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解決社會問題的人才?跨領域溝通是第一堂必修課

2021-02-15 CM公益傳播


本文內容為NPOst.tw原創

獨家授權「CM公益傳播」在大陸發布

如何培養學生跨學科合作的能力,並運用信息科學的專業,協助公益組織找到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2018零時政府高峰會」的第一天,邀請到任職於加拿大貴湖大學(University of Guelph)計算機科學領域教授Daniel Gillis與其學生Nicolas Durish,舉辦了「有社區參與的計算機科學:從追求社會正義學到的經驗」工作坊。分享相關方法和經驗。

課程目前的合作夥伴。圖/g0v Summit 2018



運用專業知識與技能參與社區,

跨領域溝通是第一堂必修課

在現今全球化的時代,許多社會議題不再限於單一國家或區域,而需仰賴各國與各專業領域的合作,共同尋找解決方案。舉凡氣候變遷、貧窮、環境可持續發展等議題,都仰賴跨領域的專業人士共同合作。

 

以貧窮為例,為使貧窮能被有效解決,需要糧食科學家、地理學家、農業專家及文化學者等進行地區食物生產與供給情況的研究,並將資料提供給決策者,從政策端促成各項改變。而在這個必須以跨領域專業解決社會議題的時代,擁有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學生能夠如何參與,一同為社會盡一份心?

 

圖/Kobu Agency @ Unsplash

 

從6年前開始,Daniel Gillis嘗試在大學開設一門「信息科學的社區參與」課程,課程目標是讓學生在學習信息科學專業的同時,也學習跨領域溝通的技巧與能力,並實際協助解決社會上的各種問題。Daniel Gillis表示,從開設課程以來便不斷追問自己:「要如何在從事計算機科學研究時,也能夠讓學生有能力解決社會問題?」為此,Daniel Gillis在課堂中除了加入社會組織從業人士參與模式,亦提供許多跨學科的訓練,讓學生學習與跨專業、跨領域的專家交流、溝通,並從中完成社會組織的信息科技需求

「跨學科」已經成為當今教育理念的重要意涵,但Daniel Gillis認為,學校在要求學生成為跨學科的專業人才時,並沒有提供機會讓學生學習與其他學科溝通的技巧。因此,Daniel Gillis在他開設的課堂特別強調「傾聽」「合作」能力的培養。他更訂定了「團隊合作」、「知識轉移」、「認識差異」、「確認問題」、「理解顧客需求」等幾項教學目標,培養學生與其他專業領域交流的方法。

 

首先,Daniel Gillis 邀請當地劇團,教導學生「即興」的訓練,學習在傾聽對方問題與解決方案時,先不急著否定,反而嘗試提高解決方案的可行性。此外,學生都以團隊的方式合作,有時在課堂內甚至一個學生會屬於多個組別,藉此練習與不同的人合作,從中摸索適當的技巧。

 

Nicolas Durish也分享以前的求學經驗,重申跨學科溝通的重要性。他認為,在計算機科學領域裡存在著「客觀」的對錯,只要做到教授想要的,就是正確。但其實世界上很多議題並沒有「客觀」的正確答案,當他越會寫程序編碼,越發現自己不會跟其他學科的人溝通,學習的過程反而漸漸築起一道隔絕外界的牆。

 

工作坊的講者之一,Nicolas Durish跟參與的學員分享自身經歷。圖/g0v Summit 2018紀錄組

 

在g0v 的工作坊裡,2 位講師也透過演練,讓實際讓參與的學員們體驗合作時可能遇到的情況。

 

其中一項練習是,每位學員根據講師的口頭指令,畫出一個「有一個橢圓的身體和8顆牙齒,4個在上顎、4個在下顎;有2條腿稍微與中線偏離,2個眼睛從腦袋延伸上去」的人物畫像。現場學員按照同樣的指示,卻畫出截然不同的人物畫像。Daniel Gillis表示,這對計算機科學學生是很重要的一課,因為不同背景與經驗的人有不同的思考模式,在解決社群需求時,要學會不斷溝通,才能符合社群對於系統的要求

 

