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第1142期 編輯 / 藝夥餑餑 上方廣告位招租,微信聯絡:ARTFIRE888
用一支畫筆來修行
可以創作怎樣的精彩?
藝夥特別報導帶您走進
蘇海江精微素描教學系列分享
2016
媽媽的味道
指導老師:蘇海江 李德海
描繪,一種味道
當我們在襁褓中,還未睜開雙眼
就熟悉了一種味道,那就是母親的味道
尋找這些物件讓我們共同感受、共同追尋
媽媽的味道
媽媽手工做的棉襖
媽媽的針織棉裡手套
媽媽的籃子
……
究竟是怎樣的故事、怎樣的收穫
讓央美大一新生用一個月
去細緻地刻畫?
藝夥
獨家特別報導
《源於客觀、主動把握、成像於心》 媽媽的味道可以是我們最愛的一碟糟辣椒、兩顆水煮蛋、香甜的糕點亦可以是媽媽慣常的衣衫...,我們以味道為線索,述說一句感謝、成長、陪伴,以我們的生活故事和感悟來塑造畫面形象。精微素描的進行軌跡力求作者在每幅作品的創作過程變得有趣、大膽而又謙遜,做到源於客觀、主動把握、成像於心。
——指導老師:李德海2016
棉襖
作者:馬程程
▽
馬程程精微素描,80×110cm
馬程程精微素描局部
媽媽的味道,其實就是生活的味道吧。在我家,總是我媽或者我奶奶做飯,洗衣服,家務,照顧我,生活瑣事,事無巨細。在我周圍,時時處處,儼然都已沾上了「媽媽的味道」。只要善於發現,留心觀察,他們就在我們指縫間的細節中。一直到上初二,我還穿家裡人給做的棉褲棉襖。因為它真的是暖和,也真是老物件了。只有自家手工的棉襖最暖和。這一點,沒有穿過的人,也許是不能體會的。在這個喧囂的世界,看盡眼前流光掠影,最終記憶深刻的,一定是最初的,最樸實的,也是最動人的。所以他們被稱為經典。因為它們是生活。因為在這幅畫裡的我,是一個真正的我。不虛偽,不做作。
馬程程精微素描局部
當然,我也看過很多來自生活細節處的物件,譬如口紅,一隻高跟鞋,絲巾,或更多。它們來自繁華的都市,是現代搞技術的產物。但也許正因如此,它們往往多了浮誇,少了耐心,高了時效,淡了人情。在這個喧囂的世界,看盡眼前流光掠影,最終記憶深刻的,一定是最初的,最樸實的,也是最動人的。所以他們被稱為經典。因為它們是生活。比起為了完成作業而機械性地畫畫,我更願意去畫自己的真情實感。
搓衣板
作者:邢妍
▽
邢妍精微素描,80×110cm
邢妍:「媽媽的味道」在我的腦海裡浮現出各種不同的畫面,但最後我選擇的是那個年紀比我還大的搓衣板,因為每每看著它的時候,總有一種莫名的感動,從它的細小的紋路中仿佛能感受到媽媽對我的那份深沉的愛,體會到時光如白駒一般飛快划過,但是媽媽的愛卻是亙古不變。
邢妍精微素描局部
搓衣板地頂端已經被磨成像一座座小山峰一樣參差不齊、層層疊疊,往下有一個像小河流一樣蜿蜒的裂紋,或深或淺、或長或短,到了中間的部分稍微平整一些,再往下看,能看出中間較鼓,兩邊有點下凹,最底下的部分看起來像個小漩渦一般,不知被什麼無名的東西壓出來的,卻疏密有致,其中還夾雜著一些墨綠色的小菌落,甚是惹人愛。
邢妍精微素描
現在呢,這個搓衣板年紀大了,也不用來搓衣服了,媽媽的秀髮中摻雜著幾許銀絲,我更加自立了,媽媽對我的愛在時光的年輪中慢慢沉澱下來,就如搓衣板的紋路裡深藏著媽媽的味道。現在的我只希望時間可以慢一些、慢一些、再慢一些…讓我可以為媽媽多洗一些衣服,多做一些事情,多分擔一些憂愁。
邢妍端詳自己的精微素描作品
竹蓋簾
作者:苑依雪
▽
苑依雪精微素描,80×110cm
苑依雪精微素描局部
苑依雪:不論北方的冬夜有多寒冷,我總會想坐在房頂上看那些點燃吱吱作響散發出各種奇異顏色的煙花,在老房的客廳一家人圍一桌吃餃子。這些事從我很小的時候一直年年盼望著,一直到我上了大學,回家就變成了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更想念的還是媽媽親手包的餃子,一種過年的溫暖的親情而又溫馨的味道,是屬於我媽媽獨有的一種味道。
苑依雪精微素描局部
苑依雪精微素描局部
餃子年年包,但包餃子的竹帘子是年年不換的。似乎是從我有記憶起它就在那裡了,被保存在不會積灰的櫥櫃裡,安安靜靜的一言不發,無法數清的使用了多少年,充滿了歲月的沉澱與時光的雕琢。我是很喜歡它的,它記錄著每一年我們的團聚與幸福,是和媽媽包的餃子一樣的充滿了幸福的味道,又是媽媽的味道。
