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全國「攜號轉網」正式提供服務啟動會議在北京召開。
國資委,工信部辦公廳、信息通信發展司、信息通信管理局、網絡安全管理局,部分省(市)通信管理局,四家基礎電信企業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相關負責人參加會議。
會議正式宣布,在全行業的通力協作下,我們國家比原定目標提前一個月完成了「攜號轉網」的服務提供。
這也標誌著通信行業向更高質量、更優服務邁出了堅實一步。
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國內「攜號轉網」業務的推進歷程:
2006年10月,當時的信息產業部(也就是現在工信部的前身)就發布了630號文件——《信息產業部關於保障行動電話用戶資費方案選擇權的通知》,首次提到「攜號轉套餐」或「攜號轉品牌」政策。
2010年11月22日,第一批攜號轉網試點才在天津、海南啟動。
2014年9月20日,第二批攜號轉網試點在江西、湖北、雲南落地。
2018年12月1日起,我國啟動簡訊查詢和申請的「攜號轉網」業務辦理方式,在天津、海南、江西、湖北和雲南五個省市進行試點。
2019年3月22日,工信部印發通知,明確了攜號轉網全國推廣工作的時間安排。
2019年11月11日,工信部發布《攜號轉網服務管理規定》,標誌著國內三大運營商的「攜號轉網」業務正式進入試運行階段。
2019年11月27日,全國「攜號轉網」業務正式提供服務。
毫無疑問,「攜號轉網」是一項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力和重大社會效益的惠民工程,是推動信息通信行業公平競爭的重要舉措。
「攜號轉網」業務落地之後,我們不禁會想——
下一個可以給用戶帶來便利的業務是什麼?用戶在日常的通信服務使用過程中,還有哪些「痛點」?
根據不少用戶的反饋,「攜號轉移歸屬地」,是一個比較迫切的需求。
眾所周知,我們現在的手機號碼是無法修改號碼歸屬地的。如果你是北京的號碼,移居上海之後,號碼的歸屬地仍然是北京。
其實,我們國家在2017年10月1日起全面取消了手機國內長途費和漫遊費,在2018年7月1日起全面取消了流量漫遊費。
這就意味著,國內的手機用戶,在國內任何地方撥打境內號碼,或者手機上網,資費標準都是一樣的。並不會像以前那樣,產生昂貴的漫遊費。
國內進行充值繳費、業務查詢,也是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的。
那麼,為什麼「攜號轉移歸屬地」業務,還會有這麼多的需求呢?
原因在於幾個方面:
一、來電號碼的歸屬地顯示,影響業主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因為目前普遍泛濫的騷擾電話,每個手機用戶都會對陌生的外地號碼產生本能排斥,懷疑可能是詐騙或騷擾電話。很多用戶看到異地陌生號碼,直接拒接。
這樣的話,會給正常的主叫用戶帶來比較大的困擾,對主叫被叫的正常事務造成影響。
二、異地號碼辦理電信業務存在障礙。
異地號碼在本地辦理電信業務,是很麻煩的。例如,號碼遺失補卡,異地是不支持補卡的,需要機主本人回到原歸屬地補卡。現在運營商對機主審核很嚴,都不能代辦,這個就給機主帶來很多麻煩。
異地號碼,直接撥打例如10086這樣的客服,會接入本地客服中心。本地客服中心一般都無法解決問題,需要加區號,例如撥打010-10086,回到歸屬地的客服中心。這種撥打方式,是要收費的。
此外,現在很多寬帶套餐都和號碼綁定。如果號碼歸屬地無法修改,就沒辦法在本地辦理捆綁贈送的寬帶。這個對用戶來說,也會造成影響。
正是因為諸多不便,導致很多用戶在升學、工作調動等遷居情況下,不得不重新辦理手機號碼。這樣既給用戶帶來了很多不便,也是運營商的損失(往往都是優質用戶)。
如此看來,「攜號轉移歸屬地」確實是一個很有市場的業務,運營商和通信主管部門或許可以加以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