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著名人文地理學家——寧波中學校友張其昀

2021-02-23 浙江省寧波中學




■資料來源:寧波中學校史館羅堯敏

筆者新近在整理學校校史資料的過程中,發現一冊1918(民國七)年由浙江省立第四中學校友會編行的《校友會雜誌》創刊號。它的問世迄今已近百年,可以認作是寧波中學現存最早的反映學校發展史的校刊了。該刊除保存了學校初創時期珍貴的史料外,還在學術研究等欄目內刊出了著名地理學家、歷史學家、教育家張其昀在中學求學時發表的三篇論文。論文融豐富的歷史、地理知識於一體,嫻熟地運用史料鮮明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其中一篇還用英文完成。初顯出中學時代的張其昀出眾的才華和獨樹一幟的「史地兼治、融為貫通」學術風格的雛形。

字曉峰,浙江鄞縣(今鄞州)人。中國現代著名地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傳統文化的捍衛者。1915年以第一名成績考入浙江省立第四中學(今寧波中學),1919年中學畢業以榜首考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今東南大學)。

張其昀一生在地理學、歷史學方面建樹良多,可稱得上是有貢獻的地理學家、史學家。對中西文化的認識、對中國文化的闡揚,雖多偏頗,但作為一種學識,也可供後人參考。從政後的工作也多集中在文化教育方面,他的教育思想和實踐,也值得研究。張的一生,體現了浙東學術重國史、重經世的精神,他是四明的山水和文化傳統哺育出來的又一個政學兩棲人物。

張其昀在學術上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位的。作為地理學家:他在人文地理學方面是一個集大成者,在自然地理學方面是一位宗師;作為歷史學家,他主修《清史》,主持修訂《金史》、《元史》、《宋史》,撰有巨著《中華五千年史》。

作為教育家:主編的高中《本國地理》教本與戴運軌的初中《開明物理學教本》、林語堂的《開明英語讀本》一起被稱為民國時期的三大中學教本名著。擔任浙江大學史地系主任達12年,前後培養出多名學部委員。去臺後主持創建政治大學、臺灣清華大學、臺灣交通大學,奠定了臺灣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又自辦中國文化大學,成為臺灣地區學系最多、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大學之一。


作為學者:首批以浙江大學教授的身份在美國哈佛大學講學二年,堪稱「純粹中國學人出國講學第一人」,受到國際著名學術刊物《自然》評論文章的高度評價。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捍衛者:他首次提出「華學」的理論,可謂是新儒學運動的中樞和領袖人物。其學術思想、治學方法、教育理念至今仍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圖:張其昀先生創辦的位於臺北華岡的中國文化大學校景

《浙江省立第四中學校校友會雜誌 第一期》,由省立四中校友會編輯部編輯、發行。32開,216頁,近10萬字,直排鉛印,寧波江北岸鈞和印刷公司印製,1918(民國七)年8月印行。設有插畫、序言、記述、章程、名錄、學術研究、文藝、報告、後序等諸欄目。由1897年進儲才學堂就讀、後任教本校的洪允祥先生和教員、甬上著名書法家張原煒先生分別作序,校長勵延豫先生作後序。其中載有親歷奉化江畔校舍建造的盛炳緯先生《述中校緣起》和《記中校建築始末》,二文詳述寧中前身儲才學堂、寧波府中學堂、省立四中的由來及校舍建造始末。還刊有時任校友會文藝部主任的洪允祥先生主編的歷任教職員、歷屆畢肄業學生名錄及說明《甲寅同學錄緣起》一文。它為學校留下了珍貴的第一手校史資料。


學術研究欄目分歷史地理、理科、算學、英文四部。三年級生(當時學制實行四年制,不設初高中,科分文實)的張其昀在歷史地理部分中載有《讀史隨筆》一文;在文藝欄目•國文部分載有《趙廣漢論》一文;在英文部分載有《The Early Migration Of The Aryan People》(雅利安人的早期移民)一文。此外四年級生戴運軌(後為著名物理學家和教育家)在理科部分刊有《單一器械之說明》和《物品鍍金前之處理法》兩論文。還附有1916(民國五)年學校全體師生合影、校園圖、講堂(1916年孫中山先生來此演講)等插圖7幅。

