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一行愛一行 人生自有回報——對話著名紡織材料專家、武漢紡織...

2020-12-23 楚天都市報

徐衛林,1969年出生於湖北黃岡。紡織材料專家,武漢紡織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萬人計劃」專家,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副理事長,紡織新材料與先進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主任。

曾覺得學紡織「人生沒希望」

記者:您當初考入武漢紡織工學院(現武漢紡織大學)針織工程專業,畢業後考上西安工程大學紡織材料專業研究生,之後攻讀東華大學紡織材料專業博士,接著到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做博士後,然後去香港理工大學做高級研究學者。整整學了12年紡織,為什麼這麼熱愛它?

徐衛林:我是被調劑學這個專業的,剛開始一點也不熱愛,感覺這是黃道婆做的事情。我讀的高中附近有個床單廠,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時候,我想:「以後就做這個嗎?人生沒希望了!」但一個農村孩子考上大學不容易,我還是硬著頭皮讀了。

我相信努力就會有機遇,哪怕不喜歡,也要把它弄懂,學習非常用功。我很幸運,我的研究生導師是姚穆先生,那一年他只招了我一個研究生。我可以隨時請教他,可以操作儀器設備、看國內外最前沿的科研論文,感受先生對科研的執著,他還對我的人生規劃作了很多指導。入門後,我發現紡織材料專業很有意思,跟很多學科有交集,應用很廣泛。後來我讀博士、做研究,有意識地選擇不同學校甚至不同專業,就是為了得到不同的啟發。

現在總結我的人生經驗與教訓,我覺得最大的收穫是要學一行愛一行,努力了就會有回報。

記者:您覺得對當代年輕人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

徐衛林:我經常告訴學生要悟透三個字:韌、忍、仁。做人要像纖維材料一樣柔韌、抗打擊能力強; 要有忍性,面對外界誘惑能靜心治學;還要有仁心,這樣未來才能承擔更大的任務。

要埋頭科研也要讓成果落地

記者:我知道很多企業想跟您合作,為什麼?

徐衛林:我經常對團隊師生說,光在實驗室裡玩得嗨沒用,還要落地做產業應用。我的團隊裡,一部分人留在學校做基礎研究,一部分人常年跑企業,深入了解企業需求,在企業做實驗。

2009年,我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複合紡紗技術」發明,起因就是山東如意集團希望用更細的羊絨紗紡出更輕薄的面料。以前要解決這個問題,是找更細的羊絨,很慢很慢地紡。非常細的羊絨材料很貴,紡紗效率特別低,紡出的線還容易斷,所以高品質羊絨製品被稱為「軟黃金」。怎樣讓傳統高端面料變得更便宜更易得,這個題目很有意義。「如意紡」研製成功後,如意集團的羊絨羊毛產品佔領了國際高端市場很大份額。

近幾年,我們和紡織行業的龍頭企業有很多深入合作。比如跟山東如意集團合作做「少水染色」,節約染色用水,減少環境汙染;跟安徽華茂集團合作,用新型紡紗技術紡出了世界一流的高端棉紗,光潔柔軟又耐磨,很多高端國際品牌前來採購。

湖北是紡織大省,而我作為湖北省紡織工程學會理事長,積極為湖北的紡織企業服務。比如跟際華3542等企業長期合作,在紡紗技術和功能性紡織品開發方面共同創新,使用不可燃、強力高等特殊功能的高性能纖維混紡,為軍隊用功能性服裝和特殊職業用防護性服裝的研製打下基礎。最近我們為武漢裕大華的10萬錠智能紡紗項目服務,投產後,1萬錠用工由20年前的100人以上,減少到15人以下,將引領武漢、湖北的紡織產業發展。

逆向思維是重要的創新方法

記者:您取得了這麼多的創新成果,訣竅是什麼?

