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翅蝽、黃斑蝽、梨蝽等椿象是蘋果生長中後期果實上的重要害蟲,其危害主要是叮吸果實,吸取果汁,導致果實畸形,成為殘次果,失去商品價值。山區果園和周邊有山嵐林地的果園受害嚴重,蟲果率可高達60%,損失慘重。
1 椿象的危害性
近成熟期的果實被椿象叮食後,常形成近圓形、先為白色、後變黃色或紅色、略凹陷、質地鬆軟的叮吸斑,直徑0.5~1.0釐米。受害嚴重的叮吸斑表皮組織壞死,叮吸斑上有不規則形狀的枯死斑塊;叮吸斑被病菌侵染後,常形成黑色的腐爛斑(多為鏈格孢菌侵染所致)。
椿象常在同一個地方連續叮吸,形成多個叮吸斑,並聯結成片。新鮮的叮吸斑上能見到明顯的叮吸孔或從叮吸孔處溢出的果膠。切開叮吸斑,叮吸斑內果肉細胞汁液被吸乾,只留下細胞壁,果肉組織變褐成篩糠狀或海綿狀,深度一般在0.5釐米左右。生長中期的果實受害,叮吸斑外圍細胞隨果實生長而木栓化,組織變硬,發育停止,常形成凹陷的硬化斑,受害嚴重的果實呈凹凸不平的疙瘩果。椿象叮吸果多分布於樹體外圍或梢頭果,叮吸斑多出現在果實的背陰面,很少出現在果實的向陽面,可與因高溫日燒形成的類似病斑相區別。
2 危害的主要表現
蘋果上的茶翅蝽、黃斑蝽和梨蝽等果實蝽類常混合發生,以茶翅蝽為主,其危害果率約佔蝽類危害果的95%左右。茶翅蝽成蟲體長12~16毫米,體形橢圓形扁平,體色灰褐色略帶紫紅色。頭部唇基端和頭側葉平齊,觸角絲狀5節,褐色,第2節較第3節短,第4節兩端、第5節基部黃色,第4節中部、第5節端部深褐色。前胸背板、中胸小盾片和前翅革質部有黑褐色刻點。前胸背板前緣有4個黃褐色小點橫列,中胸小盾片基部有5個黃褐色小點橫列。腹部兩側各節間均有1個黑斑。
茶翅蝽、黃斑蝽和梨蝽一年只發生一代,均以受精的雌成蟲在果園內的堰縫、樹洞、雜草、落葉等特殊環境,或在果園外的室內、室外的房簷、牆縫、草堆內等處越冬。越冬後的成蟲於5~6月開始出蟄活動,6~7月產卵,7~8月孵化,先在群集卵塊附近危害,而後逐漸分散危害。8~9月羽化為成蟲,由就近危害轉為遷移危害果實,全年中以8~9月份成蟲危害期最盛,果實受害最重。
3 椿象的種類
三種椿象分布較廣,均能危害多種林木及果樹,主要以若蟲和成蟲刺吸果實和嫩梢的汁液,導致果實發育畸形,有時將病菌帶入果內或叮吸形成傷口,誘發病害。三種椿象成蟲的口針長超過0.5釐米,能刺穿蘋果的果袋,或鑽入果袋內危害果實。果實解袋前後,採收偏晚的果園,因外來蟲源激增,果實受害更重。除危害蘋果外,三種椿象還能危害梨、桃、杏、李、獼猴桃、無花果、棗等。
4 防治方法
7~8月卵孵化期噴施菊酯類殺蟲劑,也可混加氯化菸鹼類殺蟲劑以增強其防治效果,消滅果園內及周邊林木上的初孵若蟲。成蟲越冬期間人工捕殺,可有效地控制果園內蝽類的危害,但是,由於椿象的遷移性強,對於山區果園和周圍有山嵐林木的果園,單獨消滅果園內及周邊林木上的初孵若蟲,仍難以有效控制其遷移性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