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入侵人體全過程 如科幻大片

2020-12-22 被封印的大鳥

當病毒通過外源進入人的體內後,就會向人體的細胞進發,但人體的免疫系統有一種特殊的Y蛋白,這種Y蛋白會識別入侵者並吸附在病毒上。

病毒與Y蛋白

然後收到Y蛋白的信號就會有一種專門粉碎病毒的物質去分解病毒,雖然這樣仍然會有一部分病毒成功得躲過第一層免疫系統的防護最終成功抵達細胞膜表面,而只有空氣和水這種小分子能隨意穿過細胞膜,病毒想要進入細胞內部必須從細胞專門輸送營養物質的泵口進入,但需要一把特殊的鑰匙,當然經過無數億年的進化病毒已經進化出這種鑰匙,然後潛入細胞內部。

病毒的鑰匙
病毒進入細胞

然後病毒成功得利用細胞複製了自身的基因複製更多的病毒出來直到這個細胞死亡。

細胞內核
被病毒感染的細胞

而這只是控制了一個細胞,最後細胞破裂,於是病毒開始去攻擊其他細胞並擴散至全身。

擴散

然而死亡的細胞在最後發出了警示,這時生體內的白細胞就會趕過來吞噬病毒和已經被感染的細胞,並且還會加速製造出更多白細胞來吞噬病毒,這時人就會有鼻塞和身體發熱的症狀出現,這正是由於你的生體在與病毒作戰。而最終會贏得勝利,但這僅僅是針對人體常見的感冒病毒,而不是所以病毒,因為每種病毒的基因不同作用功能不同你的生體不知道如何應對,但我們的身體一直在學習如何應對病毒。

白細胞
病毒來源之謎

科學家解釋病毒其實是由於人體細胞碎片演化而來,對此小夥伴們怎麼看的呢?

