤解。有的時候對方可能只是因為沒有聽懂而皺一下眉頭,但是我們可能已經覺得對方在嫌棄自己英語不好;有的人說話可能只是快一點聲音大一點,而我們就會認為對方在不耐煩。久而久之就逃避張嘴的機會,問題是越逃避口語就越差,惡性循環。我認識很多去美國十幾年口語和出國的時候沒有本質差別的人,大概都是這種情形。
扯遠了,回到這對兒美國夫婦。因為他們,我每周都有一個4小時的純粹英語時間,聽上去不多,但是兩年下來對我幫助很大。純粹的英語思考和表達4個小時是非常累的一件事兒,我清楚的記得每次我從教堂回來都有些頭疼,需要睡一下午。
到了去美國的第三年,我的英語聽力問題已經不大,平常基本上95%以上都沒有任何問題,不過看電影還是有些吃力,特別是類似The Lord of the Rings/Harry Potter之類又有口音,又有奇怪詞彙的影片。口語屬於能夠應付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但是出現突發情況的時候還是會有些慌張,詞不達意。不過這個時候的我已經完全用英文思維了,基本上腦子裡不太需要翻譯。
總而言之我想說,英文學習沒有捷徑,就是時間堆出來的。我自己有個理論,一個單詞看10遍就會聽了,聽10遍就會說了,說10遍就變成自己的了。如果說有捷徑的話,那就是重複。重複重複再重複。讓腦子從「軟處理」語言變為「硬處理」。讓說話成為直覺而不是思考。儘量模仿母語的狀態。
工作了,發現光會說不行,還要練「語言藝術」
我在第三年的時候找到了一份在印第安納小鎮上的工作。真的是小鎮,只有18,000人;華人人口不超過10個,一多半都在中餐館打工,而且是黑著的(沒身份)。我的工作是Systems Engineer,但是具體職能有點像一個項目經理,有大量的協調工作。公司本身也比較奇葩,是一個德國公司在美國的分公司和一個法國公司的合資公司。兩邊的母公司都很大,這家合資公司不大,不過在汽車車燈領域也算前幾名吧。總而言之在公司裡和小鎮上都沒有什麼中國人,事實上連非美國白人都少。
這份工作對於我一開始而言是很大的挑戰。一個二十多歲的外國人對行業又不熟悉(剛剛進入汽車行業),語言又不利索,居然要做跨部門協調工作;有的時候還要跟市場部門一起去見客戶,有的時候還要和類似GM這種超級客戶的工程部門打交道;這一切對於一個初出茅廬的需要用半生不熟的非母語應對的人來說很難。比如開會,我主持會議的時候,作為會議發起者我要確保會議進程,自己說話都有問題,怎麼影響別人?比如電話會,英語不好的時候任何幹擾都會造成很大影響,哪怕是電話導致的雜音或者兩個人同時說話。還有就是和客戶發生爭執的時候,又要保護自己,又要保護公司,又不能得罪客戶,這當中的分寸怎麼拿捏?我一貫自認為能說會道,可是在這些最需要語言藝術的地方我往往束手無策,事實上也因為這個鬧過一些誤會甚至得罪過一些人。
好處就是,生活所迫,導致英文對我越來越重要,所以我不得不繼續努力。我認識一些留學生在找到工作後,生活逐漸趨於穩定,就越來越只和中國人打交道(在大城市是很容易做到的),所以英語提高明顯變慢。而我的情況是:1)工作是千辛萬苦找到的,非常珍惜,不敢出差錯;2)工作性質本身導致需要大量說英文,而且是非技術英文;3)周圍根本沒有什麼中國人,所以也沒有機會大量說中文。英文有句話:Necessity is the mother of invention,我覺得顯然不止是invention,學習語言的最大動力莫過於生活壓力(物質上的和精神上的)。所以我繼續保持了大量的時間都在學習英文。這種學習不是典型意義上的背單詞或者學語法,而是像一個海綿一樣吸取我周邊所有的英文的養分。
比如為了快速熟悉汽車行業,我訂閱了兩本汽車雜誌Car and Driver和Motor Trend,裡邊的每一個字,包括廣告我都是認認真真讀完。一方面提高了英語,另外一方面對汽車有了很多認識,當時幾乎做到了市面上所有的車我只要看一個局部就能認出來,而且可以給出報價,馬力,油耗,百公裡加速等等指標。比如為了提高自己的商務英語和business savvy,我訂了Fortune、Business Week,還有Forbes。也是努力做到每篇文章都看,但是這個難度高很多,當時還是很吃力的。不過從一開始讀得雲裡霧裡,到後來逐漸有感覺,到後來非常喜歡(到最後開始瞧不上,這是後話)。
