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檢驗與臨床管理智慧融合」 -2019年第三屆臨床呼吸道病毒實驗室診斷與應用學習班

2021-01-14 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

2019年11月1-2日,由實驗室和病毒診斷研究分中心主辦的「2019年第三屆呼吸道病毒實驗室診斷與應用學習班」如期舉行。本次會議由廣東省胸部疾病學會、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和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聯合主辦。暨南大學吳建國教授、北京大學要茂盛教授、復旦大學瞿滌教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馬學軍研究員、解放軍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郝榮章副研究員、日本國立病院仙臺醫療中心西村秀一、春田恆和與山本剛教授、南方醫科大學張其威教授、香港科技大學楊經綸教授、中山大學醫學院施莽教授、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宋鐵教授、康敏教授等參加了本次會議。


參會嘉賓大合影


此次大會在前兩屆學習班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病毒檢驗與臨床管理智慧融合的新理念,涵蓋三大板塊「呼吸道病毒傳染病診療新技術」、「呼吸道病毒傳染病新動態」和「呼吸道病毒傳染病診療進展」等三部分議題。與來自全國各地200多名臨床醫生、科研同行和基層檢驗同行分享微生物(呼吸道感染病毒、細菌)和院感各分支的臨床和基礎研究新進展,更新基層醫生在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預防、診斷與治療方面知識體系,並注入「新鮮血液」。


參會專家學者合影



鍾南山院士 致辭



黃慶暉書記 致辭


如前兩屆一樣,我國著名呼吸疾病專家鍾南山院士始終給與了極大的關心和肯定,特意為大會錄製了視頻,充分肯定了本亞專科學習班的意義和價值,對整合和提升臨床,檢驗和院感等學科共同協作在新高度提升呼吸道病毒感染臨床管理水平提出了新希望和新要求。


吳建國教授 演講


會議邀請到我國著名病毒學家,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前主任吳建國教授致辭並作主題報告。吳建國教授通過豐富的研究成果,以近年來社會都較為重點的寨卡病毒研究為例,闡述病毒感染導致炎症反應及致病機制,介紹了幹擾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是胞內DNA 感應通路關鍵分子,利用cGAS 為傳感器調控信號通路;cGAS 與胞質中外源DNA 結合成cGAMP 作為STING 第二信使,誘導抗病毒和炎症反應;MSM 抑制抗病毒天然免疫和自身免疫應答的機制,為基層醫生打開病毒學研究全新視野。郝榮章教授和馬學軍教授分別就POCT 研發和應用新進展與RAA等溫核酸擴增技術最新進展的「乾貨」授課。會議發起人楊子峰教授切入主題,分享病毒快速檢測新技術,例如:多重PCR、 POCT和 NGS,並指出良好標本採樣為傳統檢驗、創新研究提供高質量的「原料,提高傳染病病原檢測性能,借鑑日本經驗,與第三方檢驗金域醫學深耕廣東省基層醫院病毒檢測與大數據研究,尤其是提出了病毒檢驗與臨床管理(預防,診斷,治療和院感)有智慧的整合的新理念。施莽教授運用臨床研究結果為學員揭開mNGS的神秘『面紗』,並認為mNGS方法在呼吸道病原檢測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張其威教授詳細講述腺病毒各個亞型的流行病學現狀和診斷技術,並發現Ad55腺病毒可引起家庭聚集性呼吸道感染暴發,並引起成人重症肺炎死亡;朱冰教授分享廣州地區呼吸道腺病毒感染的實驗室檢測分析,進一步完善了對腺病毒檢驗和臨床的認知。會議期間,學習班還首次嘗試從臨床和檢驗聯合參與的方式,邀請二十餘位來自全國各地醫院的臨床醫生和檢驗同行共同研討「病毒檢驗技術對呼吸道病毒疾病的臨床獲益研究」的臨床研究方案。


