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最後的「電力孤島」
阿里聯網工程織就藏區經濟發展電力保障網
這裡平均海拔超過了4500米,33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生活著10萬農牧民,可謂是地廣人稀;
這裡是我國除臺灣省、三沙市外唯一沒有接入大電網的地級行政區;
這裡的酒店、醫院、商場等公共場所常年備著發電機;
這裡的居民購買電器最擔心的是因電壓不穩而被燒掉——這裡是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
今年底,隨著阿里聯網工程正式投運,阿里電網孤網運行和阿里地區及日喀則西部地區長期缺電的問題將徹底解決,使西藏剩餘的仲巴、薩嘎、吉隆、聶拉木、普蘭、改則和措勤等7個縣用上大網電。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圍繞川藏鐵路建設等項目,推動建設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更多團結線、幸福路。貫通阿里地區1689千米的阿里聯網工程就是這麼一條路。
8月27日,阿里聯網工程線路包5段鐵塔穿過加布村,工程投運後將使他們用上安全可靠的大網電。張笑譚 攝
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是繼青藏電力聯網、川藏電力聯網、藏中電力聯網工程3條「電力天路」之後,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建設的又一項突破生命禁區、挑戰生存極限的世界超高海拔、超大難度的輸變電工程。該工程建成後將解決和改善工程沿線16個縣(含日喀則市)38萬農牧民的安全可靠用電問題,同時促進西藏清潔能源開發外送,對加快西藏經濟社會發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220千伏日土白絨山羊頭景觀塔。張笑譚 攝
讓38萬農牧民用好電
「去拿點碳和牛糞,把爐子燒熱一點。」在薩嘎縣的一個小旅館,老闆往搓著手吆喝著。記者一行圍著火爐採訪中國安能二局阿里聯網線路包9項目經理何樂鋒。何樂鋒告訴記者,這裡是目前薩嘎縣硬體條件最好的旅館,旅館特意裝了電採暖器,但是由於電壓不穩,一到冬天還是要燒煤取暖。
「你們不就是來給我們解決這個問題的嘛!」旅館老闆操著濃鬱的四川口音對何樂鋒說。旅館老闆是重慶人,兩兄弟在拉薩前往阿里地區的必經之地開了這麼個小旅館,可是每年生意只能做8個月。「十一過後遊客就少了,最關鍵的是天氣一冷,水結冰就沒有電。」
220千伏日土白絨山羊頭景觀塔。張笑譚 攝
據了解,阿里地區一直以來靠著獅泉河火電廠4臺功率2000千瓦的柴油發電機組配合當地水電、光伏等電源供應電力。冬天枯水期,除獅泉河火電站輻射範圍外,整個阿里地區就會出現供電不穩定的情況。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前往阿里地區旅遊的人越來越多,像這樣的小旅館,219國道沿線還有很多,供電穩定問題就成為制約當地旅遊業的重要因素。
同樣的問題也困擾著阿里藏醫院製藥房主任拉仁。由於電壓不穩、時常停電,藏醫院的製藥設備時常被燒,「最主要的是藥材,有時一次停電醫院就損失數十萬的藥材,很是心痛。」
這些問題在阿里聯網工程建成投運後都將逐步解決。據了解,阿里聯網工程將實現阿里電網與全國主電網互聯,使大網電覆蓋沿線7個縣,徹底結束阿里電網長期孤網運行歷史,形成西藏統一電網,從根本上解決阿里地區和日喀則西部嚴重缺電問題。
這將惠及沿線38萬農牧民,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充足可靠的電力供應保障,對助力國家邊境地區建設和打贏「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戰,實現邊疆鞏固、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社會穩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工程將為國家整體發展戰略和國防安全提供電力保障,兼顧遠期鐵路供電和中尼電網聯網需要。
220千伏日土白絨山羊頭景觀塔。張笑譚 攝
克服高海拔、沼澤地施工等困難
阿里聯網工程4R053號鐵塔,海拔高度5357米。站在鐵塔下,凜冽的寒風瞬間就把人吹透。阿里聯網工程包四段項目經理譚晉告訴記者,在海拔5357米的施工塔位,施工現場最大風力可達10級以上,施工最低溫度零下20多度。一節4米長、200公斤的抱杆,4個人抬著在平原可以走20多米。可在這裡,施工人員每挪三步就必須停下來大口喘氣,歇上好一會兒。
1月13日,阿里聯網工程線路工程包13暴風雪已經來臨,黃小洪正在組織工人做保溫措施。毛思璋 攝
該塔位從基礎開挖到組塔完成歷時50多天,塔材等現場物資採取馬幫運輸方式。山脊陡而險,路面都是尖石子,加上馬蹄粘雪不斷打滑,其他塔位半個小時就能運輸一趟,運到這基鐵塔塔位卻需要一個半小時。經過5天的努力,10餘名運輸隊員與風雪、嚴寒、缺氧搏鬥,來回100餘趟,才將所有塔材運輸到嘉措拉山山頂。
阿里聯網工程建設者在線路9標段現場開展消缺工作。張笑譚 攝
今年5月2日,在海拔5357米的西藏日喀則拉孜縣與定日縣交界處的嘉措拉山,阿里聯網工程4R053號500千伏輸電鐵塔成功組立,刷新了我國在世界超高壓電網建設領域的新紀錄。
