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饅頭商學院」(ID:mantousxy),36氪經授權發布。
流量終究泡沫,情懷依然還在。
昨日,蔡徐坤粉絲退出微博榜單競爭,這場維持了5天的流量競爭,帶著大眾對流量的反思告一段落。
簡單帶大家回顧一下周杰倫和蔡徐坤超話pk事件始末:
7月17日,有用戶在豆瓣小組「自由吃瓜基地」真誠提問,表達了自己對周杰倫演唱會門票難買的不解:「他超話排名都上不了,官宣代言的轉評都沒破萬,演唱會都是粉絲去看,他的粉絲真有那麼多麼?」
這一問,真是「激」到了已經年過半百的人到中年的杰倫粉絲們,全中國千千萬萬的80、90後放下手中的尿不溼,保存好還沒寫完的ppt,拿起了手機,註冊微博(或找回微博密碼),激情打榜,被迫營業!
於是接下來的幾天裡,一場無領導、無組織、無紀律但卻其樂融融的打榜行動在社交圈迅速蔓延,早已「金盆洗手」的周杰倫粉絲們以「夕陽紅粉絲團」的名義,殺回重拾微博,畫風如下:
(圖片來自網絡)
3天後, 周杰倫從一個100名開外的「過氣歌手」超越朱一龍,站在了長期霸榜的蔡徐坤面前。而後,五月天、孫燕姿的粉絲也紛紛加入戰鬥,說唱圈大v都力挺「啟蒙老師」周杰倫。
這場流量的排名之爭,到這個時候已經成了一場情懷運動,也是對當今只看流量的娛樂圈風向的一次反諷。
7月22日零點,周杰倫的影響力定格在「1.1億」,以超過第二名蔡徐坤將近一倍的數據刷新了微博的超話記錄。
回過頭來看,周杰倫這一次的「第一」恐怕是他所有第一裡最沒用的一個。
「流量不再」「數據不行」,但周杰倫出道20年作品的傳唱度肉眼可見,所以說旁觀者看來,這為期5天的流量之爭,充滿著對這個流量至上的時代的「戲謔」。
人民日報而後發文: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偶像,一個群體有一個群體的嚮往」,所以今天我們不討論「周杰倫糊沒糊」(答案當然是沒糊),而是一同回憶一下,在你瘋狂追星的時代,是如何給自己的偶像「應援」的,追星方式「升級換代」的背後,又是什麼變了。
我的第一個男朋友,被我貼滿了一整個筆記本。
追星一詞來源於紅極一時的小虎隊。
1989年小虎隊開始巡迴演出,他們從臺北巡演到高雄,瘋狂的粉絲們梳著跟小虎隊一樣的分頭,成群結隊的騎著自行車一路追隨,大呼其名。
這種跟在明星後面追明星的現象被當時的報紙稱為「追星」,也就是說90後的父母們正是「追星」這個詞的開創者。(圖片來自網絡)
那個時候,港臺的「靡靡之音」通過收音機傳到了大陸年輕人的耳朵裡,初嘗偷偷追星的緊張感與愉悅感。
不同於當今的顏值圈粉,父輩們往往因為一部作品而粉一個明星——可能是傳唱度極高的歌曲或是風靡千家萬戶的影視作品,熱播劇導致萬人空巷的情況不在少數。
與流量明星的著裝風格保持高度一致是大家表達狂熱的方式,初代追星單純也足夠生猛。
而在當時電視作為主要的傳播媒介,收視率最高的「春晚」則是流量風向標,1987年「唱跳混血兒小鮮肉」費翔一首《冬天裡的一把火》點燃了多少90後媽媽們的心!