郝榮章教授 演講


馬學軍教授 演講


要茂盛教授 演講


瞿滌教授 演講


張其威教授 演講



日本西村秀一、春田恆和與山本剛教授 演講


楊子峰博士 演講


楊經綸教授 演講


施莽教授 演講


葉丹教授 演講


「院感」方面,由日本西村秀一、春田恆和與山本剛教授領銜與學員交流老年人流感院感防控防控、腸道病毒感染症控制和微生物檢查助力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的日本經驗,並與現場專家、學員開展了積極互動探討。要茂盛教授從環境微生物角度,創造性的探討生物氣溶膠的實時監控與院內感染的重要性,總結室內外空氣中微生物的來源與對醫療衛生的壓力。瞿滌教授講述機會致病菌與細菌生物膜相關疾病進展,認識『生物膜』特性對於控制院感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楊經綸教授將香港新型智能長效消毒產品的研發與應用概念帶入內地,例如產品Multilevel Antimicrobial Polymers;葉丹教授認為碳青黴烯耐藥陰性菌(CR-GNB)成為全球需緊急處理致病菌,全面看待碳青黴烯耐藥風險,有利於制定遏制耐藥策略,並且合理用藥和強感控可提高臨床治癒/改善預後,降低耐藥風險。


大會最後,由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與金域醫學共建病毒診斷轉化研究中心/金域醫學副總裁任健康主任致閉幕辭。經歷2017年與2018年學習班洗禮,此屆學習班新增熱門話題『院感』專場,並開設「南山呼吸」公眾號在線學習渠道,將日本、香港及廣州等地的成功經驗滲透式傳遞到基層學員,更新中國基層對於呼吸道病毒和細菌診斷的新技術和新進展的知識體系。進而,楊子峰教授號召並呼籲更多醫護同行一道分享和交流彼此的病毒診斷「故事」,特別是提到「臨床醫生需比過往更精準的認識病毒檢驗」/「檢驗醫生也要更活躍於臨床病毒診斷的過程」相向而行的「融合」主張,實現醫患共贏,為提高我國呼吸道病毒感染的診療與研究貢獻一分力,同時誠摯邀請全國呼吸道病毒檢驗和診治同道們相聚下一屆的學習班,繼續共同推動中國臨床病毒學的發展和推廣。