徐衛林:我不喜歡跟著別人的方向去想,逆向思維是非常重要的創新方法。就拿開發「如意紡」來說,要把羊絨紗紡得更細,最容易想到的方法是改進紡紗機械,或者使用更細的羊絨。我想到的則是,能不能給羊絨纖維一個支撐,讓它附著在強韌的纖維材料上拉伸、搓捻,紡成紗、製成面料,再把支撐的纖維材料拿掉。使用這個辦法,可以讓一根紗線內的纖維,從「不能少於37根」減到10根以內,用這樣的紗就能紡出「戒指圍巾」,輕薄得能穿過一枚戒指。

1999年,我受邀到香港理工大學參與項目研究,檢測尿不溼等衛生紡織品的導水性能。此前團隊設想用紅外成像等辦法檢測,但效果不好。我想到水能導電,就根據這個原理髮明了織物單向導溼測試儀器,由全球最大的紡織儀器公司生產銷售,並已申請成為美國的AATCC標準和ISO標準,耐克、阿迪達斯等著名國際品牌都在使用。

記者:我發現您的思維很發散,一會是「紡織+物理」,一會是「紡織+化學」……

徐衛林:紡織很百搭,是很多行業的基礎。紡織不等於做衣服,它是包羅萬象的「超紡織」「大紡織」。

很多柔性材料可以用紡織來實現。比如:大型降落傘,是用特種纖維編織的;大口徑人造血管,是用滌綸纖維編織的;人造器官也能紡織,我們正和武漢協和醫院合作研發;還有防彈衣、風力發電的風機葉片、飛機外殼部分材料等,都是用纖維編織後製成的複合材料。

紡織也能為治霾做貢獻。纖維材料的纖維越細,表面積就會越大,吸附能力越強,被廣泛應用於汙水處理、空氣過濾、衛生用品等領域。霧霾治理中,納米級纖維應用很常見。

即使是傳統服裝,也迎來了大變革。目前很火的智能穿戴,就是以紡織為載體,實現了多學科交叉。不久的將來,我們或許能穿上智能服裝,它可以發電、給手機充電,還可以檢測體溫、心跳、血壓和皮膚的新陳代謝水平等。在美國,為了突破某些技術瓶頸,還以麻省理工學院牽頭組建了新纖維革命研究中心。

所以我總對學生說,你們學的每門功課,物理、化學、數學等等,都有用。學科必須交叉,積累深了,才能用簡單而巧妙的方法解題。這麼多年,我每天都在學習各個領域的知識。

對話時間:1月29日

對話人物:徐衛林

●人物簡介

39歲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40歲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美國纖維協會傑出成就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43歲獲中國紡織領域最高學術成就「中國紡織學術大獎」……雖然年紀輕輕就獲得諸多重要獎項,但徐衛林是一位非常低調的人,經楚天都市報記者多次約訪,1月29日,他才抽空接受專訪,講述了他的紡織人生。