校友會由校長勵延豫任首任會長,葉德之、洪樵苓(允祥)、林瑞甫等分任總務部、文藝部、演講部等六部主任。並附有1917(民國六)年會員會費交納名單,上列勵延豫、毛思誠、洪允祥、陳康黼 、張原煒、鬱黼祥、蔡和鏗、楊貽誠、陳訓恩、鄭衍芬、勵乃驥、董聿茂、胡靜園、戴運軌、施求臧、張其昀、張傳疇等360餘校友名單。會長勵延豫先生作後序,列述了洪樵苓、勵延豫、楊藩卿、葉德之等在編撰該雜誌時所作努力。


圖:盛炳緯、陳布雷、葉德之、鄭衍芬、董聿茂、戴運軌

 尋人回味的是,該雜誌以實任該刊主編的洪允祥先生作首序,1902年起執教本校的甬上名儒、曾為沙孟海老師的書法家張原煒先生作次序,置於刊首,而校長兼會長的勵延豫先生作後序,並置末頁。這與我們當今的文序編排慣式迥然不同,也映示了當時文風上的務實精神。

——載《校友會雜誌》第一期110頁—115頁:學術研究•歷史地理欄目這是一篇融史學、地學於一體的散文。全文約2700字,涉及了眾多的歷史事件、人物和地名。它將歷史知識與地理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史實,有例證,有敘述,有評論,堪稱中學時代張其昀的代表作。



例如對歷史上舜的卒葬地「舜卒於鳴條,而葬於蒼梧」的說法,史上學者稱「鳴條在今山西安邑縣,蒼梧在今湖南寧遠縣」。即稱舜卒於山西,葬於湖南。對於這一定論,張其昀提出兩點質疑。一是舜所在時湖南尚是「三苗所居住」,「至秦皇始闢地南方,開鑿五嶺,是則在二千年後矣」;二是當時「竊疑斷無若是遠葬之理」。而張其昀提出:「考河南陳留縣平邱,有鳴條山,江蘇東海縣有蒼梧山。兩地相去不遠,意者鳴條、蒼梧即在此乎!」由此張其昀斷定,舜應該是卒於河南陳留縣,而葬於江蘇東海縣。


對研究中國周后期學術界「北儒南道」的史論,張其昀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觀點。「當是時,孔子之學,遐邇傾慕,即楚昭王亦賞聘之。豈可獨稱為北派?」他又以老子、莊子為例,「老莊亦實非南人也。老子苦縣人,地近淮,而仕於周,是黃河流域之人也。何南派之有?莊子宋之蒙人,宋亦在今河南河洛道,即以蒙屬兗州,而兗州為今山東濟寧道,亦為黃河流域之人,與孔子同,何南派之有?」對學術界既有的「北派以儒家為正宗,南派以道家為正宗」的定論,張其昀認為:「謂中國之學術,只可就其學說區分,若以南北流派、影響之說推之,強謂道學家為南派,儒家為北派,多見其好奇而不當也。」


對「秦始皇盡坑儒生」之說,張其昀也認為「是實不然。」他列舉數例:「始皇三十六年,使博士為《仙真人詩》」;「二世亦召諸生三十餘人,問陳勝叛事」;「叔孫通降漢,從儒生弟子百餘人」。以史實說明「秦時實未盡天下之儒而坑之,其所坑者,大抵方伎之流,與諸生一時議論不合者耳」。


張其昀以史實說話,以文獻論證,論據確鑿,頗具說服力。文中還對明末清初甬籍思想家王陽明表示欽佩之心。說王「以理學名儒,而身列戎行,百戰之敵」,「簿書中人,悉成良將。」「嗚呼,此豈易得哉?」由衷傾抒這位儒將的難能可貴。文章還涉及了「烽熢」的設置、發展及延用;以長安等五大古都立國的國號;秦始皇開闢南粵等諸多史地問題的論述。


張其昀在這近三千字的讀史隨筆中,文涉「陳橋兵變」、「北人南下」等數十宗歷史事件,周幽王、賈誼、蕭道成、宋順帝、趙匡胤、嚴嵩等眾多的中國歷史人物。史料紛紜,信手拈來。可見一個年僅18歲在校中學生的他掌握歷史、地理知識之廣之深,與現今同齡的學生所毋庸比擬的。        

——載《校友會雜誌》第一期189頁—190頁:文藝•國文欄目。這是一篇評論在《漢書》、《資治通鑑》等史書中均有記載的有關趙廣漢的論文。全文不長,約300餘字,文簡意骸,觀點鮮明。展現了一個對歷史知識有著濃厚興趣的中學生張其韻,並不一味迷信於權威的定論及民間的譽毀,人云亦云,而列舉史料、梳理功過,大膽地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


