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建設數字中國、發展數字經濟作為一項重要國家戰略,被寫入「十四五」規劃,「金融科技」在近期陸續出臺的地方版十四五規劃中,成為高頻詞。政策以外,央行年內連續成立兩家金融科技子公司,從行動上落實對金融科技之重視。監管還多次在公開場合喊話點讚金融科技。
細讀監管層的這些舉動,金融科技不僅被視為金融行業的「看家寶」,更被視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潤滑劑」。發展路徑正不斷明晰,金融科技行業前景可期。
監管暖風頻吹
時值2020年臘月寒冬,金融科技行業卻迎來了陣陣暖風。12月,央行投資的中匯金融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在深圳成立,旨在打造銀行間市場交易社群的網際網路流量入口和開放平臺。這是央行今年繼7月成立成方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後,投資的第二家金融科技公司。
不僅央行持續透露出利好訊號,各地的十四五規劃中,金融科技更是頻頻露臉,成為熱門詞彙。如北京的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加快金融科技與專業服務創新示範區建設;上海則提出,加快推進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設,構建聯通全球的數位化金融基礎設施,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明確表示,金融科技是未來金融發展的關鍵變量,要努力在金融科技中心建設上實現領跑。
金融科技的積極意義已逐步成為業界共識,近期人民銀行黨委書記、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就細數了金融科技的四大貢獻,包括「數字信貸從根本上改善了對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農戶的貸款服務」,「數字保險顯著拓寬了保險覆蓋範圍」,「金融數位化為脫貧攻堅作出了巨大貢獻」,「金融科技有力地支持了中國的防疫抗疫。」
而後疫情時代,經濟恢復和社會治理仍面臨巨大挑戰,金融科技用武之地尚多, 這也是近期監管頻吹暖風的重要原因。
金融科技未來何去何從?
即使有好風借力,奔上青雲仍需自身努力。
首先,遵從監管是金融科技穩步發展的保障。金融歸金融、科技歸科技,這是監管三令五申劃的重點,也是金融科技發展的重要邊界。在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明確指出,「金融創新必須在審慎監管的前提下進行。」監管也給金融科技的發展指出了正路,就是服務好金融業、支持國計民生大局。
從應用層面看,作為經濟發展的活水源頭,金融業的數位化轉型勢在必行,金融科技是關鍵。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副局長李妍直接指出,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旨在運用現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創新金融產品,在金融模式、業務流程等方面推動金融發展提質增效。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進一步強調,促進金融科技應用從營銷獲客向風險管理、流程管理、生態運營等核心環節滲透,實現普惠金融服務在直達性、適當性和匹配性上的邊際改善。
可以看出,未來金融業的金融科技主要發力方向已不會單純停留在導流,更側重於提升風控、運營等核心環節的能力和效率。這意味著,金融機構在尋找合作機構時,也會綜合考量其技術實力和實戰經驗;金融科技公司得以更合規的形式參與金融活動,金融科技To B服務的發展空間被進一步打開。
中騰信作為金融科技企業的代表之一,憑藉過硬的技術實力和對行業的深刻理解,在B端業務中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通過人工智慧及大數據等前沿科技技術的應用,中騰信實現了消費信貸業務全周期的數位化,包括利用知識圖譜、人臉識別、聲紋識別等技術進行反欺詐場景應用,利用大數據及機器學習進行風控自動化建模,藉助人工智慧提升貸後管理效率、降低合規風險等,可幫助合作機構快速提升服務能力。
隨著監管進一步釋放金融科技的利好訊號,金融業數位化轉型升級的勢頭將更強勁,金融科技在此過程中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中騰信將充分發揮技術研發的優勢,賦能金融機構,助推行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