語言學習對我來說是這樣的:不能帶著太短期的目的去學。比如讀雜誌,讀個一期兩期對英語幾乎沒有任何幫助,就更談不上在工作中運用了。但是讀的多了,真的會有方方面面的改變。比如單詞,有些單詞不認識,反覆出現幾遍基本就猜出什麼意思。而且這樣學會的單詞是把語境和用法一起學來的,反而特別地道。這裡多說兩句,用中英對照的方式背單詞我其實不太認同。因為這是逼著自己用中文思維,而只要我們在用中文思維,說出來的就不可能是地道的英語。何況很多時候對照的中文要麼不完全,要麼不準確,因為大家都知道語言是不能完全精準翻譯的。
總之,在工作崗位上的幾年,對我英語幫助很大。
在美國小鎮上的生活可以非常安逸。工程師的工資足夠買house、買車、生小孩、養狗、每年出國度假……醫療和養老也不需要太操心,基本上就是一個典型的殷實的中產階級的生活。但是那不是我要的生活。所以我決定考GMAT,讀MBA;這時候我出國已經六年了。
斯坦福,厚著臉皮,讓英語再一次突飛猛進
我的英語的第二次突飛猛進是在斯坦福讀MBA的時候。去Stanford之前,我對於商務的接觸基本限於電視上聽到的和雜誌上讀到的。猛然之間進了學校,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一起學習即使用母語也沒那麼簡單的課程,馬上對英文的要求又提高了一個臺階。
1、聽/說。課堂上的節奏很快,同學們一個比一個聰明(錄取率一直都在十五分之一上下,同學裡各種奇人怪才)。有很多課是要求課堂回答問題的表現的。首先在聽到問題之後組織好語言,光是舉手但是說話沒有point肯定不行;然後動作還得快,否則老師早叫了別人了。關鍵除了上課還有大量的其它活動,聽名人講座,和老外mingle,與未來招聘公司social,等等等等……聽著各式各樣的口音,說著各種各樣的話題。
2、讀。每學期平均四門課,每門課每周都有1-2個case,就是10-20的A4紙,大段大段的描述一個公司一個市場一個情況,然後結合課上學習的內容去理解和分析。除此而外還有課本要看,基本平均每周需要看一百頁以上。不但要讀懂,還要快!誰也不想把兩年花在讀case上啊~
3、寫。基本上每門課程都要寫report,或者直接期末考試就是大paper。對寫要求最高的一門課程叫Interpersonal Dynamics(人際動力學)。這門課是Stanford BSchool最有特色的課程的課程,沒有之一。課程的形式是把大家12個人分成一組,老師給提供一些基本理論框架和指導,然後大量的時間都在T-Group中完成。這個當中全靠大家自己指引學習的方向。學習的方法就是互相提供反饋,表達感受。聽上去很奇怪吧?真的是很奇怪,但是這樣一門課徹底的改變了我很多對於人際關係的看法和做法。關鍵是這門課的家庭作業是每周寫幾千字的日記,分析總結自己一周來的所思所想。這裡邊談的全都是自己深層次的感受認知,最細膩和敏感的那種,用中文寫都吃力,也不知道自己用英文是怎麼拽出來的。
厚著臉皮,硬著頭皮兩年就這樣走過了。這個時候的英語的水平是,很多次被美國人以為是ABC。
這裡,順便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學英語多年,幾項特別有感覺的心得:
我覺得學習語言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猜。
我小學三年級第一次讀小說(好像是「白髮魔女傳」),感覺好多生字,但是因為懶也就沒有查字典,囫圇吞棗的就那麼讀。然後發現也能看懂,於是就愛上讀書。
我有個朋友說她小時候讀書有強迫症,看到生字不查出來心裡難受。導致的結果是讀書速度奇慢,然後就不太喜歡讀書,因為太費勁了,感受不到樂趣。
其實讀英文也是一樣,一開始肯定有大量生詞,而且不明白意思肯定非常彆扭,本來已經稀裡糊塗了。但是關鍵就在這裡。其實「猜」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培養興趣,更重要的是「猜」可以培養語感。