文中對「趙廣漢為京兆尹廉明,威制豪強,小民得職,世以此賢之」的史稱,張其昀覺得不以為然。張其昀認為,趙廣漢的所謂「賢」僅限於一門心思僅依靠刑罰,不崇尚教化,急功近名。況且也有因為疑忌而無辜錯殺榮畜、蘇賢案例,這些只不過在《漢書》上沒有記載而已。他與世所稱譽的包拯、海瑞等都難稱「賢官」。

張其昀提出,只有當官的能「於豪強之凌小民,必有以附之教之,使小民有以自存,而豪強之勢自戢,不任法術,不幹民譽」,即能營建一個「官員能夠自律,百姓自謀生計」大同世界的人,才真正稱得上為「賢官」。

文末他明確地告誡後人,後代讀史的人,不調查研究古代官吏治理的得失,而是依照世俗之人的詆毀和讚譽,從而滿口來稱讚他,這就錯了。

The  Early  Migration Of  The  Aryan  People 》

——載《校友會雜誌》第一期172頁—171頁(英文、理科部分採用橫排倒序排版):

英文欄目標題為《雅利安人的早期移民》,也是一篇世界歷史與人文地理緊密結合的研究性論文。

該文記述了公元前3000年代末至公元前2000年代初期間,居住在中亞帕米爾高原上的雅利安人遊牧部落聯盟,向西進入歐洲大部地區、向東進入歐亞腹地、向南進入西亞和南亞地區的大規模世界性遷徙歷程。值得注意的是,該文是在近百年前一個三年級的中學生用英文寫就。據現在校老師的反映,目前我們在校的高三學生也不具備掌握如此專業的詞彙能力。作者具備出眾的歷史、地理知識外,中學生時代的張其昀掌握、運用英語的天賦可見一斑。附帶一說,據上世紀40年代的校友說起,學校外語教學向有很好的氛圍,他們求學時教材採用與美國同步的英文原版教材。一次去參加省裡的統考,遇上中文的統考試卷一時還不能適應。而學校圖書館至今仍收藏有上世紀20年代進館的外文原版圖書600餘冊,足見當時學校的外語教育的氛圍之濃、教學水平之高。 


 出生於書香門第的張其昀,遵循浙東學派的淵源,忠實秉承先賢王陽明朱舜水知行合一、經世致用的理念,發揮聰穎的天資,一生孜孜以求治學,終成史地學上的大家。而求學階段的薰陶與勤勉,無疑為其志向的確立和日後成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張其昀在省立四中就讀時國文老師是陳康黼先生,地理老師是蔡和鏗先生,對其影響最大的是歷史老師洪允祥先生。

陳康黼,浙江鄉試光緒丁酉科舉人,省立四中任國文教員,與張家有極深的淵源。張其昀自稱:」中學時代,我很幸榮的做了陳康黼先生的弟子,他是我祖父的外孫,祖父的門生,又是我父親的老師「。」他臨終時,對我父親說,教育是最基本的事業,尤以中小學教育最為重要。後來我考取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畢業後曾從事教科書的編輯工作凡四年,飲水思源,實由於康黼先生的遺愛。」由衷地表達了對先生四年教澤的認同。對洪允祥先生、蔡和鏗先生的教誨也始終不忘,1933年在洪允祥先生逝世之際,張其昀作長詩為悼,以謝恩師的栽培。


圖: 張其昀先生畢業的南京高等師範大門及校景

進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以後,張其昀更是受到了著名學者竺可楨、柳詒微、梁啓超的教誨與栽培。地理學家竺可楨教授時任南高師地理(地學)系主任,為張其昀的主修課老師。中國文化學奠基人、史學家柳詒微教授不僅垂教張其昀四年,還助張其昀渡過入學難關,以致於後來張其昀在創辦的中國文化大學內特設柳詒微懷念堂"劬堂",以示對恩師的感恩。任教一學期的著名思想家梁啓超也欣賞張其昀的才能,作了"荊公所官,謝山所產,前修未遠,勖哉!"的評價,以鄞縣望吏王安石、浙東先賢全祖望來期望張其昀的未來。


