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文潔幫村裡的大媽糾正動作。 |
每天練舞蹈時,法文潔都會在學員前面領舞。 |
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當很多堅持留在城市的大學畢業生變成「蟻族」「啃老族」時,膠州市營海街道北辛莊村有這麼一個 90後美女大學畢業生,放棄了大學老師的工作,毅然回到農村創業,靠自己專業的舞蹈才能組織帶動十裡八鄉的鄉親跳舞健身,豐富了農村的業餘文化生活,也實現了自己的價值。她的名字叫法文潔,一個以2012年遼寧省優秀畢業生身份畢業的舞蹈專業大學生,一個用自己行動改變傳統就業觀念的青年。
村裡來了個舞蹈老師
11月17日上午,記者來到膠州市營海街道北辛莊村。汽車剛拐進村口,就聽到不遠處傳來《好日子》的音樂聲。循聲而去,只見在北辛莊村村委會對面聳立著一座兩層高的新樓,音樂就是從樓內傳出的。
「按照這個腳步把剛剛的那一節再來一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在一樓大廳內,一個穿著時尚、留著披肩長發的女孩正雙手打著節拍,指導十幾名婦女跳舞。「這就是我們街道的舞蹈老師法文潔。」北辛莊村支部書記邰文山介紹道。
據邰文山介紹,今年8月28日,營海街道唯一的文化大院在北辛莊村落成,大院所在地原本是一個大垃圾溝,村裡花錢把這裡整修一新,蓋起了比村委會還氣派的文化活動中心。中心裡各種文化設施齊備,圖書閱覽室、網絡室、活動室、棋牌室一應俱全。除了完備的硬體,中心還請來了專業舞蹈老師法文潔教村民跳舞,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撂下碗筷就來學跳舞」
今年56歲的村民周兆丹報名參加了舞蹈班。「原先除了地裡的農活,我們家還弄了一個小服裝店,但是一到晚上就沒有顧客了,我也閒著沒事幹。法老師一來,我可有好去處了。」周兆丹笑著說,她學舞蹈得到了老公和孩子的一致支持,「現在每周一到周五,吃完晚飯撂下碗筷我就來學跳舞,收拾飯桌的工作全交給老公了。」
北辛莊村因近水樓臺先得月,村裡的大姐大媽紛紛來到中心學舞蹈。村裡日益豐富起來的文化生活,也吸引了周邊村民。最多時,有上百人跟著法文潔一起跳舞。
「我給大夥排練的主要是廣場舞,這種舞蹈不要求什麼基礎,跳起來節奏歡快,在很多城市都比較普及了。」法文潔說,她在文化中心的這幾個月裡,給鄉親們編排了5種舞蹈,其中健身球操舞還在膠州市群眾舞蹈大賽中得了冠軍。目前,法文潔正琢磨著教大夥跳時下最流行的《江南style》。採訪當天,法文潔給村民示範了一遍,怪異誇張的舞步惹得大夥哈哈大笑。
優秀畢業生選擇回鄉
被鄉親們稱為法老師的法文潔,出生於1990年,今年22歲。法文潔的父母都是北辛莊村的普通農民。2008年,法文潔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瀋陽體育大學藝術學院舞蹈表演專業。
「小時候我就愛邊看電視邊跟著上面的人亂跳,當時家裡條件不好,爸媽見我這麼喜歡跳舞,咬咬牙送我去膠州市學跳舞。」法文潔說,其實當時學習跳舞並沒有打算以後就以此為生,結果沒想到自己從小學跳到中學,又從中學跳到了大學。
考入大學後,法文潔勤學苦練,在校期間,她兩次獲得國家一等獎學金,在2012年畢業前被評為遼寧省優秀畢業生和遼寧省勵志成才優秀大學生。她還抓住各種機會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曾為毛寧等明星伴舞,並擔任瀋陽師範學院兼職舞蹈教師。因上學期間表現突出,畢業前夕,瀋陽體育大學的老師找到她,希望她能夠留校任教,但她最終選擇了回鄉開辦舞蹈培訓班。