柳冠
作者:芮雪
▽
芮雪精微素描,80×110cm
芮雪:「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我牢牢記得這句詩,只以為金柳很美,新娘很美,母親也一樣美。回憶裡母親信手摺幾根新柳,有青嫩柔黃的葉,捲起柳條,閒閒擺弄,不多時成了一個圓環,柳條纏繞,柳葉或立或垂,煞是好看。低頭採下幾多未名花,仔細編入柳條裡,青綠裡綴入明黃與淺紫,就像是春天被信手編進了柳冠,就像是童年的時光閒閒住在了楊柳冠裡。我戴起楊柳冠,牽著媽媽的味道,走羊腸小道,向著夕陽的方向,向著老屋的方向。
芮雪精微素描局部
雖是昔日已逝,但親情的溫度卻從未消減。有如楊柳,有如未名花,春日裡總是燦爛,有如童年,回想起總是溫暖。
芮雪精微素描局部
麵包手套
作者:田子千
▽
田子千精微素描,80×110cm
田子千:我是一個喜歡甜品的女孩子。看到香香軟軟甜甜膩膩的蛋糕麵包我就走不動路。媽媽有時候也會在網絡上搜搜甜品製作步驟來給我做麵包吃。雖然樣子一般味道竟然不錯。媽媽總會用到那隻烘焙手套。然而媽媽近年十分忙碌,在家吃飯已成為一種奢侈。而那隻手套也一直被壓在箱底。我讓媽媽把它找出來了。
田子千精微素描局部
雖然它之前被高溫炙烤得黑黑焦焦的,線絲也漏出來不少,還有醜陋的破洞,可是我知道它是有溫度的。
最終我選擇了它。那隻洋溢著香甜氣息的手套。這是媽媽對我的愛啊。
田子千精微素描局部
田子千精微素描局部
熱水袋
作者:羅小茜
▽
羅小茜精微素描,80×110cm
羅小茜:中學時光都是在寄宿學校度過,和媽媽相處得最長的日子也就是小時候,記憶深處,那年瑟瑟寒冬,虛胖多病的我沒能抵抗感冒,無奈住進了醫院。冰冷的針在我的手背上扎了好多次,沁人的藥水一瓶一瓶地流進我的血管。我躺在病床上,臉色蒼白,手腳冰涼,不停地咳嗽。媽媽拿來一個灌滿熱水的熱水袋擱在我的手邊,而媽媽的手,始終撫摸著我的額頭和臉頰。那暖和的溫度,沁進我的心裡,融化了寒冬的冰雪。
羅小茜精微素描局部
羅小茜精微素描局部
那個熱水袋樣式簡陋,沒有柔軟的質感,沒有可愛的圖案,沒有花哨的裝飾,卻是我幼小心目中溫暖的象徵。轉眼多年過去,我背上行囊駛向遠方,在日漸嘈雜的城市,我已找不到那樣簡陋的熱水袋,我們用更高科技的物品來取暖。可每每到大雪紛飛的冬夜,我總會想起母親遞給我的那個熱水袋,想起母親那雙呈遞愛與暖意的雙手,那份汩汩流動的溫暖,已在我心中刻下烙印,是我長大以後也無法忘卻的回憶。
羅小茜精微素描局部
拖鞋
作者:陳鑫
▽
陳鑫精微素描,80×110cm
陳鑫:現在想了想,「情懷」和「時代"這種詞彙或許就是透過不會太大的窗,順著不太充裕的陽光,灑進老房子裡的,然後蔓延進自己的情緒裡。可能也就是一段難以忘記的兒時片段,記得那時候個子也很小,常常在家中大人的身邊打轉兒,尤其是在吃過飯後,母親在桌前收拾著碗筷,我就總是注意到她腳上那雙老舊的布拖鞋,上面有著她親手縫的一針一線,可以看出那反反覆覆針線遊走的痕跡。也是啊,那個年代,縫縫補補也不捨得丟掉,穿著穿著下一輩兒就長大了。那雙鞋上面偶爾會粘著從桌上不經意掉落的米粒,在我記憶的深處,這就是母親帶給我最初的,生活的縮影。
陳鑫精微素描局部
陳鑫精微素描局部
內衣
作者:唐琪
▽
唐琪精微素描,80×110cm
唐琪:作為一個女生,對於媽媽的理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比男生要細膩一些,因為同性,我們會有一些共同的小秘密,我跟她啥都聊啥都說,我喜歡誰了誰喜歡我了我戀愛了我失戀了都會告訴她,她和姐妹們的聊天也不會因為我不夠成熟有所顧忌,在我們這麼一個不會表達感情的家庭裡,我們不會常打電話,也不太聯繫,但都牽掛著,所以我可以看到更多的小細節。
唐琪精微素描局部
內衣作為媽媽最貼身的衣物,它保護著她的身體和私密。因為這個選擇,我比較了我和媽媽的內衣。當我向她提出要內衣時,她的第一個反應是羞澀,不好意思,像所有的中年婦女一樣,羞於表達自己的身體,展現自己的魅力。 可這也很可愛,不是麼?
