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於寫文·238】年夜飯的習俗

2021-02-17 老味道yu政禮

【庖於寫文·238

於政禮

今天是庚子年除夕,一夜擔雙年,辭舊又迎新。隆重的春節儀式是在除夕體現得淋漓盡致。國家將春節的「公假」提前到除夕,可見除夕在春節的重要與認可。

每年的除夕之夜,千家萬戶團聚的節日,場面、規模、講究、習俗都超過其他傳統節日。

老話說過,禮數多了不壓人,講究習俗明白人。說到底年夜飯就是一個講究禮數、習俗的日子,過了春節就可以不過多追求了。

春節、端午和中秋三大傳統節日,尤以春節居首。年夜飯首先講究的是食材品種與數量,可以概括起來是山珍海味,雞鴨魚肉,其中魚和雞是不可缺的。大連的風俗絕大多是從山東傳過來,山東人有「無魚不席,有雞成宴」的講究。

有一年快過春節了,福山籍的師傅「嘲笑」棲霞籍的廚師,對我說,棲霞不靠海沒有魚,要吃是福山人剩下的不新鮮魚,春節吃木頭魚。我的祖籍是山東福山,不了解其中的含意,便問這是什麼意思。福山籍廚師說,過年的酒席一定要有魚,預示著「年年有餘」,福山的臨縣棲霞不靠海,又不能將醃的鹹魚上桌,就想了個法子,用木頭刻了一條魚,也像做真正的魚一樣,該炸的炸,能煎的煎,要澆汁的澆汁,但是在席上誰也不會動筷吃魚,成了「看魚」。

至於酒席有雞的說法,就是用雞的諧音圖個「吉利」,也有名貴的意思,在食材運用方面都稱雞是鳳凰。

只看不吃的木魚

關於雞和魚等在餐桌上的擺放也有一定講究,魚的上菜是「頭左尾右肚朝前,橫擺主賓能看見」。這個講究來自「魚腹藏劍」的典故。春秋時期的吳國,闔閭為了奪得王位,派專諸在魚肚子裡藏劍伺機刺死王僚故事演繹而來,這個講究在正常的酒席宴會上也是要做到的。依我從專業角度來看還有一層意思是魚肚之肉,刺少肉嫩,味道鮮香,遠比魚脊背的有鰭多刺肉質老硬更好。

年夜飯還有「雞不露頭」的講究。在酒席宴會中,雞是主要食材之一,可以作為稱為「大件」的主菜。整隻雞的菜餚有「紅扒雞」、「糊蔥扒雞」、「椒油淋雞」、「金銀雞」等,整雞改刀有「黃燜雞」、「紅扒雞錘」等。整雞改刀時一定先去掉雞腚尖,然後從雞屁股下刀順著雞脊背破開。扒雞成菜的雞前胸朝上,雞頭和雞爪「窩在」雞胸的下面,整個菜餚形狀飽滿,表面不見雞頭和雞爪。整隻雞的菜餚為何要「雞不露頭」?主要是雞頭的「口彩」不雅,另外雞頭的皮多肉少,骨頭筋絡多吃起來費事,誰還能在酒席上弄個雞頭在啃。一般酒席之後,整隻雞菜餚都是剩下雞頭和雞爪。

春節期間有些食材的名稱也講究有了變化,最突出的是豬肺。豬的下貨類分為軟下貨和硬下貨之分,軟下貨有肚、肝、腸、腎、肺,硬下貨是頭、舌、蹄、尾等。豬肺的「肺」字諧音為「廢」口彩不吉利,為了討口好名聲,豬肺被改成為「翠紅」,如炒翠紅就是炒豬肺。還稱豬肺是「檳榔」如炸檳榔肉就是炸豬肺。在豬下貨中唯有豬肺屬於下等食材,可是它的好名卻很多。

在烹製年夜飯的過程中,有的操作方法也改了叫法,如炸食材,不能說「炸」改說「走油」或「過油」。炸出來的食材又改成了「燒」,《大連菜譜》中出現「燒熘魚」、「燒熘蝦仁」、「燒椿羽兒」等菜餚的名稱,大家不明白,為什麼應該叫「炸熘」或是「炸」,要改稱「燒」,這就是在特定的環境下烹調的「炸」變成了「燒」,以至於老輩廚師口述言傳下來了。

據老前輩講,在舊時代的大戶人家,平時是兒媳婦辦置酒席,主持廚房,婆婆一般是不動手。可是在年夜飯中,一家之主的婆婆要象徵性做一道菜,這叫做「婆婆三十晚上一道菜,來年日子紅火能發財」。我看現代派的婆婆,不論是過年還是平常日子的家庭聚餐都是身臨廚房,倒是媳婦成了甩手看客和吃貨了。

舊時代男女不平等,凡是有酒席等,女人是不能上桌,只等酒席散了才能勉強吃點殘湯剩飯。年夜飯她們終於可以上桌了,不過必須將菜餚全部做完之後,只能到副桌,又叫做配桌,不能上主桌。按照規矩主桌是大家庭的男女主人、兒子和成年的孫子輩,主桌的「配座」應是家中的小兒子或是長孫擔任。副桌主要是幾房媳婦和未過門的孫女等,嫁出去的女兒是不準回娘家過除夕,只有初三才能回門到娘家。

