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靜賢
前言:一個人(孩子),能敏銳地感知自己的身體的各種反應與要求,也就能更好地與外界相聯繫、相溝通,更好地適應外界。
同理,一個人能把自己的情緒、感受、需求等,合適地傳達給外界,並與外界建立起有效、良性的互動,也是這個人在這世上能否更好地生存和生活的關鍵。
會照顧自己的孩子,不用擔心他的將來。
一、我發現,孩子越來越會照顧自己了
前幾天,本來是孩子爸帶孩子出去玩,在外面吃飯。但沒想到,後來因孩子爸臨時有事,把小孩送回來。
而我本想中午這一餐隨便吃的,就什麼菜都沒買,更不要說買肉了。於是在樓下等孩子的時候,又在旁邊的小超市買了點菜。肉是買不到的了,畢竟這裡到市場還有一段蠻長的距離,而現在已經是中午了。於是中午就只能將就下了。
我看著兒子,這幾天生病,身體剛剛有點恢復,正是需要吃好、補好的時候。這時無意中看到剛剛買的兩個西紅柿:有了,這麼熱的天,給孩子做點涼拌西紅柿,既開胃,又好吃,而且還有營養。孩子一定會喜歡的。
我對兒子說:「等下媽媽給你搞涼拌西紅柿,好嗎?放點白糖下去,酸酸甜甜,很好吃的。」我以為兒子一定會說好,但沒想到剛滿四歲的兒子來了一句:「媽媽,我現在打針,醫生說不能吃甜的。」哦,對了,我拍拍自己的腦袋:怎麼這麼糊塗呢?
上一次,也是因我一時的疏忽,上午帶孩子去打針,下午就在孩子的要求下給孩子買了雪糕吃。結果第二天,本來好的差不多的孩子又來第二次發燒,搞得我和老公團團轉。
這段時間,發現孩子越來越會照顧自己了,也越來越有照顧自己的意識了。
比方說,有好幾次晚上,半夜自己給自己蓋上空調被。有一次,先是蓋上全身,不一會兒,太熱了,又馬上把腳伸出來,只蓋自己的肚子。
再比方說,前幾天晚上,吃完飯,開始講得好好的,說等下帶他下去玩。不料,臨走的時候,卻突然來一句:「等下帶什麼下去玩呢?」我說帶槍、帶車、帶球,都不合他意,最後來一句:「不下了!都不知帶什麼下去。」我和他爸都知道,這是孩子的藉口,實際上是他自己不想下。因為前段時間孩子在生病,這幾天也在恢復階段。果然,孩子不一會兒,就鬧著要洗澡了,洗完澡就上床睡覺,並很快就睡著了。
而兒子,有自己保護自己、照顧自己的意識,從兩歲多點就已經開始了。記得有一次早上,我對孩子說:「媽媽帶你下去吃早餐。」那時,孩子特別喜歡我帶他下去吃早餐,併到小區去玩。常常是每天一起床,就鬧著要大人帶他下去玩。沒想到那天,兒子卻突然來一句:「媽媽,我今天不想下。」開始我不解,後來才發現他身上有發熱的跡象,看來真的是身體不舒服,而他自己先感覺到了。
二、在這方面,我與兒子形成鮮明的對比
說起來,也真的不好意思,與兒子能敏感地感受到自己的身體反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在這方面的能力卻恰恰相反。
也一直以來,用老公的話來說,就是:「幾十歲的人了,連個三、四歲小孩都不如,一點都不懂得照顧自己。」
確實如此。原來沒小孩時,我常常穿錯衣服。該添衣時,我往往穿件薄的;該減衣時,我又突然穿件厚的。有時自己也忍不住感嘆:怎麼自己那麼另類的?看來我不是常人啊!
直到做了母親。我才發現,自己跟平常人一個樣,熱的時候感覺到熱,怕熱,於是馬上脫衣,換上薄的衣服;涼的時候感覺到涼,怕涼,於是馬上加衣。
那麼,是什麼讓我曾經那麼長時間,失去了,這個可以說每個人都有,也應該有的,身體對外界變化的最基本感知和反應的能力呢?而且又是什麼,讓我在短短的幾年做母親時間裡,一下恢復得與常人無異?
