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RA成功精密測定銀河系外緣分子雲碰撞候補天體的距離

2020-12-13 騰訊網

周一 · 知古通今|周二 · 牧夫專欄

周三 · 太空探索|周四 · 觀測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測|周六 · 茶餘星話|周日 · 視頻天象

鹿兒島大學研究生小出凪人等人的研究小組,使用VERA對銀河系外緣區域的恆星形成區域IRAS 01123+6430附帶的水脈澤(譯註:「脈澤」是「受激放大微波輻射」(Microwave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的英文縮寫「MASER」的一種中文譯法)天體進行了周年視差的測量,成功地測量了該天體正確的距離。

IRAS 01123+6430與太陽系的距離,從水脈澤的視線方向使用都卜勒速度計算的話,大約是4.51 kpc(千秒差距)。因此,這個天體被認為存在於英仙座旋臂和天鵝座旋臂兩臂之間的區域。但是,本研究小組使用VLBI(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甚長基線幹涉測量)技術進行天文觀測的結果顯示,太陽系與IRAS 01123+6430的距離為6.61 kpc。這正處於天鵝座旋臂的位置。

圖1:周年視差的測量結果

橫軸為2012年起的日數,縱軸為周年視差的振動幅度(毫角秒),

實線表示東西方向,虛線表示南北方向的位置變化。

另外,以新測量的距離為基礎重新計算中心星的亮度的話,發現其對應於B1-B2類型的大質量星。這種類型的恆星,通過使周圍的氣體電離,形成被稱為電離氫區的新天體誕生區域。實際上,IRAS 01123+6430附帶電離氫區,很好地說明了觀測結果。

對IRAS 01123+6430附帶的一氧化碳氣體的觀測數據進行了調查,發現有分子雲碰撞現象的痕跡。分子雲碰撞被認為是在產生大質量恆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現象。觀測到的分子雲由弓狀結構和直線狀結構構成,形狀與相對速度為3- 5km /s的低速分子雲碰撞現象的數值與模擬結果非常一致。根據這個推測的相對速度,用新觀測到的距離進行驗證的話,兩個分子雲大約在260萬年到440萬年前發生了碰撞。這個時間周期與形成大質量恆星所需的時間差不多,能夠支持分子雲碰撞產生大質量恆星的設想。銀河系外緣區域的較差自轉較小,在這個區域的分子雲碰撞現象以緩慢的相對速度發生的比例較高,有利於形成大質量恆星。IRAS 01123+6430是這種由分子雲碰撞現象誘發的大質量恆星形成區域的非常好的觀測例子。

圖2:IRAS 01123+6430及其周圍的分子雲。

圖中橫軸為銀經,縱軸為銀緯,藍色字為分子雲。

紅圈為水脈澤的位置,運動方向沿箭頭方向。

VERA介紹

VERA是製作銀河系三維立體地圖的一個項目。使用名為VLBI(甚長基線幹涉測量)的射電幹涉儀方法,以前所未有的高精度測量銀河系內射電天體的距離和運動,揭示銀河系的真實面貌。

該項目以日本國立天文臺為中心,得到來自多所大學和研究所的不同領域的研究人員參與,從2003年開始持續進行觀測。

※VERA是「VLBI Exploration of Radio Astrometry」(射電天文學甚長基線幹涉方法探查)的縮寫,「VERA」在拉丁語中是「真實」的意思。

