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礎的成年人想自學英語最讓人懊惱的地方在於無路可循,你去找一個英語大神請教,相信我,大概率情況下對方並不知道零基礎的成年人該如何自學。
初中三年加高中三年背單詞、學語法鍛鍊出來的基礎,最容易被人忽視的部分,可這筆基礎真的分外珍貴,零基礎自學英語的人第一步就是要補這個基礎。
缺乏這個基礎,就不存在談方法,沒太大意義。自學的門檻就是自知,要自己能檢驗自己的學習效果,因為自學就是只能自己檢驗自己的學習,類似知乎這種平臺上的內容都只能算「信息」,而不能作為「知識」。很多人沒做好思想準備,一味的想找一個一勞永逸的學習方法跟計劃,大都自欺欺人,經常有人發私信給我——「看,這個人英語很厲害,他說可以不背單詞、不學語法」,我的老哥,人家學生階段背過單詞學過語法所以後來有「不背單詞不學語法的資格」,直接跨過人背單詞的部分直接學人其不背單詞的部分,豈不是要自討苦吃。
我從觀念上幫大家梳理下,觀念理清楚了其實答案也就有了,自學英語缺的不是方法跟計劃,缺的是執行,觀念決定執行力。
1、適合大部分人的英文學習順序:讀—>聽 —>寫—> 說。
外語這個技能有個特點,不用則退,要靠頻繁的使用才能保持並精進其能力。我們大部分人在國內都沒有語言環境,相對來說「閱讀」是最適合我們優先培養也最有用途的技能。比起聽力、口語、寫作,閱讀能力能支持我們看新聞、讀小說,它是最容易滿足「頻繁使用」的要求。
所以學英語的第一個目標,是培養自己能閱讀英文。
2、要想閱讀英文,就離不開詞彙跟語法。
也就是「背單詞」+「學語法」,語法是對語言規律的總結,不是死板的規則,但它是抽象的,理解語法大都是基於「例句」,對beginner來說,例句好的語法學習素材就是最好的。例句都是由單詞構成,所以學語法之前必須要有最基本的詞彙量,例句都是生詞,就更別提理解語法的邏輯了,不能順暢的理解語法邏輯就只能當規則看囉,可就完蛋了。
關於背單詞有個定理:不能正確張嘴讀對的單詞,一定最容易忘記。
因此背單詞的第一步是讀對發音,而習慣說中文的人往往並不習慣直接讀英語,就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學習音標培養自己慢慢能讀中文裡沒有的英語發音(比如so-cial)。學習音標不是為了查詞典能通過音標讀對發音,學習音標是為了鍛鍊自己去適應我們從來沒接觸過的英語發音,中文都是單音節的漢字,組詞才有多音節;英語裡有很多多音節單詞,不專門學習一下,相當不適應,中文字詞分離,英語只有詞。
3、學英語的第一步:通過學習音標試著感受英語發音,不要求掌握,因為掌握不了,真正要習慣發音得靠聽力。
花1-2個月時間學習一下音標,我最推薦的是《賴世雄美語音標》,光碟提供mp3音頻講解,學完它最起碼能讀special這樣的單詞,缺了這步直接的人想直接讀對special得靠專門的人指導N次才行,因為中文裡沒有/ʃ/這個音,從無到有是最難的。我前面講過,自學最重要的是自知,除了清楚知道自己水平外還要會自我檢查。如果學《賴世雄音標》覺得效果不好,不喜歡,可以換各種網校賣的音標網課,價格範圍都在8-15元之間,是的,音標課程就是這樣便宜,半杯咖啡的錢。
4、積累詞彙量,關於「背單詞」的討論有太多了,有人一天能背300,有人一天只能背10個,有人一天背300第二天只忘記30個,可有人一天背10個第二天忘記9個。區別在於基礎,背單詞的方法有很多,最平常的自然是用各種單詞App或者單詞書背單詞,假設一天50個生詞的任務量,基礎不同的人感受是不一樣的。
每天的50個單詞任務量全部是生詞,半個月人就痛苦死了,想放棄;每天的50個任務量,只有10個是生詞,30個是眼熟但沒掌握的單詞,剩餘10個是早就掌握的單詞,那麼越背越爽,因為慢慢生詞越來越少,大都是眼熟只是沒掌握而已,完成50個的量太輕鬆了。因此,不是誰都能直接靠單詞App或者單詞書背單詞的,要有基礎(有基本的詞彙量,能不要一眼望去全是第一次見面的生詞)。
5、因為4,在學完音標後,不要急於撲進「通過背單詞去提升詞彙量」的策略裡。先選擇一點兒輕鬆,目標沒那麼明確的教材,比如《賴世雄美語從頭學》、《新概念1-2》、《美國語文1-2》,要有mp3或者視頻播講的內容。篇幅短小的課文,由老師先領讀,再講解課文,自己慢慢熟悉學習過的課文裡的單詞。這種學習節奏要比直接背單詞學語法要輕鬆的多,但它也就是背單詞、學語法的過程。
