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照顧自己的孩子,不用擔心他的將來

2020-08-22 呂靜賢



文|呂靜賢

前言:一個人(孩子),能敏銳地感知自己的身體的各種反應與要求,也就能更好地與外界相聯繫、相溝通,更好地適應外界。

同理,一個人能把自己的情緒、感受、需求等,合適地傳達給外界,並與外界建立起有效、良性的互動,也是這個人在這世上能否更好地生存和生活的關鍵。

會照顧自己的孩子,不用擔心他的將來。

一、我發現,孩子越來越會照顧自己了

前幾天,本來是孩子爸帶孩子出去玩,在外面吃飯。但沒想到,後來因孩子爸臨時有事,把小孩送回來。

而我本想中午這一餐隨便吃的,就什麼菜都沒買,更不要說買肉了。於是在樓下等孩子的時候,又在旁邊的小超市買了點菜。肉是買不到的了,畢竟這裡到市場還有一段蠻長的距離,而現在已經是中午了。於是中午就只能將就下了。

我看著兒子,這幾天生病,身體剛剛有點恢復,正是需要吃好、補好的時候。這時無意中看到剛剛買的兩個西紅柿:有了,這麼熱的天,給孩子做點涼拌西紅柿,既開胃,又好吃,而且還有營養。孩子一定會喜歡的。

我對兒子說:「等下媽媽給你搞涼拌西紅柿,好嗎?放點白糖下去,酸酸甜甜,很好吃的。」我以為兒子一定會說好,但沒想到剛滿四歲的兒子來了一句:「媽媽,我現在打針,醫生說不能吃甜的。」哦,對了,我拍拍自己的腦袋:怎麼這麼糊塗呢?

上一次,也是因我一時的疏忽,上午帶孩子去打針,下午就在孩子的要求下給孩子買了雪糕吃。結果第二天,本來好的差不多的孩子又來第二次發燒,搞得我和老公團團轉。

這段時間,發現孩子越來越會照顧自己了,也越來越有照顧自己的意識了。

比方說,有好幾次晚上,半夜自己給自己蓋上空調被。有一次,先是蓋上全身,不一會兒,太熱了,又馬上把腳伸出來,只蓋自己的肚子。

再比方說,前幾天晚上,吃完飯,開始講得好好的,說等下帶他下去玩。不料,臨走的時候,卻突然來一句:「等下帶什麼下去玩呢?」我說帶槍、帶車、帶球,都不合他意,最後來一句:「不下了!都不知帶什麼下去。」我和他爸都知道,這是孩子的藉口,實際上是他自己不想下。因為前段時間孩子在生病,這幾天也在恢復階段。果然,孩子不一會兒,就鬧著要洗澡了,洗完澡就上床睡覺,並很快就睡著了。

而兒子,有自己保護自己、照顧自己的意識,從兩歲多點就已經開始了。記得有一次早上,我對孩子說:「媽媽帶你下去吃早餐。」那時,孩子特別喜歡我帶他下去吃早餐,併到小區去玩。常常是每天一起床,就鬧著要大人帶他下去玩。沒想到那天,兒子卻突然來一句:「媽媽,我今天不想下。」開始我不解,後來才發現他身上有發熱的跡象,看來真的是身體不舒服,而他自己先感覺到了。

二、在這方面,我與兒子形成鮮明的對比

說起來,也真的不好意思,與兒子能敏感地感受到自己的身體反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在這方面的能力卻恰恰相反。

也一直以來,用老公的話來說,就是:「幾十歲的人了,連個三、四歲小孩都不如,一點都不懂得照顧自己。」

確實如此。原來沒小孩時,我常常穿錯衣服。該添衣時,我往往穿件薄的;該減衣時,我又突然穿件厚的。有時自己也忍不住感嘆:怎麼自己那麼另類的?看來我不是常人啊!

直到做了母親。我才發現,自己跟平常人一個樣,熱的時候感覺到熱,怕熱,於是馬上脫衣,換上薄的衣服;涼的時候感覺到涼,怕涼,於是馬上加衣。

那麼,是什麼讓我曾經那麼長時間,失去了,這個可以說每個人都有,也應該有的,身體對外界變化的最基本感知和反應的能力呢?而且又是什麼,讓我在短短的幾年做母親時間裡,一下恢復得與常人無異?