圖: 張其昀大學老師梁啓超、竺可楨、柳詒徽

省立四中、南高師各四年的求學生涯,在前清舉人、國文老師陳康黼和國學巨擘、史學教授柳詒徵等一批名師的身上,張其昀汲取了大量的人文思想資源。這師承淵源,堅定了他立志畢生專注於史地學的研究。

當時的省立四中,儼然以浙東最高學府著稱,集中了不少富有天賦的青少年學子,又有一批國文功底紮實、教學有方的史地學教師,校園內研讀史地蔚然成風。張其昀回憶說"洪允祥先生教歷史,治史重製表,後擔任北京大學史學教授。蔡和鏗先生教地理,尤強調地圖。不但使我們深感興味,且有助於記憶與理解"。

讚揚"他們熱心教導我們,尤講究教學方法"。"他們二位都擅長文學,注重修辭,教材故事化、小說化,條理清楚,引人入勝。他們又關懷學生的生活,培育高尚的志趣"。被張其昀推崇為教師的風範,並對他以後的治學和教學很有啟發。


圖:張其昀中學時代老師洪允祥、毛思誠、童第德、楊菊庭

就從《校友會雜誌》第一期上學生所發表的論文上看,《讀蘇秦列傳》、《孟嘗君待客屏風後設侍史論》、《信陵君救趙存魏論》、《信陵君列傳書後》、《秦始皇專任獄吏論》、《項羽論》、《蒯通說韓信論》、《蕭何論》、《叔孫通論》、《讀萬石君傳》、《灌夫論》、《讀漢書張禹傳》、《唐太宗吞蝗論》、《唐藩鎮論》、《書張孝子事》、《紀曾文正公逸事》等史論計16篇,《遊西湖記》、《杭州記遊》、《春日旅行記》等地學記遊3篇,史地學論文佔了該期刊物"國文"欄目的三分之二強,且在其他欄目還有數篇。可見在洪允祥、陳康黼、蔡和鏗等浙東名儒的營造與薰陶下,省立四中校園中有著濃厚的研讀史地的氛圍。

文史地兼備的洪允祥、蔡和鏗兩先生在教學中都主張:"空間與時間是不可分離的,歷史須以地理為背景,地理應以史事來印證"。

張其昀後來的史地兼治,很大程度上就受兩位先生的影響。受此薰陶在其畢生的求學、教學和治學中,秉承時空結合,歷史演變與地理分布相結合,追求史學與地學的研究緊密聯繫,以史學精神貫穿地學研究,相互滲透。孜孜以求,藉以深厚的國文基礎嫻熟地駕馭優美的文字,在史學、地學等諸多領域取得了開創性的研究成果。

以至於後來他總結說:"時不離空,空不離時,史地之學,一以知古,一以知今,互為途徑,相輔相承"。由此形成了他獨特的時空結合,史地交融的學術風格。這在《讀史隨筆》中"舜的卒葬地"、"北儒南道";等論點的闡述中都有了突出的展現,並從其他佚文中也可看出其端倪。

中學時期的張其昀十分勤勉,學業更是優異,前後九次考試,均名列榜首。張其昀的才氣與勤奮,博得老師的讚賞,更為洪允祥先生所青睞。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全國學生總會在上海成立,他作為寧波學生會代表出席會議。

在南高師期間張其昀是史地研究會創始會員,作為學生繼續勤奮寫作,在會刊《史地學報》上就發表史地學術論文27篇。1923年他以文史地部第一名從南高師畢業,畢業時南高師雖已改名東南大學,張其昀仍執著以南高師末屆學生的身份畢業。在上海商務印書館四年的工作中,他整天沉浸在東方圖書館中,勤奮地博覽群書,廣採萃取,為日後開拓性的研究夯實了堅實的基礎。期間所編輯的高中《本國地理》教本,構思新穎,文筆生動,內容翔實,在中國地理教育史上有裡程碑的地位。


圖:任美鍔院士照片 

1930屆寧中校友、著名地理學家任美鍔院士就是在閱讀了這部教材後,深感其內容博大精深,立志從事地理研究的。正是憑著張其昀先天的才華,加上勤奮地努力,才讓一個剛畢業不久學生的他編輯出如此優秀的教材。

勤奮地博覽群書,是張其昀獲得淵博知識的源泉,但他又不死讀書。他信奉孟子「盡信書不如無書」的觀點,認為「讀書不可為書所愚,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又書經傳刊,論誤滋多」。