全民偶像被製作成掛曆和海報貼滿了每一個普通家庭的牆面,多少直到褪色才摘下。
進入90年代,內地流行文化受港臺影響,迎來了井噴式發展,各種流行音樂、盜版光碟、熱門影視改變了人們對娛樂的認知。粉絲也開始站隊,期待與明星更加的親近,於是給明星寫信、排隊打電話成為流行。
當時,唱片店的老闆洞察著流量的走勢,誰的專輯買得最好,誰的海報周邊就會被放在最顯眼的位置售賣,所以在移動網際網路浪潮席捲而來之前,一臺walkman,一盤卡帶,一堆周邊,就是追星的全部。
我們會偷偷把吃早飯的錢攢下來,只為多買一張他的卡帶;
我們會精心挑選筆記本,抄寫滿滿一本他的歌詞;
我們會去收集他的海報、貼紙,貼滿整個臥室;
我們會剪下與他有關的雜誌板塊,貼進每天都看的日記本裡;
……
這是85後慧慧的藏品。她說初中、高中那會兒迷音樂迷到不可自拔,幾乎所有的零錢都買了卡帶和CD。
94年的慢慢說:那時候最火的是《星周刊》,每周一期,是屬於三塊錢就能買到的快樂。當時班上最受歡迎的人,一定是每周都買得起《星周刊》的人。
現在回頭看,這本雜誌紙張劣質,印刷粗糙,每次看完五根手指都黢黑,但因為它,我們認識了Rain,粉到了一大批港臺明星,了解F4的近況,還遇到了命中注定的男朋友飛輪海……
2005年夏天,湖南衛視舉辦的選秀節目《超級女聲》火遍全國。
李宇春、張靚穎、周筆暢三位選手在一舉成為全民話題之時,也帶動了百度貼吧的崛起。據悉,三位選手的個人貼吧發帖量總計超過1000萬,平均每秒鐘就有4個用戶同時發帖。
李宇春吧和李毅吧,是當時最有影響力的貼吧。李毅吧以諷刺足球運動員李毅為樂,又名帝吧,帝吧無所不黑,無所不嘲。(圖片來自網絡)
而在2007年6月21日,帝吧與李宇春吧之間,發生了貼吧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爆吧」活動,又稱「6·21聖戰」。(圖片來自網絡)
(所謂「爆吧」,是指在貼吧內不停地發無實質內容的廢貼、水貼、垃圾帖等,擾亂貼吧秩序,阻礙貼子的正常瀏覽以及正常回復速度,通常會影響到吧務人員對貼吧的正常管理,或者導致某個貼吧癱瘓。)
此次「6·21」聖戰,帝吧集結多人爆掉了李宇春吧,使李宇春吧當晚被迫關閉。拒不完全統計,在完全沒有發帖器的情況下,李宇春吧當晚被刷屏1900多頁,被爆近10萬帖。參與這次行動的人全部都是自發組織起來的。
而帝吧真正一戰成名還是因為「帝吧出徵,寸草不生」一事。
帝吧粉絲出戰FB(圖片來自網絡)
在帝吧存在的14年裡,權志龍吧、楊丞琳吧、杜海濤吧、TFboys吧後來也曾遭遇過爆吧事件。
在微博、抖音、快手還未出現的那些年,粉絲只能靠一場場「聖戰」,擊垮對手,刷響自己偶像的知名度。而「聖戰」這一奇異現象,也成為了網際網路歷史中一筆濃墨重彩的記錄。
除了貼吧外,當年有點「技術」的粉絲,還流行為自家偶像建立「XXX後援會」之類的論壇。「操數據」就直接甩「後援會」數量和訪問量,要「撕X」就直接攻擊伺服器。本質上和今天的微博點讚轉發刷留言類似。
大家熟知的蘇打綠,早期在大陸最先發展起來的粉絲組織,就是BBS論壇「蘇打綠的遊樂園」,那時候的園長就是現在吳青峰的經紀人徐文博。
胡歌的「古月哥欠」,劉詩詩的「詩舞翩翩」,許嵩的VaeCN,都是那個時代的產物。
(圖片來自網絡)
當年論壇註冊一年只開放一兩次,註冊到了就是普天同慶。而論壇裡一連串的明星友鏈,就是自己偶像身份的象徵。
許多粉絲懷念那個時代,懷念的就是這份單純的熱愛。
豆瓣網友說:「論壇追星時代是『圈地自萌』,像在自己家開party。」
粉絲們在電腦屏幕後聚在一起,更多的是「自家人」的分享,而這份分享不一定要讓所有人都看到。
2004年,《超級女聲》開創了新的選秀節目模式,並在第二年就創造了地方衛視收視紀錄。
第二屆超女(圖片來自網絡)
那時候大多數人用的還是非智慧型手機,比賽時段都緊張地坐在電視屏幕前,投票賽道一開通就趕緊開始發簡訊投票。當時要給支持的選手投票,首先要花1元錢定製簡訊(聯通和小靈通用戶為0.5元),收到回復後才能投票,每投一票需要0.1元,而2005年《超級女聲》的簡訊投票總收入超3000萬。
當時粉絲們每個月的話費,幾乎都貢獻給了自家偶像。但每個手機號的投票次數有限,因此街頭經常出現粉絲成群結隊手把手教路人投票的壯觀場景。
