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和同事小朱順路一起回家,上車前她接了個電話,語氣很不好的樣子,沒說幾句便掛了電話,還直嘆氣說「氣死我了!」
不用問,又是因為她家裡的事。
接著她就轉頭問我:「你說,要是你弟弟和老媽對著幹,你幫誰?」
我還未回答她就自己說了:「當然是老媽啊,對吧。」
嗯,對~
不止一次聽小朱抱怨她弟弟了,總是因一些小事大發脾氣,跟家人爭吵。
聽她這樣說,我還以為她弟弟正值青春叛逆期呢,實際上他已經大學畢業工作兩年了。
小朱的弟弟,我暫且叫他阿亮吧。
這天吃飯的時候,媽媽囑咐阿亮晚上別玩太久手機早點睡覺,阿亮敷衍的說自己知道,別老是說這些。他媽媽接著說了幾句熬夜對身體不好的話,阿亮突然摔碗吼道:「你煩不煩!」便出了門不知道幹什麼去了,凌晨兩三點才回家。
「真的,每次他們吵架,錯的一定是我弟。」
「而且好幾次我去勸他少說兩句,他還罵我『狗拿耗子多管閒事』,呵,你說氣人不?」
「可是他在外面又很好相處啊?」小朱有點不解,「別人都說他性格好,又會處事,誰都不得罪那種。」
這是我沒料到的,本以為是個暴躁的小夥呢。
看來這就是在外做大好人,壞脾氣都撒向了家裡人。
好像有太多的人都是如此。
仔細想來,我也不例外,在學校在公司跟人相處都懂得聆聽與理解他人,怎麼就聽不進父母的好意呢?父母還沒說幾句我就不耐煩了,要麼敷衍,要麼頂嘴。
雖然不像阿亮表現得那麼過激,但本質差不太多。
從小到大聽到的,都是父母無論怎麼說怎麼做都是為了兒女好,我們內心也明白,卻還總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向父母發火,在不經意間傷了他們的心。
也許我們覺得彼此太熟了,認為家人是會無限包容自己的,便肆無忌憚放任自己的情緒,說些不好聽的話。
的確,家人是我們最親的人,不會跟我們記仇的,但是他們會傷心難過啊。
夏天在駕校學車時認識了一位性子直爽的馮姐,她有時會冒出一句「看嘛,我今天回去又要罵他!」
我好奇問她要罵誰?為什麼?
「還不是我老爸,家裡馬桶堵了,讓他不要弄,弄又弄不好」,她不想讓老爸動手,「我有叫別人去的,哎煩!」
其實就是件很小的事,可能是馮姐不想讓自己老爸累著,也可能是真認為他不會弄。無非都是因為覺得父親年齡大了,不像年輕時無所不能了。
馮姐口中的「罵」,我稱之為吐槽吧。
就像蹦蹦跳跳的小孩突然摔倒了,很多父母趕緊上前扶起看有沒有摔傷,但嘴裡卻說著:「你看,我讓你好好走路不要跳,偏不聽,這下摔了活該吧!」
隨著小孩長大了,父母老了,說這種話的角色就互換了。
總是沒好氣的,還是我們。
我相信,我們都有著關心彼此的一顆心,只是往往敗在了表達方式上。
大多數年輕人,都有教家裡長輩使用智慧型手機新功能的經歷,比如最常用的微信,常常因一個簡單的發信息功能,不等他們學會自己已不耐煩,覺得他們怎麼那麼笨,下意識說出一些嫌棄的話,卻沒想過長輩的感受。
我們成長了,不再是以前啥都不懂的小屁孩,作為年輕人,接受新東西的能力更強,逐漸老去的父母長輩自然是比不過的。
所以有時是比較容易著急,產生情緒,從而又說錯話。這個時候需要我們更多的耐心,好好的溝通交流,想想小時候家人是怎麼教導啥都不會的我們說話、走路的。
也許有人認為把最壞的一面留給家人沒問題,因為在家人面前不需要偽裝與收斂,做真實的自己,不管什麼樣子家人都會接納體諒。
可是,她體諒你,你能在對方心情差發脾氣的時候也毫無怨言嗎?
情緒是會傳染的。
許多人在外遇到不開心的事,常把不好的情緒帶回家中,看誰都不順眼,一頓發洩,可是家人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惹得大家都不開心,從而引起爭執、家人不合。
大概事後又會後悔、自責,而又不好意思拉下臉道歉,想著過會兒時間這事就這麼翻篇了,畢竟是一家人,吵吵鬧鬧很正常,不會太在意這些的。
卻沒想過,人心是肉,傷口多了總會潰爛,直至死去。
就像一塊木板,上面的釘子取出來了,可釘過的痕跡不會消失。
喜歡的一句話:「對待外人和陌生人的彬彬有禮,有可能只是一種處世的圓滑與世故;而將好情緒留給身邊最親近的人,才是深入骨髓的教養。」
對待家人的態度,是一個人最真實的人品。
我們要懂得管理控制自己的情緒,有時候,正因為是最親的人,才更受傷,只因為更在乎。
別讓壞脾氣,傷害了愛的人。
-END
【我是伊小白,用文字傳遞情感與想法,喜歡的可以關注我哦!原創禁止抄襲搬運,歡迎個人轉發分享;部分圖片源於網絡,若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