我想,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我有了一個孩子,我是媽媽了。我要為我的孩子負責,我要盡到一個做母親的責任和義務。

而過去我的許多方面,包括我的身體,我的工作,在我身邊人的關心,甚至幹預下,可以說都不需要我去想太多。

而且,在成長過程中,我也很少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即使表達,也很少被身邊人所接受。

於是自然而然地,我就很少出聲,更很少(也沒多少權利)去思考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於是,在這些方面,也就變得越來越遲鈍了。

還有一點,與孩子的主動選擇拒絕相反,我常常是不懂拒絕。因為從小到大,我都被要求,做一個聽話的孩子。

所以對於孩子這點,我很欣慰,因為他懂得拒絕。

三、許多父母,都扼殺了孩子的主動成長

什麼是成長?

我想,我也相信,大部分人,尤其是父母,都會有這樣的觀點:成長,就是一個不斷適應外界的過程。

從我們剛剛來到這個世上,就本能地去用哭來表達自己的各方面訴求。那時的我們,對自己的各方面感受,特別的敏感。只要一有什麼感覺,就馬上通過我們的表情、動作表達出來。

而慢慢長大,我卻發現,我們對外界的感覺,呈現了兩極化。

要不,就是一個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適應外界。對外界的反應越來越遊刃自如,能夠針對外界敏銳並適當地做出相應的反應;

另一個極端就是,對外界、周圍一切,越來越沒有應有的判斷和反應。越來越遲鈍,也越來越依賴身邊人幫他去做決定,提醒他應做什麼樣的反應。

按道理,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是前者,因為這也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標。但現實中,卻剛剛相反,大多數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甚至一輩子聽自己的話,而不要有自己的任何想法與主意。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在我們的身邊,大多數父母,要麼特別推崇強勢教育。他們認為孩子什麼也不懂,也沒有能力去做任何選擇。灌輸式教育,就是這方面的典型。

要麼,就是最典型的老母雞教育。在孩子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總是一味地把孩子庇護在自己的羽冀之下,不給孩子任何嘗試和自主選擇的機會。

比方說,我的父母的教育方式,就是這兩者的結合。從小到大,我都被父母要求做個聽話的好孩子。他們總是以家長的權威,以「一切都是為你好」,來要求我。不論做任何事情、任何選擇,都應該聽他們的。而我,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你知道個啥?我吃過的鹽都比你走過的路多」。

唯一的反叛,就是20歲時私自從單位辭職,最後還是因內心的無力與軟弱,而最後不得不歸順父母。從那以後,我就成了「為父母而活」。

而對外界的感應能力,從小時的一味被父母呵護、照顧,到長大後短暫的叛逆,然後一味地活在父母保護的羽冀之下,變得越來得薄弱:不會照顧自己,也不懂得選擇;不清楚甚至自己主動去放棄思考: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

直到我的孩子出生,我做了母親。我的感受能力才被喚醒和喚起。尤其在作為母親的責任心的驅使下,我才開始正視而不去盲目,和被動。主動地去投入、去成長。

四、讓孩子學會思考和選擇,有多重要

其實在我的身邊,我常常看到,很多跟我這樣,不懂照顧自己身體,忽略自己感受,一味地聽父母話、為父母而活的人。

這樣的人,各種各樣的年齡都有:

有十多歲,每天在父母焦慮地催促下,捧著書本,卻又不知到底有沒看進書去的,不是做試卷就是看手機的孩子;

有與我年齡相近,一直以來生活在父母的羽冀之下,不懂照顧自己身體的成年人;

......

