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網絡拍賣玉雕大師作品不靠譜
楊曦作品 《禪思》 (新疆和田玉羊脂白玉籽料)
網絡上標註為「樊軍民工作室 和田玉山料羊脂玉掛件」的作品,被鑑定為假。
假的收藏證書
楊曦作品 《功名富貴》 (新疆和田羊脂白玉籽料掛件)
和田玉強勢進駐網上拍賣會 但本報記者調查發現——
文/ 記者 金葉
近日,有不少讀者向「博雅·典藏周」爆料:玉石拍賣目前正在網絡世界中如火如荼,其中不乏國大師的「精品力作」。令人特別心動的是,「市場指導價」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的「大師之作」,在網絡拍賣平臺上可以從幾千、幾百甚至低至1元起拍。網絡平臺真的是和田玉「撿漏」的寶地嗎?又該如何審視其中的風險?本報記者為此展開調查。
拍假: 「大師授權」或有名無實
某大型網站目前在搞的拍賣會,對進駐的和田玉拍賣商家有幾條硬性規定:除了要求營業執照註冊資金1000萬元以上外,還要求商品當中應包含至少5位國家級工美大師授權的作品。
正因如此,國大師的「精品力作」在網絡拍賣會上並不罕見。而令玉友們格外欣喜的是,此番國大師不僅在虛擬交易平臺上「集體亮相」,價位更是表現得十分親民。比如樊軍民,他是近幾年新疆地區頗有影響力的年輕一輩國大師,在拍賣會上共有5件作品,除一件「精品和田玉羊脂白玉籽料 紫氣東來」因為起拍價高達29萬元「曲高和寡」遭遇流拍之外,另外4件拍品都成功交易,而且價格十分「划算」——一件重11.4克、白度一級的「和田玉山料羊脂玉掛件 仿古龍」,「市場指導價」8萬元,在網絡上從1元起拍,經過31次競價之後,最終以7000元成交。
如此低廉的價格,對於眾多玉友而言,自然是難擋的誘惑。但記者聯繫到樊軍民,將這幾件拍品發給他鑑定,他的回覆卻是:這幾件作品並不是他做的,和他的工作室也沒有任何關係。而且,上拍機構提供的樊軍民本人的鑑定證書也是假的。
假借國大師名頭進行網上拍賣的玉雕作品並非樊軍民這一個孤例。蘇幫玉雕國大師楊曦的作品,在拍賣會上銷售的數量有36件之多。記者從中隨機找到3件發給楊曦本人進行鑑定,楊曦表示其中兩件為真,而一件重28.223克「新疆和田青白籽玉玉牌 觀音」則「不對」: 「還沒有我們工作室做得好,玉身上居然有『南石』的印,冒充我本人的作品。」而這件作品最後的成交價是14500元。
楊曦告訴記者,前段時間確實曾經有商家找上門來,希望可以得到授權在網上搞拍賣。「但我沒有答應,因為覺得風險太大。現在網上賣的我的作品,有真品——可能是他們之前從我這裡買走的,也肯定有假貨。所以我不可能輕易授權,因為像這種摻著(假的)賣的情況,我根本控制不了。」
假拍:商家自抬價格「零難度」
即便玉友好運買到了大師的真品,也未必就是在網絡拍賣中「撿到漏」,倒很有可能被人「設局」做了「水魚」。
記者採訪到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國大師,他坦言曾經授權了「四五家」網店進行作品的拍賣。記者隨機找到幾件發給他鑑定,被確認的確是他本人的作品。但這幾件作品在網上的成交價卻令他本人都禁不住大生疑竇——
該位國大師在網上已經成交的拍品多達80件,最便宜的一件成交價1萬元,最高一件成交價高達410萬元,是一件45g重的「細糯籽料掛件」。另一件重61g的「新疆和田玉紅皮白玉籽料掛件」成交價為90萬元,而店家標明的該籽料掛件的「市場指導價」是260萬元,似乎在暗示如此令人咋舌的成交價其實仍屬「撿漏」範圍。
「我覺得這個價錢,有點兒胡說八道了……店家在炒作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也許人家也是好意,想幫我造造勢?但這其實是在毀我啊。」得知自己的作品在網上拍出這樣的價格,該位國大師不僅不欣喜,反而有些憂心忡忡。
北京某拍賣公司的運營總監巴振宇先生在瀏覽了一些作品的競拍記錄和結果之後也表示,整個拍賣過程有明顯漏洞。對於商家而言,自抬價格「零難度」,只要多註冊幾個ID就可實現。網絡拍賣的低門檻、低佣金、低投入為「假拍」大開方便之門。
根據網上拍賣會的競拍流程,競拍者需要在競拍前提交100元至500元不等的「保證金」。如果競拍者的出價排在第一位,並且沒有其他用戶繼續出價,則競拍者將獲得該拍品。如若在72小時內未完成支付,系統會自動關閉交易,競拍保證金將賠付給賣家。但是,對於商家採用「馬甲」來「自拍」的風險,網絡拍賣會卻沒有明確的應對措施,因為所有的競拍者都是匿名的。但有眼尖的網友發現,同樣一件玉雕作品,明明在半個月前已經「成交」,半個月後竟然又再度「上拍」,而且「成交」的價格變得更高了。
