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充分發揮農業教育優勢,大力開展農業人才培訓,主動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服務。今年學校共舉辦農業人才培訓班27期,其中包括全國縣級農業領導幹部專題研究班和重慶市農業農村工作領導幹部培訓班,培訓各級各類農業幹部、專業技術人才和創業農民1992人,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智力輸出、技術支持和人才保障。
――堅持全程調研,選準培訓項目。一是全程調研,即:開班前調研農業部門;計劃制定前調研專家學者;培訓中調研學員;培訓後跟蹤調研送培區縣。二是堅持「四有原則」確定培訓項目,即:堅持有利於學員創業,有產業發展前景,有帶動效益,有扶貧開發價值。如連續舉辦的土雞養殖技術、蔬菜生產技術、名特中藥材生產技術、草食動物養殖技術等農業產業化系列培訓班深受學員歡迎,在同一班中出現了多對夫妻學員、姊妹學員、父子學員和母女學員。三是精選培訓主題,教學內容中既有統籌城鄉和新農村建設的理論研究,又有農村經濟產業實用技術介紹;既有新農村建設進程中土地制度改革、農村財政金融改革、扶貧開發等核心問題的研究,又有引導農民創業的具體做法介紹。
――創新培訓方式,確保培訓質量。一是精選培訓師資,學校面向校內外聘請了一支教學效果好、社會聲譽高、以專家教授和地方黨政領導幹部為主體的師資隊伍。二是創建品牌欄目,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學校創建了「大家談」、「產業諮詢」、「創業獻策」、「我的創業」學員論壇等品牌欄目,通過分班交流、小組交流、同區縣交流、跨區縣交流、同產業群交流、分產業群交流、跨大班交流,真正實現學員之間、學員與專家之間的資源、信息共享。三是創新培訓方法,強調學員參與。培訓班採取專題講授、教學研討、教學考察等現代培訓方式和啟發式、參與式、體驗式、拓展訓練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訓方法,邀請成功學員演講,讓學員撰寫創業項目書,規劃創業人生,編印內部刊物《培訓之窗》,鼓勵學員當「文人」。四是重點抓好教學考察和教學研討兩個環節,學校組織學員們深入到成渝兩地統籌城鄉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示範點考察,觀摩學習各種典型模式、鮮活案例和成功經驗。學員們圍繞著新農村建設的重難點問題,通過自主研修、小組研討、大班交流、集體研究、專家對話、學員論壇、聲像教學等方式展開研討,達到相互學習、相互借鑑、相互合作的目的。
――發揮自身優勢,扶持農民自主創業。一是協助重慶市扶貧辦制定創業農民小額貸款發放方案。在學校專家的建議下,今年重慶市扶貧辦為農民創業開通了扶貧資金直通車,每年撥出500萬專款,幫助農民獲得創業貸款。二是幫助農民建立創業園區,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在學校專家指導下,培訓班學員建立了重慶市首家農民自主管理、自主創業的「涪陵區龍潭鎮農民創業園區」,目前已引入返鄉創業農民21戶,吸引農民工就業500人,規模流轉土地1510畝,吸引各類投資約500萬元。三是提供技術支持,搭建農業產業諮詢平臺。學校積極發揮學科人才優勢,與重慶市扶貧辦開展合作,建立「專家檔案」和網上服務平臺,為專家與學員搭建交流平臺、技術平臺及科技成果應用的平臺,為農民創業提供堅強的技術保障。
――加強交流合作,開拓培訓市場。學校將農業人才培訓作為校地合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加強與各級地方政府和農業主管部門的聯繫,積極拓展培訓市場。學校已經與青海省西寧、海西,貴州省貴陽、遵義,雲南省昭通、永德,四川省萬源、三臺、涼山、阿壩、廣安,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宜州,重慶市多個區、市、縣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舉辦了多期農業幹部教育和農業技術人員培訓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責任編輯 馮薇(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