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餘三十,一個剛開始致力於發布闢謠信息的信息員,點擊上方關注我,每天告訴你最新闢謠消息。
首先今天先來個實力闢謠~阿里釘釘 CEO 陳航在 24 日某大會上表示,「騰訊是做微信的,上班時間嚴禁使用微信。因為他們最了解生活娛樂工具對工作的侵蝕和危害。」
騰訊公關總監張軍:我們有這個規定?我怎麼沒聽說過???
接下來我們進入今天的正題:繼香水有毒,食鹽有毒,現在又來了一個口紅有毒?
最近一則微信消息又開始刷起來了,鬧得各位小姐姐的母上父上開始對她們明令禁止使用這類口紅,那可真是苦不堪言呀~
Emmmm,我看到這則消息的時候,第一反應是:從這個字數與表情符號的數量來看,莫不是哪個微商劉老闆新型的推銷套路?反正不管你信不信,你爸媽是信了。不過如果把這條發給男朋友,恐怕是一定會幫你找我來闢謠的吧~
在張愛玲的小說《留情》,有這麼一段話:「她看見杯沿的胭脂漬,把茶杯轉了一轉,又有一個新月形的紅跡子。她皺起了眉毛,她的高價的嘴唇膏是保證不落色的,一定是楊家的茶杯洗得不乾淨,也不知是誰喝過的」。
行家呀!看來我們的張愛玲女士,在這方面應該是個行家。藝術來源於生活嘛!
但是,隨著科技,以及朋友圈的發展,現在則有另一種說法,認為大牌的口紅才會沾杯,要做到不沾杯,必須添加「鉛汞和石蠟等有害物質」才能保證。
那麼古今這兩種對立說法,到底哪個對?是不是現在的大牌開始追求美麗的同時不忘健康,而小牌子則是為了銷量肆意妄為了?
首先呢,我們來看看口紅是由什麼構成的:
唇膏中最重要的三類成分是油脂、蠟和顏料。
可以簡單地理解為: 油脂與蠟類這組成了口紅的基本結構。而油脂與蠟的比例,影響了口紅是否堅挺是否好塗。
只需調整蠟、油脂、顏料的比例,就可以做出不同類型與外觀的口紅。嗯,怎麼這麼看,感覺口紅和小時候用的蠟筆那麼像?
在口紅的成分中,油脂最開始使用蓖麻油為主要成分的,但是由於唇感油膩(?),不知道各位小時候有沒有買過那種五塊錢的唇膏,抹上之後就感覺吃了紅燒肉滿嘴油沒有擦一樣,感覺很厚重...小編小時候在北方春秋就靠這個來應對乾燥的換季的日子了。所以,雖然蓖麻油有好的顏料潤溼效果,利於顏料分散均勻,還是被慢慢拋棄了,現在更多用的是合成油脂。
而蠟類成分主要為口紅保證結構強度。最常用的蠟是小燭樹蠟、巴西棕櫚蠟和地蠟。這些成分雖然感覺很複雜,但對人體健康並沒有什麼影響。至於顏料成分表中各種CIxxxx後面接一串數字,以及二氧化鈦、氧化鐵X等等都是顏料成分, 但是它們的作用是為口紅著色。依舊對人體是沒有影響的。
那麼說了這麼多,有小姐姐問了,是不是大牌口紅用的材料好所以才會不沾酒杯?一般來說,含蠟類較多的口紅,顏料持久性會比較好一點,理論上可能會更不容易沾杯。但是呢,僅用蠟去成膜以達到不沾杯的目的,其塗感和膚感是比較差的,實際上效果也不會特別好。
所以,並不是口紅中加了很多石蠟,所以才不沾杯;也並不是大牌中沒有添加石蠟,所以才沾杯。如果口紅配方本身做得比較粘,那麼也同樣容易粘到茶杯或玻璃杯上去,這時反而是一些低粘性的油脂會表現出較高的持久性,不太容易粘在杯子上。
總的來說,這就像我們學的辯證法一樣,口紅粘不沾酒杯,影響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並不是加什麼不加什麼就會影響的,而所謂的鉛汞和石蠟,鉛汞有毒,正經廠家不會也不敢加,石蠟多少也不是評判口紅的標準。
那麼,我們要怎麼解決口紅沾杯的尷尬呢?
1.塗完口紅後用乾淨的紙巾抿一下;或者隔著紙巾,用小刷子薄薄地上一層散粉。這兩個小動作的目的都是靠紙巾散粉這類能夠有吸附功能的物件,給口紅定妝。
2.使用口紅雨衣。這個產品可以讓我們各位小姐姐不要說喝水,吃飯都不怎麼掉色。口紅雨衣這類產品的作用原理,一般是酒精+矽油+成膜劑,薄薄一層塗到嘴上後酒精迅速揮發,留下一層膜保護口紅不掉色。除了酒精揮發的時候嘴巴覺得涼颼颼和口紅會變得稍稍有些幹之外,方法可以說完美了~
3.或者乾脆用吸管喝水,或者直接選擇不脫色的口紅。當然,這樣的方法在喝很熱的咖啡可能會很危險哦~並且不脫色的口紅往往滋潤度稍遜色,也比較難卸除乾淨。
所以說,僅僅從一個不沾杯就判斷是不是好口紅,是不正確的。畢竟為了不沾杯,可能在塗抹性等其它指標上犧牲了一些性能。大牌口紅都沾杯→所以不沾杯的口紅不好,這個現象總結和推理邏輯絕對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