另一項練習則要求學員設計出複雜且充滿專業術語的句子,再以10個簡略詞彙與其他人分享,直到其他人能夠聽懂為止。Daniel Gillis說,這也是學校訓練學生跨學科交流的重要練習之一,只有成功地與其他領域專業人士交流,才能有效解決問題。他也強調,即便我們嘗試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表達,有時也很難跳脫專業學科的學術訓練限制,總會不小心冒出幾個專有名詞,而這也是在學生與社群組織溝通時,需要不斷學習與思考的。

 

工作坊的講者之一,Daniel Gillis分享他畫的人物。圖/g0v Summit 2018紀錄組

 

「信息科學的社區參與」課程邀請公益從業者在學期一開始便進入課堂與學生討論,讓學生知道每個公益組織所遇到的挑戰,進而設計可以解決困境的程序或系統。在課程進行時,每組學生都將與公益夥伴密切溝通,這些來自不同專業、擁有不同需求的團體,正是學生在學習跨學科交流的重要老師。Daniel Gillis 強調:「這些參與的社群夥伴是社會議題的專家,所以他們也是教學團隊的一部分」。

 

Daniel Gillis 亦分享幾個成功的合作案例。

 

加拿大安大略省貴湖市是個以運動員聞名的城市,卻有研究發現近1/5 的家庭沒有攝取到足夠的營養。而因為外界捐贈的食品往往是無法提供足夠營養的義大利面或幹豆,因此食物銀行(Food Bank)也無法在這個問題上提供有效的援助。在地組織於是與學生團隊合作,建立系統,提供需要募集的食物種類資訊給捐贈者,讓有需要的家庭能確實獲得所需營養。

 

另一個例子是安大略省在地組織Community living Cambridge,該組織主要協助因為胎兒酒精症候群而有發展障礙的年輕人。組織與信息科學學生合作,建立一個可以準時提醒他們吃藥的系統,並且能夠幫助他們改善健康狀況。Nicolas Durish強調,現在市面上已經有很多提醒病人準時吃藥的系統,但他們希望這個新創系統能與使用者建立緊密連結,學生們也付出許多心力,不斷修正後才完成這個作品。

 

學生與 Community living Cambridge 合作的成果影片↓↓↓

 

可翻牆至https://youtu.be/qC6duNPRdz4查看該視頻 

經過6年的努力,在課堂中,學生們不單單只是學習創建一個系統背後複雜的信息科學專業知識。他們學會搜集公益組織的需求、建立符公益組織期待的系統,透過「參與」學習解決社會議題,才是課堂最難能可貴的地方。Nicolas Durishe更認為,即便有些在課程中設計的軟體並沒有成功,但在課程中學習「傾聽」與「合作」能累積足夠能力,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責任感,亦能看到所學的專業與工具如何在社會中起到作用,未來也都能成為一份持續改變社會的力量。

 

雖然如此,Daniel Gillis 也常自省,要同時滿足公益人、學生以及教師的需求其實相當困難,目前的課程設計仍有許多問題需要克服。

 

例如,這樣的課程設計基本上讓同學們以志願者的形式協助公益人解決社會問題,學生並沒有因此獲得報酬。此外,當遇到有些學生對夥伴的理念很排斥時,也會影響到雙方合作的效果,亦會影響學生學習以信息科學解決社會議題的動力。也因此,要選擇哪些社群夥伴參與課堂,也會成為往後課程安排的重要考量。

 

要維持這樣的課程模式亦非易事,該如何長期培養學生利用信息科學工具造福社會,或如何促使更多其他信息科學專家共同參與,都將仰賴公益人、學校與政策的共同努力。

註:本文標題及內容,CM轉載時有編輯修改;

 

-這是「CM公益傳播」第438次與你分享-

本文為NPOst.tw授權CM公益傳播獨家大陸首發

轉載請聯繫NPOst公益交流站,違者必究

文丨遊家榕  NPOst 特約記者

排版 | runa

「CM公益傳播」是全國首家共建共享的社區化公益傳播智庫平臺,連結傳播相關方,發現和創造公益傳播的更多可能,探索並實踐以公益傳播方法推動社會問題的解決,推動公益傳播發展,助力公益與社會創新。同時,為了保證可持續發展,我們提供傳播課程開發與培訓服務,也為公益組織、基金會、企業提供傳播解決方案服務(策略、策劃、創意、內容生產、渠道組合),歡迎洽談合作。