除了觀看現場演唱會外,粉絲終於找到了另一種和偶像產生互動的形式。偶像與粉絲之間的距離也不再遙不可及,開始產生更強的粘性。
從那時起,東方衛視的《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兒》,江蘇衛視的《絕對唱響》,湖南衛視的《快樂男聲》紛紛推出。
《加油好男兒》(圖片來自網絡)
《我型我show》(圖片來自網絡)
雖然節目不同,但賽制大同小異——區域海選後進入總決賽,全民簡訊投票參與,票數高者則有更大機率晉級,最終優秀選手籤約出道。
李宇春、張靚穎、井柏然、張杰、李易峰、薛之謙、戚薇都是這個時代走出來的偶像。
但是除了頭部藝人外,更多選秀藝人在兩三年後就開始消失於大眾視野。這背後暴露的其實是藝人經濟模式的缺陷。藝人雖然是由粉絲參與選出,但藝人的發展實質上還是依賴於藝人經紀平臺,粉絲扮演的角色更多的還是「參與者」而不是「決策者」。
儘管粉絲渴望自家偶像擁有更好的資源,被更多的「路人」看到,但礙於各種現實條件因素,粉絲能做的還是十分有限。
但十年後的今天,一切又不一樣了。移動網際網路崛起,大眾開始聚焦於網絡選秀。
2015年底,絲芭文化打造的SNH48女團開始出現在大眾視野,將偶像養成模式帶進了內地造星產業。
隨後,國內開始出現一大批以網際網路平臺為基礎的偶像養成綜藝節目,如《創造101》、《創造營2019》、《明日之子》、《偶像練習生》等。(圖片來自網絡)
《創造101》(圖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網絡)
粉絲們為偶像應援的方式也隨之產生變化。
從「圈地自萌」、「分散式打投」的被動式追星,走向有組織、有規劃的養成式造星。
「粉絲」這一群體不再僅僅滿足於購買專輯、演唱會門票,他們願意為了自家偶像投入更多時間與金錢,只為了讓偶像得到更多的商業機會與曝光。由此,又衍生了新時代下的「媽媽粉」、「阿姨粉」、「女友粉」等一系類細分粉絲角色。
這其中又以2018年的「菊家軍」最為矚目。
「菊外人」、「地獄空蕩蕩,王菊在土創」、「菊勢不妙」,2018年5月末的朋友圈完全被這些詞刷屏了,女團選秀節目《創造101》的選手王菊,在自家粉絲的一手推動之下,是真正的火了。
從表情包到「菊言菊語」,再到「漂流瓶」、「外賣單」的新型拉票方式,「菊家軍」的一腔才華都灑在了這個女人身上。
王菊的爆火完全可以看作是自家粉絲對偶像成功營銷的結果。甚至有人笑稱,在這個時代,不懂定位,不懂裂變,不懂文案,不懂網際網路思維,就別說自己追星了。
「摩登中產」在《我們的帝國》裡面描述了TFboys的粉絲是如何追星的,這也是如今大部分「養成系」偶像背後的粉絲應援模式:
「25歲以上的粉絲,正成為粉絲團隊的主導者。粉絲團隊多設有策劃、財務、後勤、美工、數據等小組,招聘時優先招募有專業背景的粉絲。他們精準計算每次宣傳活動,覆蓋人流和覆蓋面積,推算實際宣發效果,並做大數據報告。其專業程度不亞於商業標書。
粉絲團體不斷和商業企業合作,推動偶像在公共空間的曝光。他們還和微博這樣的平臺企業合作,推動社會公益。」
粉絲正從幕後走向臺前,甚至取代了一部分經紀公司的功能,這不僅僅是「偶像」的養成,更是「粉絲」的養成。
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造星工廠,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偶像,每一個時代的粉絲也有不同追星套路。
說實話,在追星方式上,誰也別瞧不上誰。
無論是這次給周杰倫打榜的夕陽粉絲團80後,過去通過「買磁帶、CD,海報,周邊」等手段瘋狂追星(在今天看來似乎真的不算瘋狂),還是85後、90後曾經在貼吧追星追得風生水起,抑或如今的95後、00後在微博戰場上成為「掄膊女工」……
幾代人追星方式上的騰挪變幻都離不開「時代大背景」——它決定了粉絲流量陣地的不斷轉移和追星套路的千變萬化。
我們一定記得,在沒有網際網路的電視媒體年代,那些火遍全國的很多明星大多是從哪裡走出來的——其中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春晚」。
小瀋陽曾因上春晚火遍大江南北(圖片來自網絡)