真正的語言不是割裂開來的,不是簡單的1+1=2,不是邏輯的堆砌。真正的語言是有節奏的,有韻律的,有藝術的,有流動的,也有不合理,也有混亂的,還有冗餘的,還有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如果必須知道每一個詞的含義才能理解一段話,那就有點像吃魚香肉絲的時候,必須要把豬肉和胡蘿蔔和醬油和糖和所有調料配料分開來一個一個吃才能體會那個味道。其實不但沒有體會,反而丟失了一些東西。能夠認識每一個單詞固然好,但是猜的能力讓我不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這裡再扯另外一個概念,就是讀英文的速度。讀非母語的速度大概是母語速度的三五分之一甚至更低不誇張對吧?而且讀母語的時候,有的時候真的可以一目十行也能讀個大概。而英語就不行,為什麼呢?因為讀母語的時候,我們看的是「語群」,而讀外語的時候我們看的是單詞。一個語群往往由幾個單詞構成,當我們閱讀單位是語群而不是單個單詞的時候,速度自然可以提高几倍。而且意思不會損失太多。為什麼?因為過度的看單詞的時候,有些時候獲得的信息是噪音,而不是信號。讀語群有點點像一個過濾器,雖然嚴格上來講有些失真,但是意思其實並不打折扣。
我們常說要培養語感。什麼是語感?我覺得閱讀時候「猜」的能力,「跳」的能力,就是典型的語感的體現。有沒有什麼捷徑可以迅速獲得?我覺得沒有。還是那句話,第一重複的次數要夠;第二,還不能是簡單的重複,要思考的重複,不斷總結,不斷記憶,不斷模仿,不斷嘗試。
最後,要不要花功夫學英語,還是要想清楚!
回頭看一下,每次英語大幅度提高就是兩個因素:1)現實需求,2)大量時間。從剛剛來美國需要活下去,到剛剛工作的不適應,到準備GMAT,到讀MBA……而我回國後身邊很多同事朋友信誓旦旦要學英語(前文提到過在外企中學英語的意義,其實大家都明白這個道理),真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持下來的,一隻手可以數過來,連10%都沒有。因為首先現實需求沒有那麼殘酷,英語不好也能活;其次,時間沒有花進去,所以多背了兩個單詞多看了兩集美劇感覺根本沒用。
所以對於所有想提高英語的同學,我給大家的建議是,在人云亦云的決定提高英語之前問自己這樣幾個問題:你真的真的需要提高英語嗎?你真的沒有比學習英語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方式了嗎?你真的想提高英語嗎?你打算付出多少代價?你打算堅持多久?你打算在你其它事情都已經忙不過來的時候還在練英語嗎?你打算在你堅持了好久似乎也沒什麼進步之後還堅持嗎?
如果沒有想清楚,就索性放棄吧。人生苦短,英語只是我們可以做的一萬件事情當中的一件,不要再浪費時間了。我每次看到對學英語信誓旦旦,但是又沒有投入,然後每次提到這個話題都充滿負罪感的人都替他們惋惜;本來是件好事,結果影響了他們的生活質量。學英語這個念頭,除了讓他們難受,一點意義都沒有。如果你是這樣的狀態,為什麼不放棄呢?英語不好而成功的人太多了,為什麼非要英語好?人最糟糕的狀態,莫過於做著A看B。沒有付出的決心,就索性不要思考這件事。
想清楚這幾個問題,還是想學,那就一頭扎進去,別猶豫。有人說,對於想跑步鍛鍊的人來說,當你穿上跑鞋的時候,你已經打敗了90%的人。對於英語,當你每天晚上花一個小時學英語的時候,在這個賽道上,你已經領先90%的人。把時間花進去,學會享受這個過程,而不是成天想著結果,在不知不覺中,你的英語就會越來越好。直到有一天,在工作中,在生活中,你的英語給你帶來了想不到的收穫。
本文由作者塔爾蓋(id: Ta_Ergai)授權,由小花生編輯整理髮布。
你被大家的回答「驚」到了麼?🙃🙃🙃
相關閱讀:
和你分享世界上先進的教育資源和方法
周一:英文原版童書開團
周二:話說思維和方法
周三:英語學習研究
周四、五:教育實踐故事
周六、日:榜單來了、爭議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