年夜飯的菜餚數目大多是雙數,冷熱搭配,葷素搭配,雞鴨魚肉搭配等。菜餚的名稱一定是吉祥如意,如混合「大件」主菜可以叫做「全家福」,不一定是高級食材,在東北豬腸子、豬腰子、胡蘿蔔等都可以成為全家福;「獅子頭」,要改成「一品圓子」;「四喜丸子」被叫成「福綠壽禧圓子」,丸子改成圓子,寓意團團圓圓。冷菜中有「片魚籽」要改稱「片萬魚」;「油條」要叫做「香油果子」等。至於「饅頭」叫成「餑餑」;蒜頭叫做「意合菜」等都屬於常套了。

除夕團圓飯是慢慢吃慢慢喝,一直延續到午夜,迎來新的一年到來,這叫做「守歲」,此刻餃子上桌,有新舊年交替意思,又稱為「交子」。這時候大家可以互相拜年了,家中長輩由於年紀大,不能守歲,睡覺休息,這時也起身端坐,接受小輩人磕頭拜年,發壓歲錢。

漸漸東方魚肚白露臉了,年夜飯接著新春第一餐之後,除夕的年夜飯才宣告結束。年輕人和小孩子活躍了,走親訪友拜年了。

年夜飯過後剩下的飯菜等,不能說成是「剩飯剩菜」,而統稱是「接落」寓意是接住落下的飯菜,也有勤儉和有餘的意思。

中國是個地域廣闊,多民族的國家,各地年夜飯的習俗也不一樣,不能說誰對,誰不對而求全。

2021211日(庚子年除夕)星期四

作記於 大廈小居

老友黃志麟為【庖於寫文】撰聯

老身硬骨輕撥指尖文如流水聲

黑石草屋重墨點染事若晨星過

往事隨風

於政禮  大連市資深餐飲工作者

新著《大連市餐飲事略》公開發行,成為大連建市120年以來第一部餐飲行業的歷史專著,具有資料性、閱讀性、實用性,不僅是從事與關心大連餐飲行業者可讀書籍,又是研究大連城市發展史的一份資料。每本定價:68

敬告朋友,需要購買《大連市餐飲事略》的讀者,請刷二維碼,加關注,留地址、電話,200元購三本由我籤名的書籍。

刷微信購書交朋友 

 

大連圖片社(中山區友好路5號)·有我籤名

大連市西崗區八一路的京味樓

沙河口區的黑石礁酒樓

全市的周長生·小船漁村

可以直接聯繫購書

 

 

 

 