圖:王世傑部長為寧中題詞圖

張其昀又崇尚司馬遷「好學深思」的名言,踐行「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中庸要義,深知「讀書貴於知行合一」。提出「學以窮理,問以決疑,問前須學,學後要思。故學問之道,以致思為最要,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這些理念在他上述論文中,如對「舜的葬地」、「北儒南道」、「秦始皇坑儒」、「賢官趙廣漢」等眾多的史論中都有充分的體現。作為一個中學生,對史有定論的史論並未一味盲從,而是將眾多史料加以比較分析,大膽地提出質疑和自己的觀點,不為權威框定自己的思維,獨立思考,是難能可貴的,同時也是他取得成功的因素之一。 


發表在校刊上這三篇論文, 雖篇幅不長,但史料翔實,文字簡練,推斷明確,顯露了中學時代的張其昀所具過人的文、史、地學才氣和史地交融的學術風格。從母校寧中走出、喝甬江水成長的他求學、治學、教學、辦學,一生筆耕不輟,博學勤奮,把撰文作為自己的嗜好,將出版視作最大的享受。更難能可貴的是無論在戰火紛飛的戰爭年代,還是在官至國民黨中常委、秘書長的高位,張其昀都沒有放下手中的筆,始終不放棄學術研究,即便在繁忙的公務之暇仍奮筆疾書,鴻文迭出。一生治學,著作200餘種,中文論文2296篇,英文論文107篇,留下的學術著述等身。


圖:張其昀先生主編的巨著《中華五千年史》

張其昀對中學母校懷有深厚的感情,1933年他在首都寧波同鄉會歡迎省立四中參觀團大會上作《師範生的出路》的演講,1935年4月回母校為師生又作《修業旅遊》的演講,拳拳感恩之心,躍然紙上。


圖:張其昀演講文稿剪輯圖 

張其昀又是一個很重鄉情的人,牽掛先人長眠的故裡。去世前曾有遺言要將自己火化,將骨灰撒向離海岸10海裡的海上。作為地理學家,他知道黑潮流徑臺灣海岸,北流直至故鄉寧波以東的海域,在那裡有流徑鄞縣的甬江匯入。張其昀生不能實現回歸故裡的心願,或許寄望去世後乘著浩蕩的海流北上東海,擁甬江之潮魂歸故裡吧。雖最終心願未了,但意向昭然若揭。


圖:張其昀在華岡的墓


為彰顯張其昀對文化教育與學術研究之貢獻,2010年浙江省政府決議將張其昀先生故居定名為「鄞州區文物保護點」。於2010年9月16日由寧波市鄞州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正式公布,並由寧波市鄞州區文物管理委員辦公室以「張其昀故居」豎立牌匾,正式列為寧波市鄞州區文物保護點。

另據寧波教育博物館胡審嚴先生告知,不久前訪見張其昀先生的兒子、臺灣的中國文化大學董事長張鏡湖先生時,張先生表示要將中學母校刊登紀念張其昀先生文章的校刊,置該校的校史館陳列,以寄託對中學母校的情思。

