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人和我是高齡寶媽寶爸了,孩子今年出生時我愛人35歲,我37歲。當我們還是準媽媽準爸爸時我們就想,只要孩子能平安出生,健健康康一天天長大就比什麼都好了。
在孕期,我們就希望寶寶能自然順產,平時很認真的控制飲食、血糖和體重。在臨盆當天,我們也選擇了儘量自然的生產方式,不用無痛,儘量減少醫學幹預。寶媽和寶寶一起經歷整個自然分娩產程的每一階段。生產全程耗時14小時,正式生產50分鐘,最終實現順產。
整個生產過程,我始終在一旁守護,見證了一位母親的堅強和力量。如願順產也給我們夫妻增添了未來育兒的信心。可是在接下來的母乳餵養和新生兒的陪伴中,我們很快就遭受了挫折和打擊。
寶寶剛出生的幾天裡,寶媽的奶水還不能馬上跟上寶寶的需求,所以在這時就添加了配方奶。又因為擔心母乳餵養可能不易於寶寶快速排黃疸,同時又怕寶寶掉體重,配方奶的量也加大了。後來發現寶寶吃母乳變得沒有那麼積極,寶媽也逐漸陷入擔心自己供不上母乳的惡性循環中。我也明顯看到愛人像變了一個人,完全失去了在孕期和生產時的那種自信,變得難過、抑鬱、甚至是有些崩潰。
與此同時,月子會所裡面一再強調寶寶不能對大人過於依賴,要單獨睡,不要奶睡,要學會自己睡小床,以至於我們做父母的在還沒有能駕馭母乳餵養的時候還要去克制自己與寶寶建立親密關係。這時候,我和愛人都陷入了嚴重的焦慮和彷徨,原本應該是甜美的時光已變得非常的壓抑。
此時我們發現僅依靠自己很難從這種狀態中走出來,於是我們開始及時的尋求幫助,這就是我們後來得到馬蕾哺育線上團隊的張婷老師指導和支持的前因。
在與張老師詳細溝通後,我們首先做的就是重新恢復信心,堅定了母乳餵養這條路一定能走的通、走的好的信念。在每次的母乳過程中調整和優化寶媽和寶寶的體位。
通過對寶寶排洩物的計量進一步確認了母乳完全可以做到供需平衡。通過一周的諮詢,母乳餵養持續改善,從不順到逐漸順利的過程中,作為丈夫和寶爸有一些感觸和經驗分享給大家:
母乳餵養需要信心,信心源於本能
母乳餵養其實原本是一件自然的事情,但在當下的環境下圍繞著母乳餵養的雜音太多。母乳餵養容易掉體重,母乳餵養不利於排黃疸,母乳餵養沒有規律等等,會讓想要親餵的寶媽們變得焦慮和無助。這時可以用來替代母乳餵養的很多說辭或所謂「知識」就很有可能開始把寶媽們帶向越來越遠離母乳餵養的道路。
在我們母乳餵養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問朋友、買書看、在網上查閱資料,做的功課也並不少,但依然並不篤定應該怎麼做。知識可以分派系,各自都能自圓其說,但為了順利實現母乳餵養我們又該如何判斷和取捨呢?
