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就在高考錄取通知書陸續送達之際,一張浙江杭州餘杭區的招聘公示也在網絡上傳播開來。
本來這只是一次普通的政務公開,但是因為公示錄用名單上的內容而被人們廣泛關注,之所以會引起這樣的反應,主要是因為名單上的人大多都是畢業於清華北大的名校高材生,而他們所任職的單位,除了區級政府的職能部門,還有街道辦這樣的基層單位。
正是這些基層職位引起了網友議論的軒然大波,這和人們印象中清北畢業生所應工作的環境與內容有著很大的出入,名校高材生怎麼也要去國企,去研究院等等更為高大上的地方去發光發熱,而不是應該去處理這些家長裡短的基層小事,把花費了那麼多資源培養起來的人才這麼安排,不是大材小用了麼?
民眾有這樣的看法情有可原,但歸根結底還是在兩個方面出現了認識的偏差。
恰恰相反,基層治理的現代化及建設是對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撐,基層的具體工作也要求相關人員具有巧妙的想法和紮實的知識儲備,提升基層治理水平,對於更高層次的城市管理和全區域經濟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早在多年以前,類似杭州餘杭區這樣的先行地區,就把引入高端人才滿足自身發展需要落實到實際上了,像餘杭區這樣數字經濟發展的前沿地區,已經是一個有很大影響力的經濟體了,它對於高水平人才的需求量更大,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優秀的人力資源是相輔相成的。
如果一個名校畢業生,選擇去到一些邊遠艱苦的地區任職,肯定會受到一大堆的讚揚和鼓勵。然而這些高校畢業生來到餘杭區工作,其實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艱苦。體制內的工作不僅保證了穩定性,餘杭區還給招聘崗位的人員開出了豐厚的條件待遇,底薪和補貼都和大型企業待遇持平。很多人都是主動性地選擇了這份工作,於是又有人開始批判,這些學生是在貪圖物質享受,給他們扣上了道德不端的帽子。
但無論是出於能夠在基層工作中大展拳腳造福百姓也好,還是出於豐厚的待遇穩定的收入也好,去基層未必不是清北生的一個好去處。
現如今各行各業都開始湧入更多的高學歷人才,這和現在的高等教育的普及有一定的關聯,我國現如今每年的本科招生量已將近百萬人次,而每年從985高校畢業的人數也可以達到十萬左右。但是,優秀畢業生和研究生的數量隨著畢業生基數的增大,也變得越來越多,而相關的職位空缺卻很難跟上。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種現象其實也是在昭示著社會文明在進一步發展,研究生做快遞員、做月嫂,甚至是做房地產經紀人,為這些職業提供了更高層次的發展方向。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更應該打破成見跟上時代發展的速度,尊重每一個人的選擇。
學歷出身如何,最終的選擇如何,這兩者之間是沒有必然的聯繫的。
你是哪個方面的人才,對哪個方面感興趣,就應該盡力去從事相關的工作,參與相關的產業發展,這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社會都是有益的。
清北生不必執著於體面,非名校畢業的學生也未嘗不能在更高的領域有所作為,新時代下就是賦予了每個人更多的選擇權利,輿論與偏見並不能從人們的手中把它奪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