悠悠華岡魂縈,不盡甬江東流。今天,張其昀母校及故鄉的人們,仍深切懷念這位為中華民族的科學教育事業作出卓越貢獻的學者。

*留言功能已開通,滑至文章底部即可參與互動*

浙江省寧波中學

官方微信公眾號

點擊右上角「分享」圖文

點擊左下角為寧中「點讚」

讀懂寧中從這裡開始

微信ID:nbzx0574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張其昀:歷史地理學的鼻祖
    史飛翔 在中國近現代學術史上張其昀絕對是一個箭垛式的人物,他是中國現代人文地理學的開創者,也是歷史地理學的鼻祖,堪稱「一代宗師」。張其昀(1900—1985),字曉峰,浙江寧波鄞縣人。中學時張其昀就讀於浙江省立第四中學。「五四運動」期間他曾代表寧波的學生會奔赴上海出席全國學生聯合會並被推舉為浙江省代表之一。中學畢業後張其昀考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史地部。當時的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是公認的南方第一學府,名師薈萃。張其昀就讀期間,先後受教於哲學大師劉伯明、史學大師柳詒徵、地學大師竺可楨等人,為此後治學打下了堅實的根基。
  • 上海交大校領導看望寧波校友並召開青年校友座談會
    8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忠欽一行看望在甬校友並召開「思源致遠,砥礪奮進」上海交通大學寧波青年校友座談會。寧波校友會名譽會長蔡澤偉、秘書長郭雲英及24位青年校友代表薈聚一堂,共憶同學情誼,暢談工作生活收穫,建言母校未來發展。
  • SQTP|浙裡校友,燦若星辰——快來pick你心目中的最佳校友!
    浙江大學化學系:陳建設,化學系83屆校友,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姚獻平,化學系78屆校友,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被中國紙業網評為造紙行業十大領軍人物。張小馬,85屆化學系校友,現任寧波聚升化工有限公司總經理,勇於創業,致力於為國就業獻身。
  • 浙江將新添一所理工類大學,鎮海中學校友捐資,校名備受爭議
    浙江省下轄杭州、寧波、溫州、紹興、湖州、嘉興、金華、衢州、舟山、台州、麗水11個城市。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寧波,人文積澱豐厚,歷史文化悠久,屬於典型的江南水鄉兼海港城市,是中國大運河南端出海口、「海上絲綢之路」東方始發港。
  • 寧波啟動首屆「Hello寧波·校友記」暨校友領航計劃
    活動現場(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央廣網寧波9月21日消息(記者曹美麗 杜金明 通訊員趙麗萍)9月20日下午,伴隨著「寧波人才之家」進家鑰匙正式交到全國高校寧波校友會聯盟代表手中,首屆「Hello寧波·校友記」暨校友領航計劃正式啟動
  • 2020「雄鎮英才」鎮海中學校友創業創新大賽交流會寧波站正式啟程
    由鎮海區委人才辦、鎮海區招商中心、鎮海中學校友總會共同主辦,寧波復旦創新中心承辦的2020「雄鎮英才」鎮海中學校友創業創新大賽即將於8月7日在寧波鎮海中學拉開帷幕。;尋找發現校友優質的創業創新項目,並通過一系列鼓勵校友回鎮海創業創新的服務體系建設及政策引導,為校友回歸鎮海創業創新項目提供最適宜生存發展的優質環境及企業各階段孵化扶持。
  • 浙江將新添一所理工類大學,鎮海中學校友捐資200億,校名備受爭議
    浙江省下轄杭州、寧波、溫州、紹興、湖州、嘉興、金華、衢州、舟山、台州、麗水11個城市。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寧波,人文積澱豐厚,歷史文化悠久,屬於典型的江南水鄉兼海港城市,是中國大運河南端出海口、「海上絲綢之路」東方始發港。
  • 【東山中學:我驕傲】東中的校友詩人
    在去年9月份《客家人》雜誌社召開的探討民國時期梅城詩壇和抗戰時期梅城報刊發展繁榮歷史的座談會上,東山中學校長安國強認為,該校不僅具有革命傳統,而且具有文學傳統。此言精警,容我續貂,推介幾位較突出的校友詩人。
  • 約甬上謁紅船 聚申城思浦江——浦江中學三地校友座談會成功舉辦
    8月末,浦江中學校長陳建浦一行分赴寧波、嘉興、上海三地舉行校友座談會,帶去母校的慰問和喜訊:浦江中學建校八十周年紀念活動將於10月6日舉行。8月24日,陳校長一行前往寧波、嘉興兩地,與兩地校友共敘浦中情。現場氛圍熱烈而溫馨,校友們從校址的變遷談到浦江中學和浦江縣未來的發展,回憶曾經在筆尖流動中寄予的慷慨激昂,回憶幸福且讓人難以忘懷的浦中生活,掌聲不時在會場響起。
  • 2011中國傑出人文社會科學家的學者與校友名單
    第6頁:中南地區高校入選學者及校友名單東北地區高校入選2011中國傑出人文社會科學家的學者與校友名單>  2011年12月20日,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研究團隊最新發布《2011中國傑出人文社會科學家研究報告》,報告公布了第三屆中國傑出人文社會科學家名單,共有1278名學者入選。
  • 普渡大學的那些著名華人校友
