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演講一直都是人們溝通與交流非常重要的方式。
歷史上曾有很多人通過演講改變了歷史的進程,比如甘地、邱吉爾、馬丁·路德金、毛澤東、鄧小平...不難發現,這些「演講高手」橫貫東西,縱貫古今,存在於每一個時代、每一個角落。
可以說,不僅是中文演講,英語演講在這個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也只會更加重要:
假如畢業了進入外企工作,那麼你很可能要準備公司產品的presentation;
公司要開年會,邀請員工上臺總結,Speaking off the cuff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更別說在全球貿易的大背景下,各行各業都會有與外國友人social的可能性。
調查顯示:在公司招聘時,語言交流是他們最看重的技能,全球超過90%的公司認為會說英語是個招人必要條件。近500家中國企業認為,聽和說是英語技能裡最重要的兩項。
1、為什麼要學英文?
記得在不久前,美國總統川普的孫女阿拉貝拉,用普通話背誦《三字經》的視頻在網上走紅。強如美國,其國家領導人都開始重視中文,不僅如此,英國的喬治小王子,西班牙的萊昂諾爾小公主、索菲亞小公主,比利時的伊莉莎白公主都曾有、或正在學習中文的經歷。
「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的願景似乎正在被實現,與此同時也定有許多人會問:為什麼還要學英文?
為什麼要學英文?確切地說,我們應該思考的不是為什麼要學英語,而是如何讓英語為我們所用,因為英語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變得無處不在。
據統計,全世界60%的廣播節目都是用英語進行的,75%的電視節目也是英語,而在網際網路上這個數據則高達80%。絕大部分國際會議以英語為第一通用語言,英語還是聯合國的正式工作語言之一。
託馬斯.弗裡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提到,全球化的過程,就是從國家到企業再到個人主導全球化融合的過程。在世界變得平坦的未來三十年之內,世界將從「賣給中國」變成「中國製造」,再到「中國設計」甚至「中國所夢想出來」。
這個過程我們也可以從留學中一窺究竟:從最早的國家公派留學,到跨國企業的交流與融合;從精英留學,到近幾年的大眾留學。
所有的這些,都見證著中國國際化的進程,而英語這門語言就是國際化最重要的橋梁!可以說,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實現了從精英出國到大眾留學的轉變,而這個轉變也伴隨著國人對於英語認知水平的逐漸轉變和提高。
難不成到現在,你還認為學英文沒有用嗎?
2、為什麼要學英文演講?
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體驗,假如你的歪果仁朋友向你發問:Why do you think frogs are disgusting?(為什麼你覺得青蛙不討喜呢?)
在你的腦海中,會先飄過「又綠又黑」、「黏糊糊」、「醜」、「有毒」、「叫聲賊難聽」...
然後你的嘴巴才會開始「翻譯」:「Because frogs' skin is ugly and sticky."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英文並不是我們的母語,所以我們腦子裡只有「中文思維」而沒有「英文思維」。
何為英語思維?就是讓你略過用中文思考的路徑,用英文的思維模式去組織「地道」的英文句式。
英文演講要求英語思維,也正因如此,英文演講能夠培養我們的英文思維。
無論是我們未來出國留學,還是面對現階段的應試教育,學會這個思維,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你會發現你說英語更加順溜了,特別是看英語文章的時候速度越來越快,因為你根本不用在腦子裡多轉一遍中文的彎!
此外,和中文演講一樣,英文演講同樣離不開稿件的準備,而稿件又與寫作密切相關(中心句,論點,邏輯)。那麼能寫一手好的演講稿,獲得英文寫作能力飆升的日子,難道還會遠嗎~
如此看來,這不僅能培養自己的英文思維,寫作水平也更有優勢了呢!