相關焦點

  • 3種病毒感染人體的過程,猶如戰爭大片
    當病毒進攻人體時,皮膚能阻止大多數病毒進入體內,口腔、鼻腔會產生黏膜等物質阻止病毒的入侵。第一道防線就像軍事領地最外層的壕溝、障礙牆等,阻擋敵人的先鋒部隊。人體第一道防線人體軍事領地,有大大小小的巡邏兵,它們就是人體內特殊的免疫細胞與化學成分。它們可以抵禦病毒攻擊、吞噬作用等過程,構成人體防禦病毒入侵的第二道防線。
  • 人體感冒發燒的全過程
    最近有好幾個學員都在問我,因為孩子發燒感冒的問題,怕影響孩子的學習,去不了學校,很著急打電話問我,那麼在我整個跟她諮詢的過程當中,我發現了大家對感冒發燒的這個事,其實還是不夠理解。所以今天我想把一個人在感冒發燒的整個過程,給大家大概講一講。
  • 病毒究竟有多厲害?BBC拍出了這部9.4分的科幻大片
    這個神秘的「黑箱」近幾年被科學家們逐漸揭開,並被BBC的拍攝團隊製作成了一部紀錄片——《細胞的暗戰》,可以讓你親眼看到病毒感染細胞的過程。小編在看完後不禁拍案叫絕,場景之宏大,細胞之精妙,病毒之狡猾,這簡直不亞於一部真正的科幻電影!
  • 開學季謹防流感諾如病毒等傳染病入侵
    據合肥在線消息,二月份的合肥處於冬季與初春更替之際,氣溫無常,各類病毒容易滋生,現在正值新學期開學期間,人員流動頻繁,一定的程度上給傳染病的流行與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2月27日,合肥市疾控中心專家提醒,合肥仍處於流感和諾如病毒高發期,學校和家長要提高警惕,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謹防傳染性疾病入侵。
  • 年輕人愛看美國大片,中國人以說英語為榮,這是文化入侵嗎?
    大家對美國大片的高科技和特效讚不絕口,而懂英語的中國人很有自豪感,西方影視作品對中國年輕人的影響很大。小編小時候也特別喜歡動畫片《變形金剛》,並愛看美國的科幻電影,曾認為美國太先進了。多年後,中國的影響力不斷增強,當下年輕人喜歡西方卻熱情不減。有的年輕人會經常到電影院,可是總是選擇看美國片。
  • 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瞬間發生了什麼?西湖大學破解真相
    通訊員 馮怡 科技日報記者 劉園園北京時間2月21日凌晨,西湖大學周強研究團隊在論文預印本平臺BioRxiv發文,報導新冠病毒表面S蛋白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的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揭開了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神秘面紗。
  • 尋找關於流行病毒的「盾牌」,從閱讀關於它的科幻作品開始
    較晚近的作品則有涉及病毒的日本災難科幻《復活之日》(1964),作者就是因另一部災難科幻《日本沉沒》(1973)而聞名的小松左京。2003年「非典」肆虐期間,一部名為《天外來菌》的科幻作品在網上廣為流傳,署名「佚名」。筆者隨意瀏覽幾眼,心想怎會佚名?這部作品的作者分明是美國科幻作家麥可·克萊頓!
  • 西湖大學:新冠病毒表面S蛋白「劫持」人體ACE2蛋白入侵
    北京時間2月21日凌晨,西湖大學周強研究團隊在論文預印本網站BioRxiv再次發文,報導新冠病毒表面S蛋白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的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揭開了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神秘面紗。
  • 新冠病毒傳染性可能是SARS的1000倍 入侵人體方式與HIV及伊波拉相同
    新冠病毒傳染性可能是SARS的1000倍 入侵人體方式與HIV及伊波拉相同  olivia chan • 2020-03-
  • 硬科技與軟文化打造中國科幻大片
    以中國文化為基點的未來想像  王一川(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電影《流浪地球》雖然不是中國第一部科幻片,卻是中國第一部科幻大片。創作者只選取了劉慈欣原著小說中的一個小片段——地球在流浪過程中途徑木星附近,木星引力激增,人類用智慧化解了地球將與木星相撞的危機。
  • Dexter:科幻大片是工業文明之花
    科幻美學的內在,是科學邏輯與幻想架空的再平衡,這種再平衡虛擬彌合了理性矛盾,從而對現實生活還以情感真實。我們的文化內生性需求,也決定了我們必須要有原生科幻文化,以構建宏大的未來世界觀。 因為是第一次,其實只要所有方面及格,並且是中國文化土壤裡生出的科幻大片,意義和自信必然奔湧而出。而第一次就是嚴肅科幻,且《流浪地球》能這麼優秀,不僅是歷史的行程,更是歷史的幸運。
  • 推薦8部高分科幻電影,每一部都是經典大片
    《盜夢空間》第一次看這個電影的時候驚異,剛剛接觸電影對這種科幻電影詫異的不得了,直呼編劇怎麼想出來的。《星際穿越》這部《星際穿越》也是一部科幻經典大作,把宏大的宇宙奧秘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科學理論也相當的有根有據,同時伴隨著超乎預料的視覺效果,是一部非常值得欣賞的高分科幻大作
  • 工作狂連軸出差引發頭暈頭痛 病毒入侵引發腦膜炎
    原標題:工作狂連軸出差引發頭暈頭痛,以為是「重感冒」,不料居然是…長江日報融媒體4月15日訊 「工作狂」連軸出差惹不適,頭暈頭痛還頻頻詞不達意,以為是太累「重感冒」,幸虧及時回漢檢查才知竟是勞累過度之下,病毒「趁虛」入侵大腦引發病毒性腦膜炎。
  • 不想被病毒入侵,關鍵或在這4點
    流感病毒入侵身體之後會導致流感這種疾病發生,而在流感發展過程中很多人就會身體發熱、打噴嚏、頭痛、咽喉腫痛,這些都是流感帶來的影響。部分人體質虛弱,可能就會經常有油感出現。因此平時應該通過合理的方式來預防流感病毒入侵,這樣才能防止該疾病出現帶來影響。流感病毒在空氣中具體能夠存活多久呢,下面就來詳細了解一下。流感病毒的種類非常多,而在流感病毒入侵身體之後會導致疾病發生。一般流感病毒不耐熱,如果處於56攝氏度的較高溫環境下半個小時,病毒就會死亡。
  • PNAS:A族腸道病毒利用「一石二鳥」受體入侵的分子機制
    小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成員是一類非囊膜單股正鏈RNA病毒,其中,腸道病毒屬(Enterovirus)含有眾多影響人類健康的病毒成員,會導致多種人類及哺乳動物疾病,如:感冒、手足口病及脊髓灰質炎病等。
  • 看科幻,必須知道的8個詞!
    文/賀培峰什麼都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科幻大片和小說更是如此。有些人看完之後,嗯,特效不錯!有些人看完之後,嗯,這部「蒸汽朋克」片子不錯!在科幻界,知道這8個詞,馬上逼格!1硬科幻這個詞在科幻界比較常用,屬入門級詞彙,核心意思就是比較科學,幻想情節有嚴格的技術推演。當你看電影或小說時,發現有一些大量你不認識的物理、天文詞彙時,一般就可以叫硬科幻了。大家熟悉的《三體》,裡面有複雜的推導和計算。
  • 新發現:新冠病毒最愛入侵哪幾種細胞?
    SARS-CoV-2病毒疫情暴發後不久,科學家們就發現病毒入侵的兩個關鍵分子:SARS-CoV-2的刺突蛋白可與人體細胞表面的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受體蛋白結合,這個受體相當於病毒進入人體細胞的「門鎖」。
  • 天河一幼兒園疑遭諾如病毒入侵,十多名孩子出現嘔吐腹瀉 本周全園...
    (原標題:天河一幼兒園疑遭諾如病毒入侵,十多名孩子出現嘔吐腹瀉 本周全園停課進行大消毒)
  • 比《流浪地球》還好看的科幻大片是什麼?是劉慈欣的迷人腦洞
    01.中國科幻第一人2019年春節,一部中國人自導自演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一經上映就引起了人們的熱烈反響。這部電影不僅叫好又叫座,還使中國的科幻電影終於在世界電影史上佔得一席之位。豆瓣上,《流浪地球》的熱評第一條是這樣說的:這是華語電影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科幻大片,劉慈欣的硬核科幻設定、東方式的家庭理念核心、地心引力與星際穿越的融合、意料之外的特效大場面超讚,比肩好萊塢。當然,談到這部電影的成功,首先離不開的是原著作者劉慈欣。
  • 電影信條:又一科幻大片
    哈嘍哈嘍大家好,鐵錘來了,鐵錘繼續給大家推薦分享影視劇集,今日推薦分享劇集之好萊塢劇情,動作,科幻電影信條。電影信條是由演員約翰·大衛·華盛頓,羅伯特·帕丁森等主演。就是這樣的一個冒險,特別是考慮到它的巨大製作成本,用主流商業大片的成本去講一個獨立製作才可能去嘗試的獨特原創故事。電影兩個半小時,其中有一半多的畫面從來沒有出現在預告片中,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觀眾眼球,相信很多影迷都會去影院觀看。視覺奇觀和超高速的敘事節奏作為障眼法,掩藏住了那些本該顯而易見的伏筆,到了後半程才逐一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