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網評論員 王容
12月10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針對杜絕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的問題,基礎教育司副司長俞偉躍表示,對於違反有關規定,特別是布置懲罰性作業、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等明令禁止的行為,發現一起,嚴處一起。
在深化基礎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學校在作業方式上進行探索創新,但有些作業布置卻「變質」了,作業難度過大或者需要家長全程參與,導致家長被作業「綁架」。有家長反映,孩子的老師只負責講課和布置作業,輔導和批改作業的任務全落在了家長頭上。在江西一所學校的三年級家長群中,還曾有老師點名批評幾位沒給孩子批改作業的家長。忙碌了一天,本想好好休息,卻被孩子的老師布置了額外任務,讓不少家長感受到生活的崩潰瞬間。還有打著拓展思維旗號的某些創新作業,比如「數一億粒米」,更是讓家長頭疼。
家長肩負家庭教育的責任,但是老師不能把本屬分內的工作職責轉移給家長。有些家長認為自己可以監督孩子完成作業,但老師的分內事不該成為家長的負擔,這不僅會挫傷家長教育的積極性,也不利於老師了解學生的真實水平。對學生來說,作業能檢驗課堂知識掌握的程度,而學習能力的發展則要靠獨立思考,也就是說,獨立完成作業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家長與學校之間本應形成教育合力,但配合老師批改作業卻讓家長成了學校的「臨時工」。當家長群逐漸變成老師布置任務以及家長誇張讚美的渠道,雙方交流的不對等也讓矛盾日益激化、責任逐漸混淆,背離了育人初衷。
家校職責應該理清邊界,各歸其位,建立良性的「家校關係」。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都有彼此不能取代的部分,各自有不同的職責範圍,學校提供規範科學的教育體系,傳授知識並解疑答惑,而家庭教育作為重要的補充,有助於培育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生活習慣。老師不應將教育教學任務轉移給家長,而家庭教育應更多側重於孩子的性格培養和習慣養成。理清家校各自的教育責任,是構建良性家校合作的前提。在合作交流中,老師與家長應有明確的邊界意識,相互尊重不越界,給予彼此獨立自主的空間,共同為孩子創造良好的成長教育環境。
當然,如何尋找到合理的家校職責邊界,或許永遠都沒有標準答案。即使是在一個家庭內部,對此可能也有不同看法。合理的家庭作業,是促進親子關係的有效途徑。很多時候父母覺得是自己在付出,但其實有時候孩子也在幫助父母成長,只是可能被家長忽略了。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關鍵階段,都離不開父母付出的心血。要想尋找合理的家校職責邊界,可能首先需要廢除家長的「分數崇拜」。其次,把「必須完成」的作業調整為「選擇完成」,讓孩子根據不同的興趣挑選,禁止出現懲罰性作業、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的現象,讓家長避免被家庭作業「綁架」。
相關報導:
作業到底誰改?教育部表態了!
到底是誰的本職工作!家長不改作業還要寫情況說明?
教育部:對於要求家長批改作業等行為,發現一起嚴處一起
往期內容:
深網觀察 第297期|購物熱背後的冷思考
深網觀察 第296期|別把關注點放錯了位置
深網觀察 第295期|精準防控,慎終如始,做好冬季抗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