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禹州的一所雙語學校門口,有數十名家長聚集,想向校方討要說法。據家長介紹,該校學費年年都在漲,一漲就500,但設施卻始終跟不上。不僅40名學生睡大通鋪,擁擠在一間30平的宿舍裡,而且到了冬天洗澡都成問題,連個熱水都見不著,孩子只能洗涼水。
同時,家長還表示,疫情期間,學生並未在校學習食宿,學校理應退還多餘的學費。而校方尚未對漲學費和設施差這兩個問題給出交代,如今又提出提前交學費的要求,自然惹怒了家長。
面對數十名家長的集體聲討,學校總算正面回應了此事。負責人承認,學校住宿條件有待改進,並承諾會公布收費明細,對多收的錢款予以退還,至於提前交學費要求,學校表示也已取消。
學校,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均需樹立教書育人、服務學子的理念。如若一心只想著掙錢謀利,則明顯違背了學校公益的屬性。如今,不少私立學校,憑著自主營收的優勢,只顧收費,卻遺忘了服務。且不說教學水平,就連學生的基本生活都無法保障,看著不免讓人心寒。
其實,家長多花錢送孩子到私立學校,無非是想給孩子更好的條件。如果學校的「硬體」「軟體」都無法與家長的期待相匹配,遲早是被拋棄的命運。收著比公立學校高出數倍的學費,卻提供比公立學校還差之千裡的學習生活條件,試想下這樣的私立學校,怎能夠擁有好口碑?又憑什麼讓家長選擇它?
因而,作為學校,應該擔負起學校應負的職責,給予學生儘量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公益前置,盈利退後,如此,方能為其後續的長足發展樹立口碑,奠定基礎。
而學生家長在給孩子擇取學校的時候,切莫盲目跟風,有時候並不是貴的就好。在選定學校之前,需綜合評估學校的師資力量、教育方式、設備硬體、生活環境、食宿條件等各方面因素。
既要讓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也要讓孩子擁有相對能接受的生活條件。因為生活與學習本身就是相輔相成,難以隔開的。如果孩子食不知味、睡不安穩,連洗澡都成問題,如何更好地集中精力學習?
因而,學校能否保障孩子基本的生活條件,也是極其重要的考慮因素。家長們千萬不要被分數、升學之類的「廣告」給迷惑,而把孩子置於火坑中煎熬。
雖不知涉事學校的優勢在哪,但其劣勢已然眾所周知。家長們面對如此「服務差」的學校,是擁有最終選擇權的,而這選擇權也是其跟學校叫板及維權的底氣。
疫情期間,40名學生擠在一間宿舍,既有校方的不負責任,也有監管的疏忽。相關部門既要保障當地教育系統的有效運轉,也需要為孩子們安全健康的校園生活保駕護航。若等問題出現,才反應遲鈍進行整治,那便為時已晚。
因此,相關部門需要承擔起監管者的職責。只有這樣,才能讓各所學校在既定的規範內合理運轉,學生的權益才能得到切實有效的保障。
社會教育體系中,重要的構成因素包括學校、學生和相關部門,唯有讓每個要素都能健康有效地運轉,國家的教育系統才能日益完善。
學校與學生,本身就是互生共贏的關係。學校服務於學生的學習與成長,學生則以自身的成績與成就,為學校謀口碑、促發展。如若學校目光僅止於營利,那便與學生的利益相背,自然難以保持生命力。
而相關部門,則在其中起到了監管粘合的作用。通過監管,讓學校不負公益性質,盡職盡責地培育莘莘學子,讓學生感激母校的恩情,反哺助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