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海報
《易經•繫辭》曰:「形乃謂之器」。
「器」是有形、有用之物。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者謂之「道」。
「非器」正是需要我們排除「形」的諸多限制,看到事物本來的樣子,達到「道」的境界。
藝術創作者將意識和情感寓於作品之中,而透過觀者之眼,則會獲得不同的感受,甚至當觀者在觀看之時,也成為了創作者的一員。《道德經》中說:「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如使用風箱一樣,世間萬物原本並非「有形之器」,而是在空虛無物之中互相轉化,這一來一往撥動著一呼一吸,所謂「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非器」的世界,讓我們跳出界限,互相交融,在本質中沉思。
丁葒、羅幻和劉鐵軍老師分別為獲獎的參展作者頒發證書
2020年12月7日,第九屆材料節「非器」學生作品展開幕式暨頒獎典禮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A區多功能廳順利舉行。清華大學校方出席的嘉賓有李鶴老師、陳輝老師、嶽嵩老師、馬文甲老師、丁葒老師、羅幻老師和劉鐵軍老師,同時出席的還有多位參展作者代表及學生代表。本次展覽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學生藝術協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學生工作組主辦。
本次展覽以「非器」為主題,意在啟發思維智慧,探索創作本質,讓創作者和觀者發掘自己的意識之道,進行超越「形」的對話。同時也希望各專業的同學能進入到這個世界中,放下尋常認知、不囿專業領域,能找到自我於精神世界中真正的棲息地。
開幕式現場
經過幾個月的精心籌備和嚴謹專業的活動執行,本次展覽的作品徵集和評審環節圓滿結束。展覽徵集和邀請到了美院75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共86件優秀作品,分別來自工藝、雕塑、繪畫、視傳、信息、服裝等多個專業。經過嶽嵩、吳瓊、陳楠、吳昊宇、張寶華、王小茉、封帆、馬文甲等多位評委老師的層層選拔,共有40位同學的43件作品入圍。本科生入圍率為75%,研究生入圍率為22.5%,並在終審後最終評出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和三等獎3名。
陳輝老師發言
李鶴老師發言
嶽嵩老師發言
獲得一等獎的沈添洋同學作為優秀創作者代表發言
獲得一等獎的沈添洋在作為優秀創作者代表發言發言時談到:「我是來自雕塑系大四的學生,今天非常幸運作為創作者代表,也非常幸運能跟各位非常優秀的作者的作品一起在這裡展出。我在《母親的琴》作品中投入了非常多的感情,因為我的母親是一位裁縫,我從小就接觸縫紉機,它的聲音還有我母親工作的背影都在我的意識裡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聲音符號和視覺符號。這個琴聲就給我一種非常安心的感覺,我想把這個情緒和感覺表現出來。」
展覽將持續至2020年12月20日。
觀眾觀看作品
展覽現場
一等獎獲獎作品 沈添洋《母親的琴》
二等獎獲獎作品 王遠星《遊移No.3》
二等獎獲獎作品 莊樹雄《聚•結》
三等獎獲獎作品 王一然《石卒》
三等獎獲獎作品 馬夏靜《蜜糖與毒藥》
三等獎獲獎作品 張軾邦《迷彩符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