重點實驗室楊子峰博士團隊合影



相關焦點

  • POCT在臨床微生物學檢驗領域中的應用
    美國相關學會對POCT定義為「用於在患者所在地或者附近開展、不需要永久性固定場所、可在臨床實驗室區域以外進行的檢測方法」[1]。相比傳統的實驗室檢驗,POCT具有快速便捷、操作簡便、高效、成本低、時間短等特點,不受時間、地點限制、24小時全方位為病人服務[2]。POCT產品在家庭、社區保健站、診所、第三方實驗室和醫院的病房、門診、急診、監護室、手術室等地方得到廣泛地應用 ,見表1[3]。
  • 邵陽市中醫醫院:充分發揮職能 齊心協力促進臨床檢驗醫學事業的...
    紅網時刻11月28日訊(通訊員 劉璐)11月28日上午,由邵陽市中醫醫院檢驗質量控制中心主辦,邵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承辦的「邵陽市中醫醫院檢驗質量控制中心第三屆學術年會暨基層中醫醫療機構PCR檢驗技術骨幹培訓班」如期舉行。
  • 2019年版人腺病毒呼吸道感染預防控制技術指南
    兒童腺病毒肺炎病例治療參見《兒童腺病毒肺炎診療規範(2019年版)》[16]。 (二)臨床診斷病例 具有呼吸道感染臨床表現,並在發病前8天內與人腺病毒確診病例有密切接觸史的病例,可診斷為人腺病毒感染臨床診斷病例。
  • 檢驗中心:開展呼吸道合胞病毒抗原快速檢測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兒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體之一,嚴重危害兒童健康。RSV主要通過呼吸道侵入人體,並通過空氣傳播,在環境中生存時間長達6小時,當汙染過的手或物品直接接觸眼或鼻黏膜時,最易發生感染。早期快速診斷有利於早期隔離治療,有效防止交叉感染。
  • 後疫情時代,如何打破學科壁壘,檢驗與臨床的專家這麼說
    2020年12月19日,由雅培診斷在上海、北京兩地現場+5G聯線舉辦的「匯而破界 智行卓越-2020雅培匯智實驗室峰會」成功召開。 2020年,對全球都是充滿挑戰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讓全世界措手不及,也讓一直身處幕後的臨床實驗室走向了臺前。
  • 區三院醫共體臨床PCR檢驗實驗室順利通過預驗收~
    受浙江省臨床檢驗中心委託,9月22日上午,市臨床檢驗質控中心沈波、徐文珍、沈偉偉、徐加勤等專家對區三院醫共體總院臨床PCR檢驗實驗室工程進行驗收。區三院醫共體主任梁玲芝、總院檢驗科主任潘耀紅等陪同。
  •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的臨床特徵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引起小兒病毒性肺炎最常見的病原體,臨床上有兩種類型,一部分表現為毛細支氣管炎,一部分表現為間質性肺炎。多發生於嬰幼兒,男多於女,比例為1 5~2∶1。表現為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除肺部有浸潤影外,常難與毛細支氣管炎區別。除有毛細支氣管炎的臨床表現外,病情嚴重,全身中毒症狀較重,呼吸困難明顯,肺部體徵出現較早。X線檢查:多數有小點片狀陰影,約1/3病兒有不同程度的肺氣腫。血常規: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偏低。治療:注意隔離,努力防止繼發細菌或其他病毒感染。
  • 王辰牽頭 我國率先啟動抗呼吸道合胞病毒臨床研究
    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隨著冬季寒冷氣候的到來,感冒的病人開始逐漸增多,去年流感疫情的影響,讓很多老百姓對「感冒」的了解和重視逐漸加強,但需要向大家明確的是,「感冒」並不都是「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也是主要元兇之一。
  • 中國率先啟動抗呼吸道合胞病毒臨床研究
    大部分成人感染這種病毒後,臨床症狀跟一般的流感導致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差不多,會出現流鼻涕咳嗽等。王辰院士發言在11月21日舉行的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新藥AK0529中國II期臨床試驗項目啟動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呼吸疾病臨床研究中心主任、中日友好醫院呼吸中心主任王辰教授作為本項目的全國牽頭人表示,這是一項中國乃至全球第一個在自然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成人患者中觀察療效的臨床研究,有望填補國內外呼吸道病毒治療領域的空白
  • 臨床基因檢驗診斷報告模式專家共識
    [1,2,3,4,5,6,7,8],臨床基因檢驗診斷報告對機體易感性評估、疾病診斷、預後、治療監測、遺傳諮詢、健康管理以及家庭生育計劃制定等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因此,臨床基因檢驗診斷報告應該明確、簡潔、準確可靠,並具有充分的解釋、可信性和權威性。中國醫師協會檢驗醫師分會分子診斷專家委員會組織相關專家對臨床基因檢驗診斷報告模式進行了研討並達成以下共識。一、基本要素1.題目與格式:臨床基因檢驗診斷報告應具有醒目的題目,明確標示出檢驗的靶標。