不僅如此!英文演講還能提升我們的批判性思維。演講中,需要對自己的資料進行仔細審核,這樣可以養成讀書看報多留一個心眼,不容易被輿論帶跑的火眼金睛,搞不好還能學點辯論。
在這個積累的過程中,英語對我們而言將不再是一種工具,而是一門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和獨特魅力的語言。有了豐富的語言積累和「輸入」,我們的英語語感才會越來越好,語言「輸出」的動力也才會不斷增強。
從此之後,你會發現學習英文並不是一件枯燥無味的苦差;你會發現英文其實也很有趣,也並非想像中那麼難學;在未來,在做presentation的時候也有了些微妙的變化:你敢和觀眾對視了,你說話的聲音變大了,你的英文變流暢了,你開始發表一些別人沒想到的見解了。
跳開演講,學一門語言,最重要的其實也是把控語言思維。當中文思維和英文思維不再混淆在一起,才能夠真正把握學習英語的核心。
你慢慢變成了更好的自己,你開始喜歡變得優秀,你開始想要更加努力,這就是英文演講帶給我們的魅力和意義。
3、心和青少年商學院《英文演說》主題特訓
心和青少年商學院準備多時,家長與學員們期待已久的《英文演說》,終於要在2020年的2月上線,開啟它的首秀!
本次課程,我們集結了心和在英文口語、演講技能、溝通表達、上臺技巧等多方面實力最強勁的兩位王牌導師——Aimee蔣夢菲老師和潘猛老師。
Aimee蔣夢菲老師,畢業於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原比利時佛蘭芒區域公務考察商務翻譯,擁有七年的青少年及成人英文培訓教學經驗,足跡遍布美國、英國、法國、瑞士、丹麥等歐美國家。
潘猛老師,畢業於澳大利亞MONASH大學,有豐富的英文口語教育經驗;同時有著十餘年海外求學及研學領隊經驗,足跡遍布美國、德國、瑞士、日本等十餘個國家和地區。
5天4夜的課程中,我們將採取封閉集訓的形式,以「探究性學習」的方式,教授學員們國際上有名的「費曼學習法」,培養學員們建立自己的英文思維,提升英文演講能力。
探究性學習,即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HIBL),指學生在學科領域內或現實生活情境中選取某個問題作為實破點,通過質疑、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分析研討,解決問題;表達與交流等探究學習活動,獲得知識,激發興趣,掌握程序與方法。
探究性學習類似於科學家們科學探究活動的方式獲取科學知識,並在這個過程中,學會科學的方法和技能、科學的思維方式,形成科學觀點和科學精神。
探究性學習也是國家新課程倡導的一種學習的理念、方法、模式,探究性學習能讓學生從探究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根據學生的認知基礎應用探究學習方法,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探究。
費曼學習法,是世界上公認最好的學習方法。因為費曼學習法不只是一種學習方法,還是一種思維方式。
費曼學習法是由加拿大物理學家費曼所發明的一種高效的學習方法,費曼本身是一個天才,13歲自學微積分,24歲加入曼哈頓計劃(核武器計劃);而Google創始人謝爾蓋布林都在使用的學習方法,比爾蓋茨、賈伯斯、拉裡佩奇都是費曼學習法的擁戴者。
對於每一個概念,不要用似是而非的另一個複雜概念去間接解釋,而是用最簡單的語言來直接解釋。通過向別人清楚地解說某件事(包括但不限於概念,技能,經驗,etc),來確認自己的確是弄懂了某件事。採用講故事或比喻的方式傳授知識,會讓人更樂意接受。
在學習和傳授的過程中,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從深度到廣度),這便是費曼學習法的核心理念。
不僅如此,為了最大程度地營造英文語境,更有效地提升訓練質量,我們將邀請各大高校的外籍留學生參與到我們的課程中,成為學員們的「助教」。
看看真的面對「歪果仁」的時候,我們還能否對答如流?對於演講這件事,外國的留學生們又是怎樣看待的?我們看待國內熱點事件的方式,與外國人又有什麼不同?
2020年2月心和青少年商學院《英文演說》主題特訓,我們只等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