作為世界上海拔最高、運距最遠的超高壓輸變電工程,阿里聯網工程平均塔位海拔4572米,最高5357米,最長運距超過5400公裡。該工程施工難度大——3次跨越雅魯藏布江,翻越5000米以上的孔唐拉姆山、馬攸木拉山,沼澤地,部分區段為長距離無人少人區,人跡罕至;工程沿線氣候條件惡劣,含氧量僅為內地50~60%,平均氣溫0~5℃,最低氣溫達零下45℃,晝夜溫差達25℃以上;人員、機械降效嚴重,年有效工期僅有8個月,且建設人員隨時有潛在引發肺水腫、腦水腫等高原疾病的風險,高原生理健康保障任務艱巨。
西藏阿里噶爾縣、海拔4700米、沼澤地組塔作業。
「高海拔挑戰對於我們這個團隊來說不算什麼。」國網西藏電力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阿里聯網工程建設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易建山告訴記者,相對於5357米這樣的高海拔施工,位於沼澤地的鐵塔必須冬季施工顯得更加困難。
日喀則市薩嘎縣拉藏鄉到阿里地區噶爾縣門土鄉綿延500千米的120基塔位均處於沼澤區域。沼澤地塔位普遍地下水位高,尤其雨季沼澤地地表水位最深可達1米,機械、人員難以進入施工區域,強行施工成本大且對環境破壞嚴重,為確保工程按期投運,減少對當地環境破壞,只能在冬季沼澤地上凍後施工。
5月5日,阿里聯網工程GIS運輸隊翻越孔唐拉姆山。趙清鵬 攝
從去年10月20日開始,施工人員冒著高原極度缺氧、狂風暴雪,踏上徵程挺進阿里,攻堅沼澤地基礎施工。為了更好地挖掘基坑,施工人員在風雪裡為基坑蓋上棉被、烤火爐。零下27℃的低溫,5臺發電機凍壞了4臺……在他們的努力下,工程終於在凍土解凍之前完成了基礎開挖、組塔工作。今年6月29日,阿里聯網工程線路工程包12最後一基沼澤地鐵塔放線完成。
5月2日,阿里聯網工程線路工程包4施工人員暴風雪中作業。趙清鵬 攝
五大發展理念貫徹建設始終
11月20日,記者一行經過阿里聯網工程霍爾變電站時,恰逢霍爾變電站調試帶電成功。這是阿里地區第一個220千伏變電站,霍爾變電站帶電運行標誌著大網電首次進入阿里地區。
西藏阿里普蘭縣、海拔4600米、沼澤地景觀塔放線。
國網西藏阿里供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黨委委員伊增科在霍爾變電站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阿里供電公司為了配合運行阿里聯網工程,專門抽調了一隊專業的人員,負責阿里聯網工程的運維保障。「國家電網公司為了阿里地區民生和經濟發展,投資74億元為我們帶來這條線路,我們要盡全力維護好它。」
據了解,阿里聯網工程是國家電網公司繼青藏聯網工程、川藏聯網工程和藏中聯網工程之後,建設的第四個突破生命禁區、挑戰生存極限的極高海拔電網工程。該工程3次跨越雅魯藏布江,翻越孔唐拉姆山、馬攸木拉山等,塔位平均海拔4572米,變電站海拔最高4688米、最低4003米;氣候條件惡劣,人員、機械降效嚴重。
星空下的220千伏日土白絨山羊頭景觀塔。張笑譚 攝
在設計之初,阿里聯網工程就在極高海拔地區應用海拉瓦技術開展工程全線航拍,創新變電站格構式護坡等。為實現工程與自然人文環境和諧統一,最大限度確保電網建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工程開展專題設計,將民風民俗、自然環境、宗教文化等元素融入電網設計。
為確保工程管理及時有效落地,西藏電力公司積極推行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工作模式,極大提高工程管理效率。他們採取工程檔案管理、物資短名單、核心分包隊伍管理等一系列措施,推行十八項西藏特別條款落地。他們還建立工程三維全過程指揮平臺,設計應用安全管控、物資管理、醫療保障管理APP,成為國網公司基建全過程數位化管理的兩項試點工程之一。
220千伏線路9標段鐵塔跨越雅魯藏布江。張笑譚 攝
在青藏、川藏、藏中3大聯網工程基礎上,阿里聯網工程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質量和創新水平,首次開展國內基於運行經驗的超高海拔架空輸電線路外絕緣配置值研究;220千伏變電站應急電源採用電化學電池儲能,實現「變電站、充放電(儲能)站、數據中心站」三站合一的建設與運營,將傳統變電站轉變為能量雙向流動的能源信息樞紐;首次系統性提出開展富氧綜合環境設計研究,科學確定了3000米以上不同海拔高度建設相應富氧系統的行業標準;開展高原機械人工降效、高海拔機械化施工方案研究,開發具有針對性的小型化、模塊化新型施工機具,在全過程全線55%範圍採用機械化施工。
西藏日喀則市聶拉木縣、海拔4700米、崗巴羊頭景觀塔。
「他們原來開玩笑叫我『易三藏』,因為我參加過藏中、青藏、川藏三個聯網工程,現在又叫我『易四藏』。作為這幾大工程的親身參與人,不得不說,阿里聯網工程建設難度在四條線路裡都是數得上的。」易建山表示,為破解工程建設運維難題,阿里聯網工程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落實到了工程建設中。易建山希望這四條「電力天路」將搭建起一張覆蓋西藏全域、更加堅強有力的電力保障網,「讓雪域高原經濟社會發展電力十足!」
作者:彭源長 謝文川
編輯:陳晨
校對:張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