主持人:張豔

電話:027-88567138郵箱:66zyy@163.com

相關焦點

  • 紡織服裝周刊:源頭煥新,活力迸發!2020中國紹興柯橋坯布紡織新材料...
    2020中國紹興柯橋坯布紡織新材料展啟幕 2020-12-14 11:02:22 來源:紡織服裝周刊  12月3日,為期三天的2020中國紹興柯橋坯布紡織新材料展疫後重啟
  • 中國絲綢協會會長會見蒙山縣委書記一行 - 紡織資訊 - 紡織網...
    12月17日,中國絲綢協會會長唐琳在京會見了廣西蒙山縣委書記冼秋蓮一行
  • 談談,武漢紡織大學好不好,怎麼樣
    如今的紡織不在局限於「穿衣戴帽」,紡織的材料和技術已經延伸到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具有科學含量的領域,現在的紡織具有科技、綠色和時尚的特點。而且紡織和其他學科合作的成果很多,如人造血管、心臟瓣膜、皮膚等都有紡織從材料到加工技術的貢獻。
  • 武漢紡織大學(武漢科技學院-武漢紡織工學院)歷史沿革
    2020.9.10 1958年武漢紡織工學院創建1961年武漢紡織工學院撤銷1978年湖北省輕工業學校(部分紡織專業)改建為武漢紡織工學院湖北省輕工業學校參見湖北:「湖北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歷史沿革」1999年武漢紡織工學院更名為
  • 服裝設計強校——武漢紡織大學
    武漢紡織大學,其前身是始建於1958年的武漢紡織工學院,1999年更名為武漢科技學院。湖北省對外貿易學校、湖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先後併入,2010年更名為武漢紡織大學。湖北省「國內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全國十大時裝名校,、特色鮮明的特色大學。
  • 紡織大講堂 | 紡織外貿英語怎麼學?
    紡織大講堂 | 紡織外貿英語怎麼學? 2020-03-18 16:45:02 來源:全球紡織網 外貿英語學習是外貿新手們儘快上手外貿業務的基礎途徑,尤其是從事紡織行業的外貿業務員們,掌握了這類專業知識,勢必可以進一步的提升交流能力
  • 武漢紡織大學校長彭育園:為「天問一號」著陸緩衝裝置提供技術,現代紡織發展已超乎你想像
    武漢晚報訊(記者舒筱 通訊員鄭婷)「日前發射的『天問一號』就有武漢紡織大學非常重要的貢獻。具體為『天問一號』著陸緩衝裝置部分,這項工作是武漢紡織大學在材料和加工件領域的貢獻。」25日, 武漢紡織大學校長彭育園向全國考生介紹學校的情況時說。
  • 武漢紡織大學怎麼樣,學校到底好不好
    人生在世,衣食二字不能離。今天,深度小編給大家分享一所以「衣」為特色、全國唯一以「紡織」命名的高校——武漢紡織大學。1958年,我國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不久,各行各業方興未艾。在新中國振興民族輕工業發展的高呼聲中,武漢紡織大學應運而生。有人會說,現在輕工業已成為過去式,武漢紡織大學的「紡織」專業已經沒什麼用了。這怕是對武紡最大的誤解了。如今的紡織不只是單純的「穿衣戴帽」,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科學領域都有紡織材料和技術的參與。紡織與其他學科合作的成果也很多,如人造血管、人造皮膚等。新型的紡織具有科技、綠色和時尚的特點。
  • 前沿| 智能紡織材料助力紡織產品開發
    智能紡織材料融紡織、電子、醫學、計算機、物理、化學等多技術於一體,可感知環境變化,並依此作出反應,在提高生活質量,改善勞動條件,滿足特種行業需要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我國智能溫控紡織材料研發起步較晚,一方面在產品研發方面還存在著許多突出問題,如技術不成熟、加工難度大、服裝耐久性差、產品性能不足等;另一方面,技術研發與產業結合較弱,導致智能溫控紡織材料應用相對滯後,處於產品探索開發階段,沒有規模化生產。
  • 武漢紡織大學紡織與材料學院導師介紹---趙三平
    趙三平,男,博士,副教授,2006.7至今,武漢紡織大學紡織與材料學院。   聯繫方式:15927034441,E-mail: zhaosanping@163.com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及高性能樹脂製備與其複合材料的研究。
  • 武漢紡織大學2021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武漢紡織大學在新中國振興民族輕工業的呼聲中應運而生,其前身是始建於1958年的武漢紡織工學院,1999年更名為武漢科技學院。湖北省對外貿易學校、湖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先後併入,2010年更名為武漢紡織大學。