VERA繪製銀河系地圖的概念圖

精確測量銀河系內大量射電天體的距離和運動。

牧夫新媒體編輯部

『天文溼刻』 牧夫出品

微信公眾號:astronomycn

SpaceX Dragon再補給船

圖片來源 :NASA

謝謝閱讀

相關焦點

  • 銀河系、仙女座星系的驚天大碰撞:已經開始了!
    如果你關注過天文,可能聽說過銀河系、仙女座星系大碰撞,但一般認為這都是幾十億年之後的事情,和我們毫無關係,但實際上,碰撞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開始了!根據最新觀察發現,仙女座星系的外圍暈,其實已經和銀河系的外圍暈重疊在了一起,而仙女座星系的質量和複雜性也超出了以往的想像。
  • 銀河系的三維視圖
    在我們的銀河系中,有大約2000億個太陽以及大量的氣體,其中一些氣體是恆星誕生的原料。這些氣體聚集在緊湊的塊狀物中,但也會出現延伸的分子雲。天文學家利用智利的Apex亞毫米望遠鏡深入銀河系平面,測量星際介質。他們以前所未有的精度研究了銀河系內部區域的冷分子氣體的分布情況。
  • 科學家:星團能帶領我們認識銀河系
    星團是指一堆恆星聚集成的集團,也就是相對來說恆星比較密集的一片區域,而且它們是源於同一片巨大的分子雲,星團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較為鬆散的疏散星團,另一種是較為密集的球狀星團,它們遍布了整個銀河系。
  • 中科院發現銀河系兩處恆星搖籃 對了解銀河系起源有重要意義
    科研團隊在銀河系中發現兩個孕育恆星的巨大分子雲。研究人員分別將它們命名為「大江分子雲(RiverCloud)」和「鳳凰分子雲(Phoenix Cloud)」。我們所處的銀河系,是一個旋渦狀星系。它的旋臂附近隱藏著一些濃濃的雲團,其中一些主要由氫氣分子組成的雲團,就是分子雲。
  • 中國天文學家新發現 銀河系兩處「恆星搖籃」
    科研團隊在銀河系中發現兩個孕育恆星的巨大分子雲。研究人員分別將它們命名為「大江分子雲(River Cloud)」和「鳳凰分子雲(Phoenix Cloud)」。 我們所處的銀河系,是一個旋渦狀星系。它的旋臂附近隱藏著一些濃濃的雲團,其中一些主要由氫氣分子組成的雲團,就是分子雲。分子雲不斷塌縮的過程中,壓力增大、溫度升高,逐漸形成原恆星胚胎。
  • 與銀河系的碰撞可能已經開始了
    與銀河系的碰撞可能已經開始了說起距離銀河系最近的大型星系,那麼首先要提到的就是仙女星系,與銀河系一樣,仙女座也屬於旋渦星系,但是它的體型要大得多,擁用上萬億顆恆星。根據觀測推斷仙女星系與銀河系相距約250萬光年,而且兩者正在不斷的靠近,預計將在三十幾億年後發生碰撞,最終合併成一個更為龐大的星系,太陽繫到時是否會遭遇毀滅性的影響,還是個未知數。
  • 中美德科學家成功測量太陽繫到銀河系旋臂距離
    中國、美國和德國天文學家8日報告說,他們首次成功測量了太陽到最近的銀河系旋臂——英仙座旋臂的距離。科學家稱,這一成就不僅解決了困擾天文學界多年的難題,也使人們準確繪製銀河系旋臂結構圖成為可能。       科學家將這一成果發表在8日出版的《科學》雜誌網絡版上,論文的第一作者徐燁博士目前是南京大學天文系的研究人員。他們測出,太陽到英仙座旋臂的距離為1.95千秒差距,約6360光年,誤差不到2.1%。       多年來天文學家還沒能測出旋臂離我們有多遠。
  • 問答 |當仙女系和銀河系碰撞融合後,會發生什麼呢?
    宇宙大爆炸我們可以想像成就是一個手榴彈發生爆炸,形成的無數彈片向四周飛濺,絕大多數都是互相遠離的,但是也有少數彈片可能會彼此碰撞。在那些靠近我們地球所在的銀河系的眾多星系中,距離最近的就是仙女座星系,仙女座星系是一個巨大的旋渦星系,其規模大約是銀河系的1.6倍,距離銀河系大約254萬光年,是距離銀河系最近的星系。
  • 科學家發現跨幅9000光年巨大氣體結構,在銀河系穿梭
    歐洲南方天文臺的費爾南多·科默曾經提出一種設想:銀河系星際空間中的一股分子雲在某種情況下向銀河系內部坍塌,結果與另一片分子雲相撞,催生出了大量的恆星。可是,這個機制不足以產生如此大量的恆星。不過,他的說法還是起到了啟迪的作用。2009年的時候,有人提出了相似的起源猜測,但是其中一個星際物質團不是分子雲,而是暗物質雲。
  • 探索銀河系:我們在銀河系的哪裡?它究竟是什麼?