    普渡大學的那些著名華人校友普渡大學是世界著名高等學府,美國一級國家大學,該校學術聲望極高,在美國和國際上都有較強的影響力,培養了無數的人才,其中也有很多著名的華人校友,他們都是誰呢?一起來看一看吧。鄧稼先中國原子彈之父鄧稼先1924年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
  • 高校傑出人文社會科學家校友大比拼:北大、人大、武大居前三位
    著名的艾瑞深研究院院長趙德國曾經說過,哲學社會科學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一源動力。畢業生中傑出人文社會科學家校友多少是評價一所研究型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教學質量、畢業生質量、傑出人文社會科學家研究型人才培養狀況的核心指標。
  • 高中校友在哪裡二:新增6所高校2020屆新生高中校友分布圖
    昨天小編發布了一篇關於各大高校發布的2020屆新生高中校友數據的文章,標題名為《8所高校發布2020屆新生高中校友分布圖!你的高中校友在哪裡》。衡水第一中學今年還是榜首,高中校友最多;其次是銀川中學,烏魯木齊市第一中學,石家莊外國語學校,湟川中學,楊村一中,南昌市外國語學校,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學等等。
  • 寧波大學商學院走訪校友企業寧波賽爾集團
    12月2日下午,寧波大學商學院學工辦龔昆朋、就業指導中心幹部及學院31名學生代表走訪校友企業寧波賽爾集團,受到我院校友、賽爾集團副總裁方永強和集團培訓經理章潔的熱情接待。在方永強的帶領下,一行人首先參觀了賽爾集團的企業展廳。
  • 寧波中學120歲了!一起看看寧波還有哪些「百年名校」
    今天上午,寧波中學舉行120周年校慶。   創辦於1898年的寧波中學,七易校名,八遷校址——   從創辦之初的「儲才中西學堂」到被稱為「浙東第一校」的「寧波府中學堂」,從二十年代被譽為「小北大」的「省立四中」到抗戰時期輾轉千裡、弦歌不輟的「省立寧波中學」,從「寧波一中」到恢復校名、迎來發展新契機的「寧波中學」。
  • 閩南僑校永春華僑中學校友資助母校貧困學子
    閩南僑校永春華僑中學校友資助母校貧困學子     圖為廈門永春華僑中學校友會會長陳堅揚為永春華僑中學貧困學子頒發助學金。
  • 第三屆東莞揭西河婆中學校友聯誼會圓滿成功
    熱烈祝賀第三屆東莞揭西河婆中學校友聯誼會圓滿成功!熱烈祝賀首屆東莞河婆中學校友會成立!2020年11月29日,東莞大嶺山南百旺生態文化園迎來社會各界的領導嘉賓和畢業於揭西縣河婆中學各屆校友,與會者個個光採熠熠,容光煥發。大家歡聚一堂,共憶母校美好時光,共敘校友殷殷親情,共悟人生哲理,共同度過了美好歡快祥和的一天,這一天,卻成為每一位東莞河中校友值得無限回味和值得久久珍藏的美好記憶。      滔滔榕江之濱,蔥蔥象山之下,巍巍河中矗立,九十載輝煌譽五洲。
  • 鎮海中學校友捐資200多億,浙江寧波將籌建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學!
    內容顯示,鎮海中學85屆校友虞仁榮決定捐資200多億元在家鄉高標準建設一所理工類的新型研究型大學。目前這個項目的選址已基本確定,籌備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當中,這讓大家對於學校未來發展充滿了期待。輝煌的個人經歷這位擬斥巨資捐助家鄉教育事業發展的愛心人士畢業於浙江鎮海中學,這是浙江省內最出色的中學之一,學校成立於1911年,擁有百年辦學歷史,在2020年高考中,學校有超過60名優秀畢業生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兩所名校錄取,學校畢業生多數能夠進入國內知名高校深造,當然虞仁榮也不例外,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他順利進入了國內頂級名校清華大學
  • 寧波大學第二隻校友母基金今天成立!
    寧波大學黨委書記朱達、副校長樂傳永,甬潮產業理事長、寧波大學1987屆數學系校友葉建榮及甬潮創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周麗娟出席籤約儀式。朱達在儀式上發表致辭。他強調,葉建榮校友心繫母校發展、長期持續捐資助學,表明感恩文化已成為流淌在一代代寧大校友血脈中的強大基因。
  • 伊利諾伊大學學界校友竟然有他們!
    伊利諾伊大學學界校友竟然有他們!伊利諾伊大學創建於1867年,是美國伊利諾州的一個大學系統,也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公立大學系統之一,在全世界享有盛譽。下面咱們就來說說這個學校的學界校友們!竺可楨氣象學家、地理學家和教育家竺可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錢崇澍植物學家,教育家錢崇澍,植物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植物學的奠基人與開拓者之一,中國植物分類學、植物生理學、地植物學、植物區系學的創始人之一;曾就讀伊利諾伊大學自然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