我想,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我有了一個孩子,我是媽媽了。我要為我的孩子負責,我要盡到一個做母親的責任和義務。
而過去我的許多方面,包括我的身體,我的工作,在我身邊人的關心,甚至幹預下,可以說都不需要我去想太多。
而且,在成長過程中,我也很少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即使表達,也很少被身邊人所接受。
於是自然而然地,我就很少出聲,更很少(也沒多少權利)去思考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於是,在這些方面,也就變得越來越遲鈍了。
還有一點,與孩子的主動選擇拒絕相反,我常常是不懂拒絕。因為從小到大,我都被要求,做一個聽話的孩子。
所以對於孩子這點,我很欣慰,因為他懂得拒絕。
三、許多父母,都扼殺了孩子的主動成長
什麼是成長?
我想,我也相信,大部分人,尤其是父母,都會有這樣的觀點:成長,就是一個不斷適應外界的過程。
從我們剛剛來到這個世上,就本能地去用哭來表達自己的各方面訴求。那時的我們,對自己的各方面感受,特別的敏感。只要一有什麼感覺,就馬上通過我們的表情、動作表達出來。
而慢慢長大,我卻發現,我們對外界的感覺,呈現了兩極化。
要不,就是一個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適應外界。對外界的反應越來越遊刃自如,能夠針對外界敏銳並適當地做出相應的反應;
另一個極端就是,對外界、周圍一切,越來越沒有應有的判斷和反應。越來越遲鈍,也越來越依賴身邊人幫他去做決定,提醒他應做什麼樣的反應。
按道理,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是前者,因為這也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標。但現實中,卻剛剛相反,大多數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甚至一輩子聽自己的話,而不要有自己的任何想法與主意。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在我們的身邊,大多數父母,要麼特別推崇強勢教育。他們認為孩子什麼也不懂,也沒有能力去做任何選擇。灌輸式教育,就是這方面的典型。
要麼,就是最典型的老母雞教育。在孩子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總是一味地把孩子庇護在自己的羽冀之下,不給孩子任何嘗試和自主選擇的機會。
比方說,我的父母的教育方式,就是這兩者的結合。從小到大,我都被父母要求做個聽話的好孩子。他們總是以家長的權威,以「一切都是為你好」,來要求我。不論做任何事情、任何選擇,都應該聽他們的。而我,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你知道個啥?我吃過的鹽都比你走過的路多」。
唯一的反叛,就是20歲時私自從單位辭職,最後還是因內心的無力與軟弱,而最後不得不歸順父母。從那以後,我就成了「為父母而活」。
而對外界的感應能力,從小時的一味被父母呵護、照顧,到長大後短暫的叛逆,然後一味地活在父母保護的羽冀之下,變得越來得薄弱:不會照顧自己,也不懂得選擇;不清楚甚至自己主動去放棄思考: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
直到我的孩子出生,我做了母親。我的感受能力才被喚醒和喚起。尤其在作為母親的責任心的驅使下,我才開始正視而不去盲目,和被動。主動地去投入、去成長。
四、讓孩子學會思考和選擇,有多重要
其實在我的身邊,我常常看到,很多跟我這樣,不懂照顧自己身體,忽略自己感受,一味地聽父母話、為父母而活的人。
這樣的人,各種各樣的年齡都有:
有十多歲,每天在父母焦慮地催促下,捧著書本,卻又不知到底有沒看進書去的,不是做試卷就是看手機的孩子;
有與我年齡相近,一直以來生活在父母的羽冀之下,不懂照顧自己身體的成年人;
......