這些人,和我一樣,在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被父母剝奪了去感受外界,並主動做出選擇的機會。

於是,除了父母所認可的好好讀書和聽話,剩下的都可以說,被父母有意、無意地剝奪了一切思考、選擇、分析和學習的機會。

也於是,在這些方面,我們的感受和反應能力,變得越來越的遲鈍。最後,成了一個至多只會學習,而不會思考和生活的,巨嬰。

對外界不能做出相應反應的人,不但止日常生活裡不擅照顧自己,而且還有一個軟肋:就是不能及時與外界建立起有效的溝通、互動和交流。

因為他已經習慣了從小到大,身邊人對他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關懷,也習慣了輪不到自己發聲、沒有自己發聲的環境,一切都被動地等待身邊人的安排。

就如我親戚家的孩子,暑假補習來我家住。每天回不回來吃飯也不說,有時煮好飯菜了,還不見回來,打電話過去,卻說今晚不回來吃。有時沒見他打電話回來,以為他不回來吃了,卻沒想到回來就說:「怎麼沒煮我飯呢?」弄得彼此互生芥蒂。

我這個親戚的教育方式,平時大家也看在眼裡,就是那種為孩子大包大攬一切,只要求孩子讀好書的典型代表。

所以孩子有這種「不主動告知和溝通,只被動地等待對方為其安排」的表現,也就不出奇了。

如果一個人,總是被動地等待身邊人的安排,而不去思考,更不會主動行動,這樣的人,又能指望他做出什麼呢?能不一輩子啃父母就算不錯了。

而且,人活在世上,需要也不可避免的是,人與人之間彼此的交流和溝通。如果一個人總是被動地等著別人與自己交流和溝通,期望別人主動了解自己、關心自己,這也一點不現實,也註定人際關係、職場等各方面會遭遇不少挫折。

因此,給孩子思考和選擇的權利,從小就培養他們了解、知道自己的感受,並根據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與外界主動溝通和表達,是非常重要的。

五、家長只有尊重和放手,才能讓孩子去主動成長

如何讓孩子能敏銳地感受到自己的心理、身體的需求,對外界做出合適而及時的反應,從而在成長過程中,自覺照顧和經營好自己的各個方面?

我想,我們做家長的,最主要的要做到這幾方面:

一是尊重孩子。尊重他的感受和選擇,給他自由選擇和表達的權利。

就像我的孩子,很多時,在不觸及底線的基礎上,我都給他自己去選擇。因此,久而久之,他也在選擇中,變得會思考,擅長思考,而且也越來越了解自己的感受,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也越來越會選擇。

二是多放手。不要把過多的關注放在孩子身上,從而越俎代庖,讓本應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最應有的自我覺知、自我管理,在家長過多的越位下,反而被壓制,甚至最終喪失。

再拿我孩子做例子,在這方面,我和老公形成鮮明的對比。

拿孩子吃飯這件事來說,孩子跟他,總要喂。跟我,一般是自己吃。

而且我從不怕他吃不飽,畢竟飽不飽只有自己知道。

而老公,就是拼命地喂,害怕孩子吃不飽——其實,這也間接剝奪了孩子自我管理、自我負責的權利。造成了孩子,越來越沒有自知力,只知一味接受外界對他的給與和付出,而缺少了對自己感受的感知力、判斷力,以及相應的行動力。

不同的教育方式,造成不同的結果,甚至培養出天壤之別的孩子。

所以,那些每天,甚至時時刻刻都把關注的目光,盯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的家長們,真的很有必要自問一句:每個人,生存在這個世上,必備的自知力、判斷力和反應力,我的孩子還有嗎?不要扼殺了,因為孩子不可能,永遠生活在你的羽冀之下,你也不可能永遠庇護他。

更不要剝奪了這原本就屬於每一個人最基本的權利。

做父母的,應該保護,這個每個人與生俱來的適應外界的能力。並且有心地,讓孩子的這個能力,不斷地得到發展和增強。這樣,孩子才能在未來的生活,和自己的人生中,有能力去獨立、自由地翱翔。

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做一個一輩子都生活在父母保護的羽冀之下,不會思考,不懂選擇,沒有屬於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的人。

你呢?