我們的答案是:用本能去選擇,用本能來做出回應。母乳餵養是母親和孩子雙方的本能所造就的生命成長方式,是大自然最完美的設計。在生產時我們可以減少人為的醫學幹預實現順產,母乳餵養也是完全可以以自然的方式進行的。因此,信心在母乳餵養上是最為重要的。
母乳餵養不僅是養也是育
寶寶在剛出生做完所有檢查後,是一個「10」分寶寶,也就是各項指標正常。我第一個得知結果,心裡鬆了口氣,然後安心的告訴愛人。之後我們每天會記錄寶寶體重,黃疸值等指標。母乳餵養期間我們也總擔心母乳不夠,希望能準確知道奶量,感覺離開了量化指標就無法監控和評估寶寶是否一直處於健康的安全值範圍中。也許成人的世界裡面對量化指標太熟悉了,我們會對指標更敏感,更容易相信只要指標好了,一切就都好了。就好比孩子體重正常長,孩子發育就正常了。
在剛開始母乳的時候,我們寶寶每次吃好奶後就被月嫂從媽媽身邊抱走,放在小床上自己睡,或月嫂抱著睡。媽媽的角色似乎單純的是餵奶。用我愛人的原話講她就像是一個餵奶的機器,每天就是吃飯、產奶、餵奶。在寶寶和媽媽分開後,如果哭鬧,月嫂會習慣的認為是母乳不夠,沒有吃飽,這時要麼加餵配方奶,讓孩子飽睡;要麼就是不停的哄著;再不行就乾脆塞安撫奶嘴。
這些看似合理的操作,卻恰恰忽略了母乳餵養除了餵養之外,可以很好的去安撫寶寶,並與寶寶建立親密關係的作用。寶寶從母體來到這個世界,除了生存所需的吃和睡,就是父母能夠及時給予的關愛和安全感,而母乳親餵和奶睡是最自然最能給寶寶創造母體聯繫和安全感的方式,這是使寶寶內心感到充盈和富足的開始。所以要求新生寶寶儘量避免奶睡,不要依賴媽媽的身體,還給個「學習獨立」的說法,無異於讓一個沒有出師的學徒去闖蕩江湖。
關注當下,帶寶寶不是買保險
其實很多新手寶媽寶爸的擔憂和焦慮都並非基於當下的事實,而是對未來尚未可期的風險的過早憂慮。
還是回到母乳親餵話題。在剛開始親餵的那段時間裡,寶媽就一直擔心寶寶吃不飽,總認為自己母乳量跟不上寶寶的需求,寶寶體重要是一天沒長,或是某天掉了一點體重,就會認為全是自己的錯,覺得對不起寶寶,擔心寶寶發育不好。但當我們冷靜下來回顧寶寶每天的實際狀態時,我們發現其實寶寶的狀態一直都很好。
另外,在寶寶還未滿月的時候,我們會想著出了月子怎麼辦,寶媽寶爸怎麼分工。帶娃、工作和生活如何分配時間和精力。其實,有了寶寶後的很多具體的事情真的不是都能提前想好準備好,畢竟我們的寶寶也剛剛來到這個世界,我們並不了解他,他每天成長的同時也是我們對他的認識的成長,對自己寶寶的了解一定是需要一個自然的過程。所以,與其擔心還未發生的,不如專注在多觀察,多了解自己寶寶當前的需求和嘗試探索找到能夠滿足他需求的辦法。
守好底線,找到健康的壓艙石
攝入、排洩、體重是在張老師對我們的輔導中,我們重點注意的三個方面。吃多少決定排洩多少,攝入的量和排洩的量最終又會影響體重。
親餵初期我一直有一個疑問,就是到底如何知道寶媽的母乳是足夠寶寶吃的,從而能夠有理有據的安撫寶媽,讓寶媽對親味更有信心。因為每次月嫂說要加配方奶的理由都是母乳不夠,寶寶哭鬧也是母乳不夠,感覺母乳就成了被「刷鍋」的對象。對此,我充滿疑慮。但當我們用吸奶器測奶量時,一方面,寶媽感覺不適;另一方面,測試很難做到很科學。不同時段,不同時長測得的量是無法用來準確比較的。
後來,我們完整的記錄了寶寶24小時的排洩物重量(小便重量加大便重量減去尿片重量)約405克。一般6個45克重量的尿布就能說明寶寶吃飽了,我們寶寶從排洩物重量來看是完全不存在母乳吃不飽的情況。此外,我們還在張老師的指導下更好的調整寶媽和孩子的體位,提高寶寶吮吸乳汁的效率。現在,寶寶要吃的時候有奶,不吃的時候寶媽也不脹奶,基本實現供需平衡。而且寶寶體重的成長曲線也一直非常良好,身高增長也很正常。
母乳餵養原本不難,但實則不易,寶媽和寶爸除了要認識到母乳餵養的好處,還要有足夠強的意願和定力才能夠在母乳餵養的路上走下去,並在辛苦中收穫幸福。此外,要積極尋求真正專注於並專業的母乳指導。
如果您還在母乳餵養的道路上獨自摸索,不妨讓專業的母乳餵養諮詢師給您助力。
張婷老師最近好評
作者:英多
首發:馬蕾孕哺育
編輯 | 馬蕾孕哺育
圖片 | 網絡
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