村裡買設備免費開班
「現在村民們有錢了,但是文化生活始終是個軟肋。」採訪時,北辛莊村支部書記邰文山告訴記者,現在村裡家家都開著小作坊,為出口歐美、韓國等地的代理商加工服裝、首飾等產品,日子越來越紅火,但是文化生活卻非常單調。
「活做完了,就是看電視,串門聊天。」邰書記說,村裡人富裕了這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豐富村民們的文化生活。「一開始,我請茂腔隊的過來唱了好幾天,雖然也很受歡迎,但是也發現了問題。」邰書記說,第一,喜歡茂腔的多是上了年紀的人,年輕人並不感興趣;第二,茂腔隊是走穴的,不可能一直留在村裡,與村民的互動太少。
「我一開始也是抱著試試的想法與法文潔商量,沒想到這孩子答應得很痛快!」邰書記說,和法文潔商量後,村裡免費給她開闢了一間教室,又花了一萬元給她配備了音響,而法文潔回村後說幹就幹,迅速開辦起免費的舞蹈培訓班。
周末教孩子月入上萬元
由於法文潔教的舞蹈既有民族舞,又有健美舞,內容豐富,一下子就吸引了村民。「這樣一來既解決了互動問題,人人都能參與其中,又鍛鍊了身體,豐富了文化生活。」邰書記說。
給村民編排教授舞蹈,法文潔每個月能拿到幾百塊錢的補助。但是這遠遠實現不了她的價值,法文潔還積極利用自身優勢和村裡提供的資源辦起了面向孩子的舞蹈培訓班。法文潔告訴記者,上大學四年間,她每次寒暑假回家都會放棄外出遊玩的機會,到一些地方輔導孩子學習舞蹈,順便賺取下學期的學費,這也讓她積累了當老師的經驗。
「我真沒有想到農村會有那麼大的市場。」法文潔告訴記者,雖然周一到周五她都是免費教村民們跳舞,只有周末兩天教孩子們跳舞是收費的,但這一點兒也沒有妨礙她掙錢。
「金杯銀杯不如大傢伙的口碑」,法文潔說 ,平時自己用心教村民跳舞,村民也為她打了免費廣告,一來二去,來她這裡學跳舞的孩子越來越多,現在已經有140多個孩子跟著她學習,算下來每個月她能有1萬多元的收入,這可比在外面上班強多了。
法文潔父母
當初反對,現在以女兒為榮
對於放棄高校老師的工作返回農村創業的決定,法文潔稱自己從沒有後悔過。「我當時覺得自己就是從農村出來的,雖然在城市上了四年大學,但我的根還是在農村。當時村裡領導盛情邀請我回來,再加上我在大學時也利用假期教了村裡很多孩子,孩子們也希望我能繼續教他們,所以最後我決定為家鄉做點兒貢獻。」法文潔說。
對於孩子的決定,法文潔的父母當初並不贊同。法文潔的父親告訴記者,一開始女兒考慮回村發展時,自己很反對,覺得費力將女兒供到上大學,好不容易有機會可以在大城市發展,怎麼能回農村呢?而如今,「看著女兒的培訓班辦得風生水起,村裡、街道又對女兒的事業這麼支持,我高興都來不及。」法文潔的父親說,現在全家人都以女兒為榮。
人大代表
法文潔的成功有標杆意義
談到法文潔的成功,省人大代表、膠州市畜牧局副局長劉豔花認為,一個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捨棄環境優越、待遇優厚的工作,毅然走上撒播鄉村文化的道路,既值得敬佩,也給那些臨近畢業還在為找工作發愁的大學生們指出了一條道路。
劉豔花表示,以前農村貧窮落後,大學生畢業之後很少有人願意再回農村,「現在隨著新農村的建設,農村各方面都欣欣向榮,但是由此而產生的人才匱乏也深深地制約著農村的發展。」而法文潔通過自己的實踐,不僅豐富了社區的文化生活,也獲得了事業上的成功,這無疑具有標杆性的意義 。
「用不了多久農村消費市場即將啟動,大學生到農村一定能大有所為。」劉豔花表示,政府也要積極引導大學生到農村創業就業,通過出臺相關的優惠措施,為他們提供未來發展空間。記者 景毅鮑福玉 記者 王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