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著光亮的方向
(9月25日,韶山市韶山鄉韶前村,村部的頂層安裝有約600平方米光伏發電設備,年發電量5萬多度。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徐行 攝)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彭婷 蔣睿
一到金秋時節,紅色聖地韶山就美成了一幅畫。大片大片的稻茬靜靜地躺在大地的河床上做夢。米粒還未出殼,香味就已飄向遠方,傳遍偉人故裡,也飄進了韶山鄉韶前村貧困戶胡向前的家。
「這是個豐收年!」9月25日,望著門前金色的麥浪,胡向前笑彎了眉梢。
52歲的胡向前,人如其名,一切向前看。雖然家庭貧困,但胡向前從不抱怨,努力打工掙錢,加上扶貧好政策,2015年,他就脫貧了。
然而,今年受疫情影響,工作不好找,胡向前急得睡不著覺。「他很上進,主動找我們幫助。」韶前村黨總支書記餘志良最欣賞胡向前身上那股拼勁。
「你是地道的農民,把村裡閒置土地給你種,怎麼樣?」胡向前聽了連連說好。在村委會協調下,3月份,他承包村裡60多畝農田,成了種糧大戶。
有了這份工作,胡向前每天忙得像個陀螺。在他悉心呵護下,稻穀長勢良好,今年預計產糧3萬多公斤。
今年暑假,村裡又牽線,送他到高校學習種植技術。學成歸來的胡向前捧著紅彤彤的結業證書,樂得合不攏嘴。他說,唯有努力幹,才不辜負這好時代。
在稻穀豐收之際,前不久,駐村扶貧隊又送來50隻小雞給他養。現在,胡向前伴著涼風入睡,聽著雞鳴醒來,生活充實又有希望。
「我還談了個女朋友哩,明年豐收時,我要把她娶進門,和她一起唱《風吹麥浪》。」胡向前說著,顯出浪漫的神色。
勤勞的胡向前,是韶前村73戶貧困戶的一個縮影。在脫貧路上,這裡沒有一個人掉隊。「作為毛主席家鄉人,我們常用毛主席的詩詞鼓勵大家,只要有『敢教日月換新天』的信念,就一定會迎來『喜看稻菽千重浪』的未來。」韶前村第一書記龍亞力說。
年輕小夥子何勝,也是韶前村貧困戶。經濟貧窮沒有帶來思想貧窮,18歲那年,他考入中國礦業大學。面對高額學費,還沒等他開口,村裡就伸出援手:多方爭取助學金、發放教育獎金……這幾年,何勝沒為學費發過愁。
「讀書很苦,累了我就到毛澤東銅像廣場走走,從中汲取精神力量;有時也上韶峰看看,在山頂尋找希望之光。」何勝說,村幹部和扶貧隊隊員幾次上門,既鼓勵他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又許諾支持大學學費,打消他的顧慮。
「大家的鼓勵,像一束光,照亮了我未來的路。」進入大學的何勝更加努力,現已被保送在本校直接攻讀博士學位,成了孩子們爭相學習的榜樣。
每個人都在奔跑,貧困戶吳建平也坐不住。可是,她年過六旬,又有眼疾,一直沒勇氣找工作。去年,龍亞力和韶前村四清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主動上門,邀她到合作社做些日常工作,每年收入約1萬元。
吳建平樂開了花,她每天迎著第一縷陽光起床,哼著小曲去上班,和50多位貧困村民成為同事,生活重新燃起希望。
一個個村民的變化,印證著一座村莊的變遷。近年來,韶前村從思想上促脫貧,讓每個人都成為奮鬥者。如今,韶前村不僅整村實現脫貧,通過流轉土地、盤活資產、參股企業,「家底」也漸漸殷實。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12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逾2萬元。
在這座紅太陽升起的小城市,勤勞的韶前村人正向著光亮那方,乘風破浪,逐夢前行。
■記者手記
希望之光永不滅
彭婷 蔣睿
懷著敬仰之心,記者走進了韶山。這裡,曾誕生了一顆頑強的革命火種,照亮了神州大地。今天,在全面建成小康的徵程中,韶山又上演了無數脫貧攻堅的精彩故事,照亮了許多人實現致富夢的希望之路。
採訪中,他們表示,從貧困戶到脫貧戶,最要感謝的是黨的好政策,村幹部和扶貧隊員的傾力幫助。
其實,除了這些,他們還應感謝自己。若不是踏實肯幹,奮力向前,胡向前不會收穫飽滿的稻穗;若不是感恩社會,努力學習,何勝不會收穫高等學府的青睞;若不是勤奮自強,懷揣夢想,吳建平不會收穫家門口的工作。
正是這一雙雙勤勞的手,一顆顆不屈的心,照亮了生活。小康路上,每一個人都是奔跑者、追夢人,只要我們心懷希望,勝利之光就在前方。中國的革命事業是這樣,脫貧工作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