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的缺乏幼兒在群體中是十分常見的,嚴重時會引發維生素營養障礙性疾病,比如常見的「營養性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嬰幼兒時期就易出現,因此需要我們的爸爸媽媽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觀察寶寶的情況,及時發現並解決此類問題。
什麼是營養性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
營養性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是由於兒童體內維生素D不足使鈣、磷代謝紊亂,產生一種以骨骼病變為體徵的全身慢性營養性疾病。典型的表現是生長的長骨幹骺端組織礦化不全,維生素D不足使成熟骨礦化不全。
有哪些寶寶最常見呢?
多見於3月齡~2歲的嬰幼兒,主要表現為生長最後部位的骨骼改變,並可影響肌肉發育脊神經興奮性的改變。因此,年齡不同,表現也不同。佝僂病的骨骼改變常在維生素D缺乏數月後出現,圍生期維生素D不足的嬰兒佝僂出現較早。重症佝僂患者還可有消化和心肺功能障礙,可影響其免疫功能。
3月-2歲為什麼會出現營養性維生素D缺乏?
1、圍生期維生素D不足
母親妊娠期,特別是妊娠後期維生素D營養不足,如母親嚴重營養不良、肝腎疾病、慢性腹瀉,以及早產、雙胎均可使嬰兒的體內儲存不足。
2、日照不足
因紫外線不能通過玻璃窗,嬰幼兒被長期過多的留在室內活動,使內元性維生素D生成不足。大城市高大建築可阻擋日光照射,大氣汙染如煙霧、塵埃可吸收部分紫外線,氣候的影響,數冬季日照短,紫外線較弱,亦可影響部分內源性維生素D的生成。
3、需要量增加
骨骼生長速度與維生素D和鈣的需要量成正比。早產兒或雙胎嬰兒體內貯存的維生素D不足,且出生後生長速度較足月兒過快,易發生本病。
4、攝入不足
因天然食物及母乳中含維生素D較少,嬰兒若戶外活動少,缺乏陽光照射也易引起體內維生素缺乏D缺乏而導致佝僂病的發生。
5、疾病及藥物影響
胃腸道或肝膽疾病影響維生素D吸收;肝腎嚴重損害可致維生素D羥化障礙。長期服用抗驚厥藥物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鈉,以及糖皮質激素的應用都會導致維生素D不足。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家長該怎麼預防呢?
1、圍產期
孕母要多進行戶外活動,食用富含鈣、磷、維生素D及其他營養素的食物。孕後期適量補充維生素D,有益於胎兒貯存維生素D以滿足出生後的需要。
2、嬰兒期
預防的關鍵在於日光照射和適當補充維生素D。嬰兒出生1個月後可逐漸戶外活動,每天1~2小時,6個月以內的嬰兒應避開正午時間,避免日光直射,以免皮膚損傷。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雙胎兒生後即應補充維生素D 800~1000IU/d,連用3個月後改為400~800IU/d)。足月兒生後開始補充維生素D 400~800IU/d,可以根據北方或南方、冬季或夏季等不同情況選擇400IU/d或800IU/d。夏季陽光充足、戶外活動多,可暫停或減量服用維生素D。
注意:維生素D用藥時,嚴格掌握劑量和時間,注意觀察維生素D中毒的表現,如出現厭食、噁心、煩躁不安、體重下降和頑固性便秘等表現,應立即停用維生素D,及時諮詢醫生。
還要做好生長發育監測,定期進行預防接種,預防和早期治療小兒常見病,反覆發生腹瀉可影響維生素D的吸收,肝腎疾病可出現維生素D活化障礙,應及早治療。
祝願每個寶寶健康茁壯成長!
#醫生請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