相關焦點

  • 孩子將來會如何擇偶,從這個行為就能看出來,不用等成人後才知道
    導讀:孩子將來會如何擇偶,從這個行為就能看出來,不用等成人後才知道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將來會如何擇偶,從這個行為就能看出來,不用等成人後才知道!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再小,都要給他留個面子,將來他會感激你一輩子
    文 | 柯米(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美爸美媽們轉載分享)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家長能夠照顧到孩子的自尊心,也許就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家長們對自己的自尊心往往都比較敏感,當孩子對總計有叛逆行為時,就會火冒三丈,一吼為快。然而當孩子們覺得委屈了或遇到有可能傷害到面子的事,家長則認為:「小孩子家,不懂事,什麼面子不面子。」
  • 6個月後,父母照顧寶寶多注意這幾點,他將來會感謝你
    導讀:6個月後,父母照顧寶寶多注意這幾點,他將來會感謝你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6個月後,父母照顧寶寶多注意這幾點,他將來會感謝你!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將來會不會孝順,在飯桌上就能看出,家長不用等二十年後
    導讀:孩子將來會不會孝順,在飯桌上就能看出,家長不用等二十年後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將來會不會孝順,在飯桌上就能看出,家長不用等二十年後!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一個在溺愛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別指望他將來會有出息。
    蘇聯著名教育學家馬卡連柯警告說:「父母對自己的子女愛得不夠,子女就會感到痛苦,但是過分溺愛雖然是一種偉大的感情,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疼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是如果疼愛得過了頭,那就變成溺愛了,慣子如殺子,溺愛只會害了孩子。
  • 誰對孩子的將來負責?養育——請從認真照顧孩子開始
    這位媽媽和大兒子談了幾次,孩子性格也很溫和,表示以後會在媽媽的習慣上加以改進,但是媽媽在一段時間的觀察後發現,孩子在她看的時候會刻意認真,但是自己的時候,主動性又會減弱。媽媽告訴我生大寶的時候經濟基礎不好,所以在休完產假的時候便託福給家裡的老人照顧,老人從小對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攬,小到穿衣服、繫鞋帶之類的小事都不願意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久而久之孩子的獨立意識形成習慣,很難一時改變。
  • 低齡遊學 53.4%受訪家長擔心孩子照顧不好自己
    不少家長會為孩子選擇國內或國際遊學項目,豐富孩子的暑假,讓孩子在旅行的同時學習知識。近些年,遊學日趨低齡化,越來越多的小學生、學齡前兒童紛紛加入遊學隊伍。對此,家長們怎麼看?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967名幼兒園到高中階段學生的家長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4.3%的受訪家長曾讓孩子參加遊學項目,其中26.6%的受訪家長讓孩子參加過出國遊學項目。
  • 寶寶多大後,不用再擔心被子會捂到他?總算能放下思想包袱了
    其實這是一種典型的焦慮心理,來源有很多方面,比方說對自己的不自信,這點新手媽媽居多,感覺自己睡覺很死,對能否照顧好寶寶打心裡不自信,唯恐睡覺時壓到孩子或者被子太厚悶到他,所以總是提心弔膽。還有就是新聞上經常播放這樣的消息,比如一個七個月大的寶寶被悶死了,等發現的時候孩子已經死亡兩小時了。
  • 天賜快一周歲了,69歲的老爸說會有人照顧孩子的。不用哥姐嗎?
    天賜快一周歲了,69歲的老爸說會有人照顧孩子的。不用哥姐嗎?10月15日上午,山東棗莊的黃維平正在小區院子裡推著孩子散步。去年10月25日,山東棗莊67歲的高齡產婦田女士生下一名女嬰引發網友關注,因為覺得女兒是上天賜予這個家庭的禮物,第三次做父親的黃維平給孩子取名「天賜」。