巴振宇告訴記者,每一件玉雕作品因為玉料、工藝及題材的不同,其價格都不相同,且沒有統一的價值評判標準。所以在不看實物的網絡銷售平臺上,過十萬的真實成交拍品不會多。而低檔次的玉雕,在網上雖然經常是無底價起拍,但在信息缺乏的時候,競買人的出價又往往會高於其實際市場價格。「我大概看了幾件網上拍賣會顯示成交的作品,如果它們出現在我們的實體拍場上,價格其實會比網絡拍賣低不少。而網絡商家所標示的『市場指導價』其實遠遠高於拍品的實際市場價值,有高抬價格引誘網友競拍之嫌」。
「誤判」風險大 退貨有難度
精品玉雕不適合網絡拍賣
和田玉收藏行家吳先生在網上拍賣平臺上看中了某位國大師一塊號稱用新疆籽料做成的掛件「相親相愛」,從網店提供的照片來看,這塊重達23.27克的籽料又白又潤,品相上乘,吳先生一度認為是新疆和田籽料無疑,對於它在網絡上的最終成交價——68000元,吳先生驚嘆簡直是「大漏」。
但繼續研究這個掛件的信息,吳先生卻生發出了疑問:該商家提供了一張新疆巖礦寶玉石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出具的《寶玉石鑑定證書》照片。這張證書中所附的該掛件照片,其品相大打折扣,只能勉強達到青白玉的等級。吳先生告訴記者,和田玉照片很容易調白,導致照片和實物之間的差距可能很大,從而造成的損失,對消費者來說幾乎是無法彌補的。而僅照片而言,就算是專業人士,也很難判斷究竟是青海料、俄料還是新疆料。「沒有看到實物,即使看過再清晰的照片,也得打個問號。所以,我是不敢在網絡上買玉的。」
這種忐忑,不僅買家有,玉雕大師也同樣有。楊曦就告訴記者,儘管網絡會讓自己的作品「走得更遠」,但他從未想過授權網絡進行銷售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他認為玉料材質、白度、結構、綹裂情況以及各個角度的工藝細節,照片不可能拍攝到位,非親眼所見實物無法真切領會。「特別是像我現在致力於做的精品玉雕,真正的好玉,真正的精工,價格要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的玉雕,在看不到實物的情況下,買家不敢買,我也不敢賣」。
本來,新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於「網絡購物可以有7天的無條件退貨期」的規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和田玉網絡拍賣中「所見非所得」的風險,但網絡銷售的「孤品類」商品恰恰不在該條款強制執行範圍內,而網絡拍賣會中的和田玉又大多為孤品。事實上,「7天無理由退貨」是賣家可選的服務保障,完全不執行也沒有任何問題。參與網絡拍賣會的眾商家,有的支持「7天的鑑賞期」,收貨之後在7天內可以無條件退貨;但更多商家不支持無理由退貨,並且有言在先:因顯示器原因造成的色差賣家並不負責,而所有拍品一旦拍售成功,因個人喜好為原因一律不退換貨。雖然有商家對記者表示,「如果有權威鑑定意見,或者商品確有明顯瑕疵,可以退貨」,但眾所周知,在關於和田玉的產地、成色等諸多問題目前尚無明確標準的前提下,買家即便收到貨之後不滿意,也很難提交一份權威的鑑定報告來證明「貨不對版」,退貨難度之大可以想見。
網絡平臺前景可期
如何降低網購風險
是最大問題
儘管網絡拍賣風險極大,但人們也不得不承認,這的確是一片值得開墾的、蘊藏很大機會的「處女地」。問題只是:有什麼更合理的方式來利用這個銷售渠道。
巴振宇表示,儘管網絡拍賣目前存在眾多問題,但他們仍有計劃在未來利用網絡這個平臺進行展示和拍賣。因為和傳統拍賣相比,網絡拍賣的優勢顯而易見:對於競買人來說,省卻了許多差旅奔波;對於拍賣人來說,不僅降低了運營成本,省卻了圖錄印刷、展覽場地等費用,還可以使更多的競買人參與到競買活動之中,擴大競買人的範圍。
「但是,如何使玉友克服在網絡平臺上購買玉雕作品的顧慮,降低網絡拍賣的種種風險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我認為首先要對玉雕作品的玉料、工藝、瑕疵的描述性語言進行規範化,建立一套科學又通俗的標準。對玉雕作品照片不能進行優化調色,並從多角度呈現玉雕作品的細節,力求最真實地反映玉雕作品的現狀,使玉友能夠通過這些信息對其價格做出準確判斷。同時,還要提高商家進駐的門檻,嚴格審核,將品質低的商家排除在網絡銷售平臺之外,並且加大對『知假售假』的打擊力度。要規範以『大師作品』為網絡拍賣專場的活動,明確哪些人可以稱得上『大師名家』,以免商家以『大師』之名,混淆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