這些人,和我一樣,在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被父母剝奪了去感受外界,並主動做出選擇的機會。
於是,除了父母所認可的好好讀書和聽話,剩下的都可以說,被父母有意、無意地剝奪了一切思考、選擇、分析和學習的機會。
也於是,在這些方面,我們的感受和反應能力,變得越來越的遲鈍。最後,成了一個至多只會學習,而不會思考和生活的,巨嬰。
對外界不能做出相應反應的人,不但止日常生活裡不擅照顧自己,而且還有一個軟肋:就是不能及時與外界建立起有效的溝通、互動和交流。
因為他已經習慣了從小到大,身邊人對他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關懷,也習慣了輪不到自己發聲、沒有自己發聲的環境,一切都被動地等待身邊人的安排。
就如我親戚家的孩子,暑假補習來我家住。每天回不回來吃飯也不說,有時煮好飯菜了,還不見回來,打電話過去,卻說今晚不回來吃。有時沒見他打電話回來,以為他不回來吃了,卻沒想到回來就說:「怎麼沒煮我飯呢?」弄得彼此互生芥蒂。
我這個親戚的教育方式,平時大家也看在眼裡,就是那種為孩子大包大攬一切,只要求孩子讀好書的典型代表。
所以孩子有這種「不主動告知和溝通,只被動地等待對方為其安排」的表現,也就不出奇了。
如果一個人,總是被動地等待身邊人的安排,而不去思考,更不會主動行動,這樣的人,又能指望他做出什麼呢?能不一輩子啃父母就算不錯了。
而且,人活在世上,需要也不可避免的是,人與人之間彼此的交流和溝通。如果一個人總是被動地等著別人與自己交流和溝通,期望別人主動了解自己、關心自己,這也一點不現實,也註定人際關係、職場等各方面會遭遇不少挫折。
因此,給孩子思考和選擇的權利,從小就培養他們了解、知道自己的感受,並根據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與外界主動溝通和表達,是非常重要的。
五、家長只有尊重和放手,才能讓孩子去主動成長
如何讓孩子能敏銳地感受到自己的心理、身體的需求,對外界做出合適而及時的反應,從而在成長過程中,自覺照顧和經營好自己的各個方面?
我想,我們做家長的,最主要的要做到這幾方面:
一是尊重孩子。尊重他的感受和選擇,給他自由選擇和表達的權利。
就像我的孩子,很多時,在不觸及底線的基礎上,我都給他自己去選擇。因此,久而久之,他也在選擇中,變得會思考,擅長思考,而且也越來越了解自己的感受,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也越來越會選擇。
二是多放手。不要把過多的關注放在孩子身上,從而越俎代庖,讓本應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最應有的自我覺知、自我管理,在家長過多的越位下,反而被壓制,甚至最終喪失。
再拿我孩子做例子,在這方面,我和老公形成鮮明的對比。
拿孩子吃飯這件事來說,孩子跟他,總要喂。跟我,一般是自己吃。
而且我從不怕他吃不飽,畢竟飽不飽只有自己知道。
而老公,就是拼命地喂,害怕孩子吃不飽——其實,這也間接剝奪了孩子自我管理、自我負責的權利。造成了孩子,越來越沒有自知力,只知一味接受外界對他的給與和付出,而缺少了對自己感受的感知力、判斷力,以及相應的行動力。
不同的教育方式,造成不同的結果,甚至培養出天壤之別的孩子。
所以,那些每天,甚至時時刻刻都把關注的目光,盯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的家長們,真的很有必要自問一句:每個人,生存在這個世上,必備的自知力、判斷力和反應力,我的孩子還有嗎?不要扼殺了,因為孩子不可能,永遠生活在你的羽冀之下,你也不可能永遠庇護他。
更不要剝奪了這原本就屬於每一個人最基本的權利。
做父母的,應該保護,這個每個人與生俱來的適應外界的能力。並且有心地,讓孩子的這個能力,不斷地得到發展和增強。這樣,孩子才能在未來的生活,和自己的人生中,有能力去獨立、自由地翱翔。
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做一個一輩子都生活在父母保護的羽冀之下,不會思考,不懂選擇,沒有屬於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的人。
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