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有位家長問:
一年級數學考70分左右,孩子情緒不好,怎麼辦?
看到這位家長提的問題,我感動於他/她對孩子的用心和愛,因為很明顯這位家長最關注的不是孩子考了多少分,而是孩子因此而發生的心理變化。只有解決了情緒問題,孩子才可能喜歡上學習,才能重拾對學習的自信心,這一點,對於一個剛剛上學的孩子來說,尤其重要。
一年級的新生家長是最難當的。太擔心了不行,這是孩子邁入「小社會「的第一步,孩子必須相對獨立地面對各種挑戰和變化;不擔心又做不到,雖說是小學生了,實際上兩個月前他們都還只是一名幼兒園的寶寶。
為什麼剛入學就出現成績不理想的情況?
小學一年級只是整個漫長的學習生涯的小開端。如果剛入學就出現成績差的情況,這時候就認為「孩子不是學習的料、孩子學習不行」,實在是為時過早。
與其說是孩子學習能力的問題,不如說是因為以下的這些原因:
1、孩子還沒做好準備,還不適應小學的學習節奏,特別是對於考試這種事,頭腦中還沒有清晰概念,所以測試時思想上沒有引起重視,有的孩子都到收卷了,可能連題目都沒做完。
2、一年級的題目難度其實很小,全部是基礎知識的考察,沒有需要孩子靈活運用的題目,獲得高分反而常見。既然如此,孩子只有70來分,很可能在某個方面出現了知識遺漏,而這次考試正好考察了較多這方面的內容。
3、小學一年級的數學考試基本依靠老師讀題,孩子可能因為走神了或者狀態不佳,沒聽清或者聽漏了,導致理解錯了題意,答錯很多。
怎麼看待孩子因為沒考好而情緒不佳?
孩子因為考試分數低而情緒不佳,說明孩子平時有上進心,比較好勝,ta的自信心受到了打擊;
或者,孩子觀念上認為沒考好就是笨,不聰明,自己沒考好就是一個「笨孩子」;
也可能因為沒考好,感受到了來自外界(老師、同學、家長)有意無意的壓力。
對於一年級孩子來說,分數到底重不重要?
分數對於一年級新生來說,非常重要。對孩子說「分數不重要」,這話就是毒雞湯,孩子親眼目睹身邊同學都在追求分數,因為考了高分而高興、受到表揚,自己家長卻這樣說,孩子心裡會產生不服或困惑。也有的孩子就真的信了,在思想上就輕視學習,反映到行為習慣上,不認真、不改正,就難以在最開始就養成良好的學習意識和習慣。
也就是說,鼓勵孩子儘自己努力爭取高分,但是不苛求。如果孩子做到了,ta會在學習的最初就嘗到好好學習的甜頭,形成自我激勵和自我肯定。而且,不用擔心孩子驕傲,因為班上滿分一抓一大把。如果孩子沒做到,不著急、不責罵,繼續多多鼓勵孩子,下次做得更好。
家長要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建立良好情緒,並且在學習上逐漸進步?
面對考試失利,本來孩子心裡就很不好受了,家長肯定不能再橫加指責了,除了直接的安慰和鼓勵,還可以藉助一些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比如繪本故事,幫助孩子恢復對自我的認同。
孩子所在小學的老師推薦了一套繪本,叫《我愛我的一年級》,裡面有一本就叫《第一次考試》,推薦一年級新生家長跟孩子一起看看,就能知道在剛接觸考試的孩子眼裡,考試是怎麼一回事,並且意識到「考試分數很重要,同時它也並不是一個孩子棒不棒的唯一標準,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優秀的地方」。
另外,請家長查看孩子的試卷,就能了解到孩子的知識薄弱點在哪裡,才能「對症下藥」。
家長可能會發現孩子錯的都是同一類型的題,說明孩子在這個知識點上根本沒理解、沒懂,那麼幫助他把這個知識點吃透,孩子弄明白以後,下次,這些錯題就不再是錯題,而是孩子拿分的「利器」了。
也有家長認為孩子是因為粗心而犯錯誤,可能有個別錯誤真的是粗心導致的,比如看岔了行,或者看漏了,其實大多數的情況是,根本沒有粗心這回事,孩子就是沒有真正掌握這些內容。
還有家長可能會發現孩子五花八門、各種類型的錯誤都有,這說明孩子在課堂上跟不上節奏,跟不上整體進度,這時家長就明白孩子需要單獨的補一補。這樣的補課就是有意義的。
至於跟不上的原因,可能是孩子就是慢熱型,也可能是因為很多孩子上過幼小銜接班,提前學了一年級甚至二年級的內容,沒學過的孩子自然跟不上班級進度了。家長也別急,心態一定要放好,畢竟人家學過自己家孩子沒學過,有些落後太正常不過,那就適當推孩子一把,到一年級下學期或二年級時就會發現,孩子早就趕上了。
最後,在平時,多向孩子強調「自己跟自己比」。
告訴孩子:你做得好,總會有更好的,如果跟別人比,永遠比不完,全小組第一上面有全班第一,全班第一上面有全年級第一,全年級第一上面有全校第一……所以人雖然也會跟別人比,更重要的還是要跟自己比,今天的自己跟昨天的自己比,一直在進步就是很了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