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讀後感?
讀後感是讀了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後,再深入領會原文精神實質的基礎上,對作品的主題、人物、表現手法或某一感興趣的問題等提出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見解的一類文章。
二、寫作要求:
1、走進作品,準確理解內容,領會主旨,賞析特色,獲得豐富而深刻的感悟,這是寫好讀後感的基礎前提。
因此,在寫讀後感之前,我們要走進作品,通過研讀,對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有一個較為全面而深刻的認識。
閱讀原文和原著時浮光掠影,淺嘗輒止,然後就空發感慨,這樣的讀後感會給人一種文不對題或空泛無當的感覺。沒能把握原文和原著的要領和本質,就隨意「戲說」「 大話」,這樣的讀後感就會暴露出作者的無知和膚淺。
2、確定感點。細讀作品之後,感想可能是多方面的:對作品主題的思考,對某部分內容的理解,對作品中某個話題引發的聯想,對某個細節或某些語句的感悟,對文章寫作特色領會等等,真可謂百感交集,思緒萬千。
但是,讀後感不能面面俱到,泛泛而談。「感」,《說文解字》中解釋:「感,動人行也。從心,鹹聲。」這個字是形聲字也是會意字,「鹹」的本義是「呼喊」意思,「感」自然也可以解釋成「動人心的呼喊」。
因此,寫讀後感,只能選擇最能打動人心的某一點感受去寫。哪一點最能打動人心?一定是自己感受很深的那一點,很有新意的那一點,自己覺得很有把握駕馭的那一點。
對作品的某一點有了很深感受,準備動筆時,才發現已經有很多讀者早就對此發表過諸多看法,這也是寫讀後感經常面臨的尷尬。因此,選擇「感」點,除了考慮自己的感受要深外,還要考慮其是否有新意,要儘可能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
譬如寫《三國演義》「失街亭」這一章節讀後感,大多數人都是從馬謖的角度談「驕兵必敗」的道理,從諸葛亮的角度稱讚其賞罰分明、嚴於自責的優良作風。
如果能獨樹一幟,站在「知人善任」的角度,反思「失街亭」中作為領導者諸葛亮的責任和教訓,由此生發開去談幹部應任用制度的改革,這樣不同常人的角度,也許就能表達「動人心的呼喊」。
自己感受深、有新意,這是選擇「感」點首先要考慮的問題。不過實際寫作中還要注意,這個「感」點討論的話題和領域自己是否熟悉,能否結合實際談深、透談,這一點也很重要。如果選擇的「感」點自己無話可說,不能展開豐富聯想,只能就事論事,那肯定也寫不出「動人心的呼喊」。
三、寫作格式
1、確定一個題目。一般情況下,《讀〈XXX〉有感》或《〈XXX〉讀後感》作為題目,但為了增強效果,人們經常採用正副標題配合使用的方法,把自己要表達的觀點或者感受凝練成正標題,以《讀〈XXX〉有感》為副標題。
比如在寫《城南舊事》的讀後感時,有的同學取題為《永恆的童年—讀〈城南舊事〉有感》;也有的同學取題為《那些逝去的和永恆的——讀〈城南舊事〉有感》;還有的同學把題目定為《灰色 彩色-—〈城南舊事〉有感》。
這樣的題目既醒目又動人,比讀什麼什麼有感,或是什麼什麼讀後感,這樣的題目好。
2、適當引述原文。讀後感的開頭應該適當引述原文,也就是交代「感」從何來。引述原文可以對自己感受較深的部分直接引述,也可以對原文進行加以概括間接引述,但更多的時候是兩者兼用。
譬如有同學寫《昆蟲記》的讀後感,開頭對原文作了這樣引述:假日裡,我讀了一本書叫《昆蟲記》。書中詳細描寫了很多昆蟲的動作、習慣等。這是一部研究昆蟲的科學巨著,也是一部謳歌生命的宏偉詩篇。書中,我最喜歡的昆蟲是蟬。「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個月陽光下的享受,這就是蟬的生活。」
這裡既有概述,又有對原文中感受較深句子的直接引述。寫讀後感,重在寫「感」,我們在引述原文時,要克服大量抄寫原文和複述原文的毛病。
緊扣「感」點,從原文中找到引發感想的原因,抓住要點適當引述,能統領後文,這才是好的引述。