網站:cmchuanbo.org

投稿:info@cmchuanbo.org

點擊「閱讀原文」,加入「CM公益傳播」,一起助力公益傳播 

相關焦點

  • 「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國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現狀、問題與出路
    北京外國語大學提出要培養融通中外文明的引領者,使複合型、復語型、國際化成為其基本特徵,而中國情懷、國際視野、社會責任感、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是其基本素養。[2]上海外國語大學致力於培養具有全球視野、人文情懷、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外語特長,並能夠暢達進行跨文化溝通和交流的卓越國際化人才。
  • 解決人類當前社會問題,世界需要這一專業人才!
    如何才能解決網絡安全問題? …… 一直以來,人類面臨很多諸如上述這樣的社會難題。這些問題難以單純用科學解決,只有那些不僅能解讀科學數據,還對社會影響、政策制定、公共傳播等領域有遠見卓識的人,才能提出切實的解決方案。而這些人才,就是我們所說的社會科學家。
  • 新時代財經領域法治人才培養論壇在北京舉行
    與會嘉賓高度肯定了中央財經大學在財經法治人才培養上的理念、定位和措施,圍繞財經領域法治建設以及企業發展對法治人才的需求與趨勢,財經領域法治建設對法治人才知識、能力、素養的要求,財經領域法治人才培養對法學院知識教學課程設置的要求,財經領域法治人才培養對法科學生在校期間實踐能力培養要求,財經領域法治人才培養中加強校企合作的具體路徑與措施,財經領域法治建設以及人才培養中的其他重大問題等6個方面展開。
  • 國際化人才,會說外語還不夠
    但從當前「一帶一路」建設和「走出去」企業對國際化人才的外語掌握需求來看,有三個方面的問題應該得到更好地解決。一是語種過於單一,必須實現多元化發展。單純技術層面的外語交流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實需求,不管是經濟領域還是文化、教育領域,對外交流合作越來越依賴雙方文化思想層面的相互理解與認同,因此以跨文化思維對外開展更為深層的思想意識的溝通,在今天的改革開放中變得更為重要,是減少風險成本、決定合作成效的不可或缺的一環。
  • 繪好高校人才培養的「工筆畫」
    高質量的教育是促進「民心相通」的重要環節,為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提供強大人才支撐。本期,我們圍繞普通高校、藝術高校人才培養,科普教育如何進一步發展等教育領域的重要話題進行深入探討,以小切口和大視野,推動「一帶一路」在教育領域落實、落細。
  • 誠邀加入高校跨學科社會創新課程聯盟,一同開啟社會創新人才培養新路徑的探索之旅!
    隨著新興技術的出現和迭代,社會問題帶來的影響正在極速放大,如何利用創新的觀念或開發新的技術手段來解決既有的或可能出現的社會問題,是時代賦予這代人的命題。,打通課程、平臺、資源的屏障,為當前中國大學培養社會創新人才探索新的路徑,有效助力更多學生的成長和提升。
  • 一堂德與法的必修課
    一堂德與法的必修課 2020-12-06 22: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大學人才培養的未來趨勢探討
    未來大學需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又將如何培養人才?基於對未來人才素養能力框架的探討,結合我國未來人才培養目標,從知識、自我發展、社會與人際三個維度描述了未來人才的特徵,提出未來大學人才培養的三個趨勢:專業、學科和課程的設置將更具開放性、融合性,技術支撐下的學習方式更加多元,立德樹人責任要求更加突出。
  • 張劍 | 語言與知識的悖論:如何培養英語專業高層次人才
    高端的英語人才應該有思想、有智慧,能夠掌握話語權,有設置議題和跨文化溝通的水平和能力。他們也是維護世界和平,維護國際公平正義所 需要的人才。如果語言技能課程仍然被放在「核心」的位置上,我想學生和家長以及社會對英語專業的誤解還會繼續。要解決這個問題,最佳的辦法是將英語專業的課程分為「語言技能型課程」和 「專業知識型課程」,分別列出核心課程,以體現語言技能與專業知識的並重。另外,我們如何理解「紮實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它指涉的語言能力層次是什麼? 這也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 觀點|張劍:語言與知識的悖論:如何培養英語專業高層次人才
    應該在具體實施方法上做出進一步努力,探討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的細節,深入課堂,改革具體的教學方法,培養思辨能力,宣傳最佳實踐,為培養高層次英語人才,提出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高層次英語人才絕不是工具性人才,他們應該具有多種素質和多種能力。英語教育應該賦予他們國際視野———開闊的眼光和遠大的志向。高端的英語人才應該有思想、有智慧,能夠掌握話語權,有設置議題和跨文化溝通的水平和能力。他們也是維護世界和平,維護國際公平正義所 需要的人才。