相關焦點

  • 【庖於寫文·214】大連「紅油裡脊」的來歷
    【庖於寫文·214】於政禮
  • 【庖於寫文·226】想起山東「棗餑餑」
    【庖於寫文·226】 於政禮
  • 【庖於寫文·44】認識大連老廚師(第一稿)
    【庖於寫文·44】
  • 年夜飯的由來 閩南人年夜飯習俗盤點
    年夜飯的由來  辭年,就是在除夕吃豐盛的晚餐,俗話叫做「年夜飯」,也有的地方叫做「團年飯」、「合家歡」、「分歲酒」、「守歲酒」、「辭歲酒」。辭歲之風自晉朝以來就很盛行,當夜骨肉團聚,兒孫繞膝,燈紅酒綠,共話團圓。接著就是守歲。  西晉周處的《風土誌》 說:「除夕夜,圍爐而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
  • 【庖於寫文·209】老廚師與炒餅的情懷
    【庖於寫文·209】 於政禮
  • 【庖於寫文·8】憑什麼信任你們——黃本仁、楊鵬?
    【庖於寫文·8】憑什麼信任你們——黃本仁、楊鵬?
  • 【庖於寫文·188】下貨美味貼秋膘
    【庖於寫文·188】
  • 年夜飯圖片一覽:全國各地年夜飯菜譜大全(附來歷習俗)
    年夜飯的來歷  一年一度的年夜飯對中國人是極其重要的,一家老小互敬互愛、共敘天倫,圍坐餐桌旁,倍感幸福。不過,說起「年夜飯」的來歷,還真有一段「鬥智鬥勇」的故事。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這就叫「過年」。
  • 大年三十年夜飯,一家人團團圓圓聚一桌,你家年夜飯都有什麼習俗
    在傳統春節,出門在外的人不管山高路遠、天寒地凍,回家的路有多艱辛,他們卻依然想著在大年三十年夜飯前趕回老家,就是為了能與家人團聚,一家人坐在桌子上吃頓年夜飯。年夜飯,是春節期間中國人最為看重的家庭宴會。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是農曆除夕的一餐。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一家相聚,共進晚餐。
  • 家鄉的習俗
    家鄉的習俗 濟南市章丘區曹範學區中心小學 六年級2班趙恩召 指導老師:趙敏我的家鄉在章丘,一年一度的春節又來到了,家鄉的大街小巷熱鬧非凡,而每個地方的過節習俗都各具特色。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而孩子們則耐不住性子,索性跑出去在外面一起玩。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之際,整個城市的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一刻,有的人家還在庭院裡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
  • 年夜飯的由來?年夜飯的禁忌是什麼?吃年夜飯有什麼講究?
    什麼是年夜飯?年夜飯特指農曆除夕晚餐。也是一年年末最重要的一頓晚餐。一年一次的團圓飯充分的表現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事實上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古老的傳統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眾多迫於生活壓力不得不選擇過年不回家這也讓年夜飯成為了空談。年夜飯的由來?辭年,就是在除夕吃豐盛的晚餐,俗話叫做「年夜飯」,也有的地方叫做「團年飯」、「合家歡」、「分歲酒」、「守歲酒」、「辭歲酒」。
  • 臘月三十除夕貼門神、守歲、吃年夜飯、送財神習俗(2)
    傳說此夜為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此接神習俗。守歲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 積小善,成大愛 16戶貧困家庭的年夜飯有著落了
    昨天下午,88歲的慈善老人唐貞帶領一群愛心人士來到報社,向「愛心年夜飯」項目捐善款6640元,意味著又有16戶貧困家庭的年夜飯有了著落。在唐貞記錄下的捐獻善款名單上,密密麻麻寫著300多位愛心人士的姓名。「愛心年夜飯」項目啟動後,她從12月7日開始,在多個微信群裡發出「積小善,成大愛」的倡議,得到大家熱烈響應,群裡紅包瞬間「刷屏」。
  • 除夕年夜飯的來歷,南北方年夜飯差異大,你更喜歡在哪裡過年
    過年最少不了的當然是年夜飯了,那麼年夜飯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吃年夜飯,中國南北方的年夜飯有什麼特點或區別呢?自西漢開始,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而這一天,人們會舉行盛大的儀式來慶賀這個節日,如: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等。春節還有一個重要的項目叫守歲,俗名「熬年」。
  • 春節貼春聯的習俗起源於何時?
    春節貼春聯的習俗起源於何時?在中國有很多古時候留下來的傳統節日,有著很豐富的歷史淵源。春節這個節日算是最大的一個。在春節當天舉國歡慶,家家團圓吃著年夜飯看著春晚,樂不思蜀。然而在春節這一天有很多傳統習俗,比如年夜飯、拜年、守歲等等,當然貼春聯也是必不可少的習俗。那麼大家對貼春聯的習俗又了解多少呢?貼春聯又是起源於何時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在春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在家門口兩側,貼上大紅春聯,寓意著喜慶吉祥。說起春聯的起源,是由古代的桃符演變而來的。
  • 《年夜飯》增添了家風傳承的儀式感
    專題連結:2019新春賀歲大餐《年夜飯》 紅網紀錄片《年夜飯》第四集《【信】美好的堅守》,湘菜大師任偉政出鏡,為我們烹製了「湘味釀豆腐」這道許許多多湖南家庭過年都要做的傳統菜式。在許多年輕人眼裡,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頓「年夜飯」,它的意義或許僅僅止於拍幾張照片發發朋友圈。一家團圓若無法營造出一些「年味」來,又何談家風文化的代代傳承?在此該反思的是,曾經看重的過年「儀式」怎麼變得模糊,又該如何重拾那些令人溫馨的「儀式感」,或抵制越來越平面化、虛擬化的「過年形態」?
  • 愛貝英語ECA活動:團團圓圓年夜飯,歡歡喜喜過春節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年味依舊蘊藏在傳統文化和習俗中,飽含著人們對吉祥如意的嚮往,和對闔家團圓的渴望。 新春佳節是合家團聚的日子,年夜飯則是人們最為重視的的家宴。全國各地的新年飯桌上,菜色五花八門,有著許多象徵吉祥的菜餚。「年年有餘」、「三陽開泰」、「四喜丸子」、「五福臨門」、「鴻運當頭」……年夜飯不僅要美味,更要討個好口彩。
  • 年夜飯的特殊味道
    &nbsp&nbsp&nbsp&nbsp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年夜飯習俗;不同的年齡,也有不同的年夜飯記憶。但總有一些相同的東西,令我們都格外重視這重要的一餐。或許,這就是年夜飯的特殊味道。&nbsp&nbsp&nbsp&nbsp這種味道是什麼,或許從下面的來稿中就可以找到答案。
  • 年夜飯的由來 傳統年夜飯的8道食譜
    過年回家,除了看看許久未見的父母,享受一家人難得的團聚時光,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合家團圓的吃一頓年夜飯。 除夕晚上的那一桌飄香四溢的年夜飯,是家家戶戶過年最重要的儀式感,沒有年夜飯,這個年都過得沒滋沒味的。
  • 老南昌的年夜飯菜譜
    春節就要來了,年夜飯是中國春節裡最隆重也是最有儀式感的一項內容。以前,家家都做年夜飯,在那個時候孩子們的記憶裡,年夜飯就是一年當中最豐盛的晚餐,雞鴨魚肉,應有盡有。現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家庭都改在酒店裡吃年夜飯,它成為一家人在春節裡必不可少的團圓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