3「感」點集中明晰。「感」點來自作品的感觸,也是作者的觀點。所謂「動人心的呼喊」,那就必須明晰而有條理地表述出來,不能模稜兩可吞吞吐吐。
譬如有人寫海明威小說《老人與海》讀後感,簡單概述這篇小說後,隨即擲地有聲地寫道:對於許多讀者來說,《老人與海》中的老人象徵著壓力下仍保持優雅的美國硬漢,在我看來,海明威在小說中反映的是人對愛的終極訴求。
非常明晰地亮出閱讀後的感受,也是自己的觀點,小說中反映的是人對愛的終極訴求。從上例中也可以看出,這種觀點的呈現,一般是緊接著引述選文之後,簡潔明了,和引述原文一道構成文章的開頭部分。
4、聯想拓展。自己的感受如何獲得其他讀者的認同和共鳴,這就需要作者通過聯想和生發去印證。
聯繫什麼?寫讀後感,首先應該聯繫自己的閱讀積累,從這部作品中獲得的感受,讓你聯想到了閱讀過的其他哪些作品?同一個問題其他作品的觀點如何?和其他作品相比,這一部有何特色?
除了聯繫自己的閱讀積累,還可以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聯繫社會現實。自己曾經有過哪些類似的經歷?作品反映的問題,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這種聯繫要具體恰當,要有針對性,突出時代精神,體現時代感,從而引起讀者共鳴。
一句話,寫讀後感,不能就事論事,而要打開思路展開聯想,可以有相似聯想、相關聯想、相反聯想,用自己的閱讀積累和生活經驗,用豐富多彩的社會現象,來佐證自己的感受,從而豐富文章內容,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四、牛刀小試
根據所提示的內容,說出自己的感點,擬定題目,有怎樣的聯想。
1、朱自清的《背影》(感點:父親對兒子的不放心;題目:兒行千裡父叮嚀——讀《背影》有感/中國式父子關係——讀《背影有感》;聯想:自己的父母)
2、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感點:生命的重要;題目:要好好兒活——讀《秋天的懷念》;聯想:如何過好每一天)
3、莫懷戚的《散步》(感點:人到中年,任重道遠;題目:中年人的生活——讀《散步》有感;聯想:自己的父母)
4、《論語十二章》(感點:學習;題目:學習與思考——讀《論語十二章》有感;聯想:自己的學習)
5、《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感點:生於憂患;題目:寒冬過後是春天——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有感;聯想:新冠病毒疫情)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感點:什麼是真正的友情;題目:這才是友情的樣子——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感;聯想:和朋友的故事)
7、法布爾的《昆蟲記》(感點:法布爾的認真執著精神;題目:你執著的樣子真美——讀《昆蟲記》有感;聯想:自己的學習)
8、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感點:小石潭的美;題目: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讀《小石潭記》有感;聯想:自己身邊的美景)
9、(新聞材料)武漢疫情爆發後,各地支援武漢,出現了一批批的90後白衣天使,他們擔起了疫情的重任。所謂白衣天使,只不過是一群孩子,換了身衣服,學者前輩的樣子,和死神搶人。勇敢奔赴前線,遏制疫情,保護億萬中國人。(感點:勇敢奔赴前線;題目:《疫情在前,重任在肩,90後在行動》《讓青春閃耀未來》《踐行青年使命,譜寫青春華章》《凝聚青春力量,閃耀青春光彩》《不忘初心,閃耀青春》《青春正飛揚,青年勇擔當》《不負韶華,讓青春在疫情中閃耀》《奮鬥青春,無問西東》;聯想:自己的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