  • 中國政法大學:「跨」出複合型人才培養路
    其背後,是該校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探索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四跨」卓越法治人才培養模式:跨學科專業、跨理論實踐、跨學院學校、跨國家地區。 「『四跨』人才培養模式著眼於解決我國當前法學教育和法治人才培養面臨的重知識輕道德、知識與實踐脫節、學科交叉融合不夠、國際人才市場競爭力不足等問題。」
  • 職場中如何跨部門溝通
    部門之間有一些模糊的地帶,每個部門都有部門本位主義,有一些問題,某個人去溝通就能成功,換一個人去溝通就沒辦法成功,每個個體存在著認知差異,還有每個人對利益的認識點都不同,每個人的出發點也不一樣,自然而然就導致部門溝通之間的差異。   一個項目下來溝通下來,每個部門都有每個部門的苦處,各個部門都說自己沒有問題,那麼到底該怎麼解決?
  • 阿里雲免費向高校提供1億算力,培養跨專業複合型人才
    阿里雲免費向高校提供1億算力,培養跨專業複合型人才 作者:七裡香 發布時間:
  • 雙創教育如何融入人才培養體系
    大學教育要著重引導學生強化創新意識、培育創業精神、訓練創造能力,要打造可持續、多樣化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在開放環境中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創新創業教育要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補足培養短板、匯聚培養合力,促進高等教育與科技、經濟、社會緊密結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張大良指出。
  • 高等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
    社會體育專業作為此次高等教育專業目錄調整後新增設的體育專業而受到大家的關注。在深化改革的今天,如何搞好新專業建設,培養出高水平的社會體育人才,則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新課題.
  • 金牌內訓《跨部門溝通與協作》
    課程收益 了解溝通的形式和渠道 掌握說話和傾聽的技巧 培養溝通和表達的良好習慣,提高溝通能力 掌握跨部門溝通的原理和目的、提升跨部門人員的溝通技能。 學習在企業內部如何處理領導、下屬、其它部門之間的協同合作關係,處理好工作與人際關係,最大限度地發揮公司的綜合實力。
  • 複合型人才——代表了未來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方向
    由此可見,複合型人才是我國高等教育在大數據、雲計算時代人才培養的現實需要和未來發展趨勢。隨著大數據在各行各業的應用,企業對會計等管理人才的需求也由專業單一型人才向多學科的複合型人才發展。因此,我國高等教育對人才的培養,不僅要加強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和訓練,更要加強學生運用網絡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從而滿足社會對複合型人才的需要。
  • 暨大論壇探討組織人才發展新趨勢:重視從單純人才培養到解決問題的轉化
    據了解,本次學習項目論壇以「融合·創變」為主題,是國內公共管理領域首次圍繞學習項目和人才發展舉辦的專業高峰論壇,邀請了來自政府部門、金融、電力行業等300位嘉賓參與,共同探討人才培養和人才發展新趨勢。,實現「三隨」學習記者了解到,此次學習項目是組織傳統人才培養項目的延伸和深化,項目將傳統的線下培訓和線上數位化學習相結合,將培訓從傳統的工作時間上課與閒暇時間學習相結合,實現「隨時隨地隨身」學習。
  • 對話商學院|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發揮優勢特色 培養國際化人才
    在人才培養上,計算機、通信是全國第一,學校是在這個領域把人才培養做到極致。在這個領域世界500強企業當中,北郵的優秀校友非常多,排名非常靠前。最近,北郵和華為成立了北郵華為學院,華為希望北郵的人才和企業的需求無縫銜接,因此,華為和北郵聯合成立了北郵華為學院一期建設100門課程工作,這學期已經啟動。
  • RCEP背景下 急迫培養「外語+法律」人才
    廣西東南亞經濟與政治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冬青認為,長期以來,中國和東協在法律與司法合作領域存在碎片化合作的問題,系統化不足,規則治理不明顯。李冬青指出,廣西提出「十四五」時期要加快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節點樞紐。目前,廣西擁有中國—東協博覽會等多個面向東協的開放平臺和合作機制,在司法與執法等領域與東協展開了卓有成效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