    不用懷疑,你就是銀河系的一位居民。星系是由重力束縛在一起的一組無比巨大的恆星組。那麼有多大呢? 可以這樣理解它的大小:我們的恆星--太陽--只是銀河系中大約2000億恆星中的其中一個!我們在天空中所能看到的所有物質都是銀河系的一部分。銀河系是一個棒旋星系。這意味著它就像一個有旋臂結構且向外輻射的扁平狀星系。
  • 銀河系中心的巨大光點是什麼?
    在北半球夏季的夜空中,如果觀測條件非常好,通過肉眼很容易就能看到一條白色的光帶橫跨整個天空,這就是銀河系的盤面。人馬座方向的銀河看起來最厚最明亮,因為那是銀河系中心的方向,恆星分布比較密集。那麼,銀河系的結構究竟是怎樣的呢?我們身處銀河系之內,無法直接看到銀河系全貌。
  • 在南半球看到一顆明亮的恆星,揭示了銀河系發生的古老碰撞!
    從南半球可以看到星群中的一顆明亮恆星,揭示了我們銀河系在歷史早期與另一個較小的矮星系蓋亞-恩克拉多斯(Gaia-Enceladus)發生古老碰撞的新見解。伯明罕大學領導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採用了一種新穎方法,將一顆名為νIndi的古老明亮恆星特徵應用於銀河系歷史探測。
  • 太陽系在銀河系邊緣還是中心
    另外這裡幾乎沒有氣體和塵埃,因為它們早就被這些密集的恆星給吸乾淨了,在球狀星團中除了行星的軌道飄忽不定,恆星的運動也是變化莫測,因為球狀星團內的恆星間的相互作用,完全是一個多體問題,完全是一個多體問題,每顆恆星都與周圍N-1顆恆星有著交互作用,整體的複雜度是指數上升的,總之這些距離較近的恆星之間,確實會經常發生碰撞,不過這也讓球狀星團內會出現一些.
  • 銀河系的中心是太陽嗎
    在這個基礎上,英國人賴特提出了銀河系的猜想,他覺得銀河系的形狀就像個透鏡,連同太陽在內的眾星世體都位於其中,他還將自己的猜想描繪下來以方便大家理解。然而這畢竟只是界猜想,雖然有遠見的科學家認為太陽的確處在銀河系中,但是對於太陽的方位的依然不清楚,所以太陽是不是銀河系中心也就沒有確切的答案。
  • 銀河系是什麼形狀?旋臂勻稱美麗
    該團隊用甚長基線幹涉技術精確測量位於銀盤上近200個大質量恆星形成區的自行和距離,得到銀河系旋臂的結構、太陽系的位置以及它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的速度,繪製出尺度為10萬×10萬光年的全新銀河繫結構圖。該圖是迄今最精確的銀河繫結構圖,它清晰地展示銀河系是一個具有四條旋臂的棒旋星系,徹底解決了銀河系究竟有幾條旋臂這個天文學中長期懸而未決的重大科學問題。
  • 科學家:銀河系直徑變為10年前2倍,其質量卻沒多大變化
    天文學家亞當·埃文斯雖然我們住在銀河系裡面, 但是我們很難確切地知道銀河系有多大。新的研究發現, 我們的星系比之前想像的要大。天文學家利用對恆星的大規模調查而不僅僅是模型 (就像以前的研究人員所做的那樣), 現在已經確定我們星系的圓盤有20萬光年寬,是十年前人們所認為的兩倍。
  • 從地球上看銀河系與仙女座星系
    圖解:銀河系仙女座星系距離地球大約220萬光年,是離我們所在的銀河系最近的螺旋星系。大約一個世紀以來,天文學家們一直知道它正向我們移動,但尚未確定這兩個星系是否真的會發生碰撞,它們也有可能只是單純地穿越對方。現在,一支天文學家隊伍通過哈勃太空望遠鏡觀察仙女座星系中的恆星運動來闡明這個問題。圖解:仙女座星系我們想弄清楚仙女座是如何穿越太空的。
  • 凝望十餘載 勾畫星河影 中外科學家繪製出迄今最精確銀河繫結構圖
    天文學家也發現,如果能精確地測定旋臂上足夠多的天體到太陽的相對距離,即便身在銀河系內部,也完全能從內到外勾畫出銀河系的旋臂結構。於是,尋找能有效勾畫出銀河繫結構的示蹤天體或者信標,又能精確測量它們距離,成為天文學家破解這個難題的唯一途徑。
  • 銀河系:銀河分布,活躍的星系
    星系之間的距離似乎很大,但星系的直徑也很大。與恆星相比,星系彼此相對接近。它們可以相互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們會相互碰撞。當星系碰撞時,它們實際上是相互穿過的 - 由於巨大的星際距離,內部的恆星不會相互碰撞。但碰撞確實會扭曲星系的形狀。計算機模型顯示螺旋星系之間的碰撞傾向於形成橢圓星系(因此,螺旋星系可能沒有參與任何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