在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為主導的信息傳播中,「中心化」特徵非常明顯,體現在內容生產、製作、分發,以及流通渠道上。所有用戶都只有電視、報紙、雜誌可看,大家接收到的信息,幾乎都是相同的。
尤其過春節,那個年代,全國廣大人民群眾只有「春晚」這盤盛宴可享用,誰能站上春晚,就是「火」遍全國的保證;而且粉絲是全年齡段的。
那個年代粉絲的特點是:呈點狀遍布全國各地,具體人數無法統計,只在線下活動。
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開始有了網際網路,開始有了門戶網站。
2000年後的後PC時代,曾經的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所擁有的職能,新興的網際網路媒體也同時具備了,過去的「中心化」傳播第一次被弱化。
網際網路的上半場集中在入口和流量之爭,2000年創立的百度搜索後來取代了搜狐、新浪、網易等門戶網站,把持住流量入口。
2003年百度推出「百度貼吧」,作為中文網際網路曾經最大的興趣社區,百度貼吧的運營機制使得它成為粉絲追星大本營,火爆一時。
「貼吧時代」和『電視選秀時代」幾乎同時出現在這一時期。
那時候粉絲追星特點是:不僅呈現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特徵,而且組織化、正規化。
集資買專輯給偶像「打榜」成為常規操作,而將天南海北的迷妹謎弟聚集到一起的平臺就是「百度貼吧」——發生大小事,大家總是第一時間跑到貼吧去「水一水」。
貼吧是這一時期的「流量之王」。
2009年,微博來了,3G時代同樣在這一年開啟。
社交媒體和興趣社區的興起,去中心化的新媒體傳播下,把信息的選擇權交到了每一個個體的手裡,同時,交到個體手裡的還有對平臺的「選擇權」。
但百度貼吧的流量,不知不覺間,逐漸被後起知乎、虎撲、豆瓣、微博、微信等平臺和app所「搶奪」。
很多人手機裡曾經的「三件套」,後來哪個消失了?(圖片來自網絡)
同樣誕生於網際網路時代,但在移動網際網路轉型成功的微博成了新的「粉絲流量聚集地」。
新浪微博在3G元年的2009年上線,沒多久就上線了@功能以及私信功能,此外還提供「評論」和「轉發」功能——這就為在開放平臺上傳播提供了前提。
新浪微博上線之初,採用的推廣策略就是——大量邀請明星、名人入駐開通微博——這使得它從最開始就有吸引「明星流量」的基因。
2013年,隨著4G元年開啟、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到來,當搶奪用戶和用戶時間成為各家app的頭號任務時,「明星資源」和「粉絲經濟」成為微博與一眾競品競爭的差異性特徵和「砝碼」。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這是一個真正「流量為王」的時代。
在微博上,表現為「輪膊女工」冉冉升起——她們給鹿晗、王俊凱、蔡徐坤各刷了一億轉發量,用各種數據拼命地為他們的偶像刷存在感。
蔡徐坤轉發過億微博(圖片來自網絡)
現在的粉絲追偶像,不僅要懂得拍照、修圖,還要有閒、有錢,更要懂怎麼「做數據」——而且不止在微博這一個平臺。
買專輯聽演唱會?早已無法匹敵他們對偶像日益增長的愛。
5G時代到來的今天,下一個即將被偶像佔領的和被粉絲攻陷的,可能是抖音、快手?
那時候的10後,20後,又會怎麼追星?
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有自己的「偶像」,每一代人有專屬的追星套路,在追星這事兒上,誰也別鄙視誰。
不過,這回,周杰倫的夕陽紅粉絲團「激情打榜被迫營業」,是80後、90後被迫體驗了一把這個時代年輕人追星的特殊方式——當了回不靠金錢和殭屍帳號刷數據的「真輪膊女工」——以顯示其力量之團結,決心之堅定,給新一代的追星族們一點colour see see。
但是從周杰倫到蔡徐坤,誰的作品真正出了「飯圈」?答案顯而易見。
一味以「流量和數據」為標準來評價明星價值,是不是過了?
哦最後,夕陽紅粉絲團激情打榜這事兒,周董,都知道。
他說:「d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