  • 全國紡織新材料新技術發展論壇在濟舉辦
    本報訊(記者 李冬陽 許凱)近日,「齊魯腈綸」杯全國紡織新材料新技術發展論壇在濟南舉辦。論壇由中國紡織工程學會主辦,山東紡織工程學會、濟南紡織工程學會承辦。
  • 2018年武漢紡織大學世界排名、中國排名、專業排名
    武漢紡織大學佔地130多公頃,擁有4個校區,分別是陽光校園、南湖校區、東湖校區和隱龍校區,位於中國中部武漢光谷的中心地帶。武漢紡織大學目前擁有21個學院,64個本科學位課程,其中有4個國家級特色專業,8個教育部優秀工程師培養專業和湖北省7個品牌專業。
  • 「聯百校轉千果」公益直播走進武漢紡織大學
    「基於pps超細纖維的高性能電池隔膜與油水分離材料製備技術」「應用於柔性智能傳感的纖維基應力傳感材料製造技術」「仿生結構高性能人造血管」……7月18日上午,在湖北省科技廳「聯百校轉千果」科惠行動2020高校成果雲推介第七場武漢紡織大學專場活動,上演了最新紡織技術與各產業的完美融合。
  • 武漢輕工大學和武漢紡織大學,誰的實力更強
    ;1999年,改名為武漢工業學院;2000年和2003年,原武漢交通衛生學校和原湖北省通用技術工程學校先後整體併入;2013年,更名為武漢輕工大學。教師隊伍中,有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人員、省高端人才引領培養計劃第一層次人選、全國優秀教師、全國農業科研傑出人才、全國優秀工作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等國家和省部級高端人才和專家名師70人次。
  • 對話兩位職場新人:"我們幹一行,愛一行"(圖)
    原標題:對話兩位職場新人:"我們幹一行,愛一行"(圖) 本期兩位入職周年的採訪對象,雖然都做著和本科專業不相符的工作,但他們做一行、愛一行,敢於大膽嘗試和改變自我,這或許也是職場新人不可或缺的美德。這樣的一份工作,對於一個大學本科畢業生似乎有些小才大用,但張鳳瑛覺得能學到很多。   「我一直對自己的工作能力很有自信,腦袋還算靈光,入職3天就清楚地定位了自己工作的崗位職責,半個月時間就做出了167萬元的業績,後來每個月的業績都保持良好的增長態勢。作為一個新人,業績能在公司排名穩居前三,我對自己還是挺滿意的。」
  • 選擇武漢紡織大學,會是你做過最好的決定之一
    武漢紡織大學實施人才高地匯聚工程,堅持引育並重,師資力量雄厚,傳道解惑培育英才。學校現有雙聘院士、外籍院士7人,國家級人才10人,省級各類人才154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37人,享受湖北省政府專項津貼12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0人,&34;7人。
  • 【紡織頭條】五展共振,追夢春天!紡織「夢之隊」奏響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開展首日,中紡聯原會長杜鈺洲,副會長夏令敏、徐迎新,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張延愷,中國毛紡協會會長彭燕麗,中國印染協會會長陳志華,中國長絲協會會長王加毅,中國麻紡協會會長董春興,江蘇紡織行業協會會長謝明,中國貿促會紡織行業分會副會長常清
  • 愛一行幹一行,還是幹一行愛一行?
    你自己以後到底想做什麼工作,想過怎樣的人生。這個問題要想明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都說,愛一行幹一行。就是要先明白自己的愛好、興趣和理想,然後去選擇,這樣人生很理想化。主要是有相當部分的人,年輕的時候,甚至一輩子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愛什麼!人和人不同的!
  • ...市領導會見東華大學黨委書記劉承功、校長俞建勇一行
    今天上午,市委副書記、市長王暉會見來通調研考察的東華大學黨委書記劉承功、校長俞建勇一行,南通市政府與東華大學就強化高端紡織產業產學研合作、加強教育領域合作籤訂合作框架協議,市委副書記沈雷參加相關活動。根據協議,今後,南通與東華大學將加強優勢互補,深化產學研交流合作,共同推動江蘇南通國際家紡產業園區、通州灣現代紡織產業園等重點園區建設,促進南通高端紡織產業加快發展、做大做強。同時,圍繞現代紡織技術、材料工程研發與應用等領域,在創新平臺建設、科學技術研究、人才引進與培養等各方面開展深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