  • 生兩個孩子都是女兒,將來這些難題就不用擔心了,真是好事
    早些時候聽過這樣一種說法,說兩個孩子的家庭,如果老大是女兒,老二又是女兒,孩子的父母會傷心兩次,一次就是女兒剛出生的時候,會說一句「又是個女孩」,稍稍會有些失落;另一次就是女兒結婚的時候,父母會感覺心裡空落落的,有些傷感。但除了這兩次,其他時候就都是開心的事情。
  • 如果你懂得「狐狸法則」,你的孩子將來會更有出息
    導讀:如果你懂得「狐狸法則」,你的孩子將來會更有出息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如果你懂得「狐狸法則」,你的孩子將來會更有出息!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先照顧好自己,再照顧好孩子
    分享: 我們放棄曾經安逸的生活到處打拼,是為了孩子將來得到更好的教育;我放棄所有的休息時間,去學兒童教育,是為了能更好地培養他。可是,我卻不曾想過,要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首先要給予他一個充滿愛的家。要照顧好孩子,先要照顧好自己;要有好的親子關係,先要處理好夫妻關係。
  • 「高瞻指南」孩子剛入園,不會照顧自己怎麼辦?
    孩子在需要擁抱的時候會哭喊;在需要餵養時,會拿著自己的奶瓶;在尿溼時,會拿著乾淨的尿布;會用手指吃東西;會嘗試去做一件簡單的、可自理的事情(如,喝水、洗手、穿衣服、完成部分或全部的任務)。漸漸地,孩子會在他人的幫助下照顧自己(比如,通過提示卡片來洗手),最終能夠做到獨立照顧自己(比如,獨立完成洗手、洗臉、穿衣服、如廁等活動)。
  • 這三類媽媽養出來的孩子,將來自私又自卑,遲早會被孤立
    導讀:這三類媽媽養出來的孩子,將來自私又自卑,遲早會被孤立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這三類媽媽養出來的孩子,將來自私又自卑,遲早會被孤立!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7旬老夫妻照顧31歲腦萎縮女兒十幾年,擔心死後女兒沒人照顧
    對於父母來說,子女永遠是最重要的,而且不論子女長到多大,只要他們有困難,父母依舊會毫不猶豫地伸出手來幫助他們。就像我們文中要講到的這對老夫妻,照顧生病的女兒十幾年,如今擔心的仍舊是自己死後沒人照顧女兒。
  • 擔心娃在幼兒園照顧不好自己,家長就多操點心,做好這4點準備
    寶寶初上幼兒園,家長一定會非常擔心,儘管人不在學校,但一顆心想必早就飛到寶寶的班裡去了。這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是寶寶第一次脫離家長的照顧,而且還要融入集體,家長擔心寶寶不適應,擔心他的安全,是完全合理的。
  • 在學校成績越優秀的孩子,將來越需要擔心
    我特地讓他進可以直升大學的一貫制學校,他卻說:「要念計算機不能待在日本」,不願去念附屬高中,自己找了一間美國的住宿制高中,選擇去留學。之後進了一所名校的計算機工程學系,他又說沒東西可學了,決定輟學。長男創希也一樣,原以為他會朝自己喜愛的化學之路前行,但同樣也在大學時突然轉換跑道,最後也沒有畢業。
  • 媽媽是此3生肖,生的孩子從小智商高,將來成大器,家大財多
    所以她們所生的孩子一般性格都十分堅強,也很能吃苦受累,腦子也十分聰明。如果生的是男孩的話,那麼他們將來很會賺錢,不用費多大勁就能成為大老闆,讓父母臉上都有光;如果生的是女孩的話,那麼她們的福氣也會像媽媽一樣好,就算是嫁的男人不是很富裕,也能憑藉自己的好運勢旺夫,將來發財致富也很榮譽。總之,屬羊女的孩子將來不僅人脈很廣,工作上的業績也一直非常亮眼,能夠在貴人的指點下飛黃騰達。
  • "你將來怎麼辦"!家長過度擔心孩子未來,教育焦慮在作怪
    &34;女兒拿著我的手機已經玩了數個小時,我便示意她看會書,放鬆神經。他不停搖頭,&34;不知為何,腦海中突然浮現出她將來失敗的樣子。我立刻奪過手機,催促她看書。孩子卻一副&34;的模樣,為何很多家長會對他們前途如此擔心呢?
  • 孩子這4個部位「突出」,長大比同齡人高一大截,父母不用太擔心
    文/麗麗育兒達人很多家長都很在意自己孩子的身高,所以在當初選配偶的時候,就希望自己的另一半能個字高點,這樣以後就不用擔心下一代的身高問題了。畢竟身高有時候還是很影響一個人的生活的。所以除了遺傳因素外,很多父母在孩子出生後,就想抓住一切機會讓自己的孩子長高點,但是結果發現並沒有什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