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衛林,1969年出生於湖北黃岡。紡織材料專家,武漢紡織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萬人計劃」專家,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副理事長,紡織新材料與先進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主任。
曾覺得學紡織「人生沒希望」
記者:您當初考入武漢紡織工學院(現武漢紡織大學)針織工程專業,畢業後考上西安工程大學紡織材料專業研究生,之後攻讀東華大學紡織材料專業博士,接著到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做博士後,然後去香港理工大學做高級研究學者。整整學了12年紡織,為什麼這麼熱愛它?
徐衛林:我是被調劑學這個專業的,剛開始一點也不熱愛,感覺這是黃道婆做的事情。我讀的高中附近有個床單廠,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時候,我想:「以後就做這個嗎?人生沒希望了!」但一個農村孩子考上大學不容易,我還是硬著頭皮讀了。
我相信努力就會有機遇,哪怕不喜歡,也要把它弄懂,學習非常用功。我很幸運,我的研究生導師是姚穆先生,那一年他只招了我一個研究生。我可以隨時請教他,可以操作儀器設備、看國內外最前沿的科研論文,感受先生對科研的執著,他還對我的人生規劃作了很多指導。入門後,我發現紡織材料專業很有意思,跟很多學科有交集,應用很廣泛。後來我讀博士、做研究,有意識地選擇不同學校甚至不同專業,就是為了得到不同的啟發。
現在總結我的人生經驗與教訓,我覺得最大的收穫是要學一行愛一行,努力了就會有回報。
記者:您覺得對當代年輕人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
徐衛林:我經常告訴學生要悟透三個字:韌、忍、仁。做人要像纖維材料一樣柔韌、抗打擊能力強; 要有忍性,面對外界誘惑能靜心治學;還要有仁心,這樣未來才能承擔更大的任務。
要埋頭科研也要讓成果落地
記者:我知道很多企業想跟您合作,為什麼?
徐衛林:我經常對團隊師生說,光在實驗室裡玩得嗨沒用,還要落地做產業應用。我的團隊裡,一部分人留在學校做基礎研究,一部分人常年跑企業,深入了解企業需求,在企業做實驗。
2009年,我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複合紡紗技術」發明,起因就是山東如意集團希望用更細的羊絨紗紡出更輕薄的面料。以前要解決這個問題,是找更細的羊絨,很慢很慢地紡。非常細的羊絨材料很貴,紡紗效率特別低,紡出的線還容易斷,所以高品質羊絨製品被稱為「軟黃金」。怎樣讓傳統高端面料變得更便宜更易得,這個題目很有意義。「如意紡」研製成功後,如意集團的羊絨羊毛產品佔領了國際高端市場很大份額。
近幾年,我們和紡織行業的龍頭企業有很多深入合作。比如跟山東如意集團合作做「少水染色」,節約染色用水,減少環境汙染;跟安徽華茂集團合作,用新型紡紗技術紡出了世界一流的高端棉紗,光潔柔軟又耐磨,很多高端國際品牌前來採購。
湖北是紡織大省,而我作為湖北省紡織工程學會理事長,積極為湖北的紡織企業服務。比如跟際華3542等企業長期合作,在紡紗技術和功能性紡織品開發方面共同創新,使用不可燃、強力高等特殊功能的高性能纖維混紡,為軍隊用功能性服裝和特殊職業用防護性服裝的研製打下基礎。最近我們為武漢裕大華的10萬錠智能紡紗項目服務,投產後,1萬錠用工由20年前的100人以上,減少到15人以下,將引領武漢、湖北的紡織產業發展。
逆向思維是重要的創新方法
記者:您取得了這麼多的創新成果,訣竅是什麼?
徐衛林:我不喜歡跟著別人的方向去想,逆向思維是非常重要的創新方法。就拿開發「如意紡」來說,要把羊絨紗紡得更細,最容易想到的方法是改進紡紗機械,或者使用更細的羊絨。我想到的則是,能不能給羊絨纖維一個支撐,讓它附著在強韌的纖維材料上拉伸、搓捻,紡成紗、製成面料,再把支撐的纖維材料拿掉。使用這個辦法,可以讓一根紗線內的纖維,從「不能少於37根」減到10根以內,用這樣的紗就能紡出「戒指圍巾」,輕薄得能穿過一枚戒指。
1999年,我受邀到香港理工大學參與項目研究,檢測尿不溼等衛生紡織品的導水性能。此前團隊設想用紅外成像等辦法檢測,但效果不好。我想到水能導電,就根據這個原理髮明了織物單向導溼測試儀器,由全球最大的紡織儀器公司生產銷售,並已申請成為美國的AATCC標準和ISO標準,耐克、阿迪達斯等著名國際品牌都在使用。
記者:我發現您的思維很發散,一會是「紡織+物理」,一會是「紡織+化學」……
徐衛林:紡織很百搭,是很多行業的基礎。紡織不等於做衣服,它是包羅萬象的「超紡織」「大紡織」。
很多柔性材料可以用紡織來實現。比如:大型降落傘,是用特種纖維編織的;大口徑人造血管,是用滌綸纖維編織的;人造器官也能紡織,我們正和武漢協和醫院合作研發;還有防彈衣、風力發電的風機葉片、飛機外殼部分材料等,都是用纖維編織後製成的複合材料。
紡織也能為治霾做貢獻。纖維材料的纖維越細,表面積就會越大,吸附能力越強,被廣泛應用於汙水處理、空氣過濾、衛生用品等領域。霧霾治理中,納米級纖維應用很常見。
即使是傳統服裝,也迎來了大變革。目前很火的智能穿戴,就是以紡織為載體,實現了多學科交叉。不久的將來,我們或許能穿上智能服裝,它可以發電、給手機充電,還可以檢測體溫、心跳、血壓和皮膚的新陳代謝水平等。在美國,為了突破某些技術瓶頸,還以麻省理工學院牽頭組建了新纖維革命研究中心。
所以我總對學生說,你們學的每門功課,物理、化學、數學等等,都有用。學科必須交叉,積累深了,才能用簡單而巧妙的方法解題。這麼多年,我每天都在學習各個領域的知識。
對話時間:1月29日
對話人物:徐衛林
●人物簡介
39歲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40歲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美國纖維協會傑出成就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43歲獲中國紡織領域最高學術成就「中國紡織學術大獎」……雖然年紀輕輕就獲得諸多重要獎項,但徐衛林是一位非常低調的人,經楚天都市報記者多次約訪,1月29日,他才抽空接受專訪,講述了他的紡織人生。
主持人:張豔
電話:027-88567138郵箱:66zy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