唐琪精微素描局部
唐琪精微素描局部
枕巾
作者:王金寧
▽
王金寧精微素描,80×110cm
王金寧:枕巾與我們每個人而言都不陌生,每天晚上躺在床上伴隨我們入眠,早上起來下意識的去蹭一蹭。可就是因為太平常,以至於人們都未曾留意過它的存在,未曾真正去發現它在時間的流逝中。
王金寧精微素描局部
枕巾不大,卻承載了很多故事。裡面的每一根線頭都仿佛在向我訴說著媽媽年輕時的故事。從新婚燕爾,走到平平淡淡,從紅燭高懸,走到柴米油鹽,從年輕時的悸動,走到年長時的從容,二十多年過去了,歲月在媽媽的臉上留下痕跡,也未曾放過她身邊的東西,現在拿著這條枕巾,仿佛叩開了回憶之門,得以窺伺曾經。
王金寧精微素描局部
籃子
作者:袁宇寧
▽
袁宇寧精微素描,80×110cm
袁宇寧:在櫥櫃邊的角落裡一直有一個菜籃子,小時候媽媽也曾一手提著它一手牽著我走去菜場認菜名,挑揀,砍價。上了初中之後我再沒去過菜場,更沒有留心看它。時隔多年,在媽媽微信傳過來的照片裡仔細端詳它——菜籃子後來用紅布包的把手的顏色已經磨損得黯淡。籃子縫隙裡那些塵土和籃子外面擦劃的痕跡多了很多,以致籃子在我記憶裡鮮亮的藤黃色已經看不見了。媽媽說雖然現在菜籃子用得不多了,但是就算有塑膠袋,她還是習慣去菜場超市買菜的時候提著它。用了這麼多年,一直都不捨得扔掉這個籃子。
袁宇寧精微素描局部
多次嘗試光線角度之後,我把籃子倒下來,籃子的把手對著自己,讓強烈的光從後面照透過籃子的編織的空隙,形成一個好看的光影斑駁的影子。看著這個空空的有著歲月痕跡的菜籃,讓我想到的是不只是它裝過的食物和媽媽做的可口飯菜的味道,更多的是媽媽對家庭的付出和我兒時的快樂記憶。
袁宇寧精微素描局部
精微素描課程指導教師合影
本期指導教師:蘇海江,李德海
蘇海江教授
喜歡是學習的動力,也是教學的動力,同樣也應該是您觀看我們學生作品的動力。
感情是可以培養的,喜歡也應該是可以培養的,對一個事物的不斷深入了解和認識是這種培養的好方法。我的教學就是想培養一顆喜歡畫畫的心,深入研究的狀態和方法。
美術學院百年的歷程,前輩們的智慧和實踐所積累的優秀學術傳統。今天全新的時代,日新月異的藝術生活。如何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學生的藝術基礎。這是我們不斷推進基礎教學實踐的動力。
——蘇海江2017年01月
不是炫技,更不是「抄照片」
盡精微,致廣大
這是畫畫的人藉手中之筆
第一次凝視這大千世界
更多後續精彩內容,藝夥將重磅推出
— END —
# 平臺轉載文章,請回復「轉載」獲取授權 #
# 個人轉發朋友圈,請隨意哦 #
未經允許轉載,一律視為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