學英語呢,難不在效率,而在堅持。它不能靠毅力撐的,英語零基礎的人大都是輸給毅力跟拖延的人,stop procrastinating講起來多簡單,行動起來太難。
所以安排學習計劃的核心是輕鬆愉快能持續,而不是一味的看學習效率。
6、花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把「5」學完,有了基本的詞彙量,就能開始背單詞了,碎片時間用單詞App背一背單詞,不累卻十分有效果。當一個list裡生詞佔比沒那麼高的時候,背單詞的過程就是輕鬆的,循環重複的過程中會很享受背單詞帶來的成就感。要提醒自己,不能沉迷於此,稍微思考下就能清醒的認識到,自己明明掌握了很多單詞,但為什麼自己不能寫英語句子裡,能看懂英語文章,卻寫不出來。bingo!好好梳理下語法脈絡的時刻到了。
7、成年人學英語的優勢除了相對自律外就是有充足的財力擔負自己的學習花費,一本Transformational Grammar在亞馬遜賣800元人民幣,可800元在國內買教材,幾乎是暴發戶式的消費都富裕。在知乎上有很多爭論,關於「那本語法書更好」。
我的個人經驗是:口碑好的語法書都買回來(因為便宜),自己翻翻看。語法書跟其它書不一樣,它並不需要我們從頭到尾的讀完,某個點不清楚,就只看某個點,幾本語法書一比較,不是誰好誰壞的問題,而是誰更容易理解罷了。初看時,因為描述的角度或者定義不一樣,有衝突感,但稍微仔細研究下,就能平復並且能理解其背後的邏輯,不是誰對誰錯,而是大家都對,能看見更寬的角度。所以給自己留一筆學習基金,在國內學英語實在是成本太低了,朋友一條煙我能在書城當土豪。認真梳理語法的時候,先就著口碑好的語法書翻一翻,再按最喜歡的精讀一下。
8、詞彙量跟語法解決了,也不是掌握,只能學習了。掌握靠的不斷的閱讀,因此後面必然是要廣讀,推薦《書蟲1-6》,兩百多萬字的基礎英語閱讀材料,讀完語法一定通透許多。再繼續提高詞彙量,超個人喜歡的方式培養,真正把英語用起來。
像我很喜歡美劇This is Us,Milo Ventimiglia是我的新老公,上禮拜BuzzFeed的thirsty thursday就是推送的他讀tweets,大數據會不斷的給我推送跟他相關的新聞,關於他的採訪呀、脫口秀、This is Us的影評,自然而然的閱讀,有閱讀能力後並不是設立每天讀一篇新聞或者看一期《經濟學人》,有各種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可以閱讀。
郵件訂閱下Medium(美國版簡書)Daily Digest,還需要付費(Medium的App閱讀要付費,郵件訂閱的highlights是經過篩選的卻是免費,文筆好,最適合學英語的人閱讀)。
把學英語看成100步,需要人教的大概有10步,止於培養自己「能閱讀英文」。當自己能閱讀英文了,就是要自己探索總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了。Hulu、HBO now、Netflix都有英語字幕,先就著英語字幕看美劇,習慣慢慢把字幕關掉,從Friends到Family Guy,進度的不僅是英語,還有個人看問題的視角。
一個英語零基礎的人,培養自己學好英語,幾乎是能讓自己重新做人的訓練(dramatic but true)。
經歷過,就能懂什麼樣的狀態是零基礎,什麼樣的選擇造就了自己的零基礎困頓,當付出汗水殺出來,絕對不只是讓自己多一門技能,它讓人更踏實、更自信、更尊重學習,收穫的學習能力用在工作上,比各種職業提升的付費課要好一百倍。別試圖想短期內提高英語,一定是一個長期的計劃,前段時間ins一張老照片被人點讚重新看見了,是2014年4月,當時我知道最少也要四年才能學好英語,並不是我比大家蠢,我只是自知,我明白它不是一個能輕易掌握的技能,4年過後看,不能再正確了。
學習計劃安排可以參考:姜小白的英語學習計劃 ,我可以保證這是最適合零基礎的人參考的選擇。
祝大家學習愉快,不拋棄不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