  • 臨床檢驗醫師必看的相關英文雜誌
    該雜誌為月刊,主要刊登檢驗醫學領域最激動人心的成果,包括:實驗室指標的評價(主要是心血管,內分泌領域大樣本的,前瞻性的研究),新的檢測方法評價,臨床病例學習(都有頂級專家點評),專家評論等。2.Clinical Chemistr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
  • 美國首例新冠病毒病例的臨床報告:前9日極難與其他傳染病區分
    截至2020年1月30日,至少21個國家已報告了9976例確診病例,其中包括美國在2020年1月20日報告的第一例2019-nCoV感染確診病例。目前正在全球範圍內展開調查,以便更好地了解其傳播動力學和臨床疾病譜。本報告描述了美國第一例2019-nCoV感染的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徵。
  • 行標解讀: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標本的採集和轉運
    講者丨王輝(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檢驗科)整理丨劉安雲(皖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來源丨2019年全國感控與耐藥感染大會轉載丨SIFIC感染官微微生物檢驗結果是臨床醫師在診療感染過程中所需要的重要信息,病原學診斷是臨床診治感染性疾病的一項常規手段,只有了解病原學和藥敏結果,才能做到選擇正確的抗菌藥物,規範、合理用藥,同時減少細菌耐藥產生
  • 《柳葉刀》:武漢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的臨床特徵
    本文編譯自專題第一篇研究 《中國武漢市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的臨床特徵》,報告了本次新型流感病毒疫情的流行病學、臨床特徵、實驗室檢查數據和最終的臨床結局。基本情況近期在中國武漢市發生的群聚性肺炎病例是由一種新型的β屬冠狀病毒即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引起的。所有疑似2019-nCoV的患者均被送往武漢市的指定醫院。截至2020年1月2日,武漢市共有41例入院患者經實驗室確診感染了2019-nCoV。
  • 空軍總醫院特色科室-臨床檢驗中心
    空軍總醫院臨床檢驗中心負責全院病人的檢驗工作,由血、尿、便的常規檢驗、生物化學、免疫學、細胞學和分子生物學檢驗等實驗室組成
  • 全科室的臨床路徑+臨床指南+精選課件
    6)2011ESCAP歐洲抽動穢語綜合症和其他障礙臨床指南(第二部分:藥物治療)7)2011年美國阿爾茨海默病最新診斷標準簡介8)AD所致痴呆診斷標準(1)9)2018+AAP指南:基層醫療中)2002+ASGE消化道異物處理指南13)AD所致痴呆診斷標準14)AD相關輕度認知障礙診斷標準15)精神藥品臨床應用指導原則16)妊娠高血壓疾病血壓管理中國專家共識
  • 2019年武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的臨床特徵
    在本項研究中,來自武漢金銀潭醫院、中日友好醫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等地的研究人員分析了2019年12月16日至2020年1月2日期間在武漢市入院的首批41例確診感染2019-nCoV的病例,對患者的流行病學特徵、臨床表現、實驗室檢驗和影像學結果,以及治療和臨床結果進行了研究報告。
  • 呼吸道五項及臨床意義
    呼吸道病毒是指一大類能侵犯呼吸道引起呼吸道局部病變或僅以呼吸道為侵入門戶,主要引起呼吸道外組織器官病變的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又稱融合病毒,是一種RNA病毒,屬副黏病毒科肺炎屬。 RSV是嬰幼兒呼吸道感染,尤其是毛細支氣管炎的主要病原體。
  • 新冠病毒快檢技術還能更快嗎?
    公司擁有國際一流的研發、生產和管理運營團隊;已完成從生物原材料、醫學實驗室產品到專業化服務的全產業鏈發展布局;具備研發製造體外診斷設備、試劑、校準品和質控品的系統化專業能力;產品涵蓋生化、免疫、快速檢測、血液、分子診斷、病理等技術平臺,並通過產品整合,滿足醫學實驗室90%以上需求。
  • 宏基因組測序技術在病原微生物檢測中的臨床應用與存在的問題及面臨挑戰
    2000年,宏基因組學的應用開始從環境拓展到臨床,臨床宏基因組學(Clinical metagenomics,CMg)以獲取臨床相關的微生物信息為目的,對臨床標本中所有的核酸序列進行測序分析[2],其常用技術為mNGS。mNGS屬於二代測序技術,無需培養、無偏好性檢測病原,獲取病原體的物種分類、血清型、耐藥及毒力等一系列生物信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