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學系中國現代文學與文化石靜遠教授
耶魯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學系中國現代文學與文化教授
電郵: jing.tsu@yale.edu
網站: http://eall.yale.edu/people/jing-tsu
石靜遠教授,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博士,耶魯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學系教授。教學面向主要為中國現當代文學/華語語系文學;研究興趣涵蓋離散與華語語系研究、區域研究、比較文學和中國科技史。著作包括Sound and Script in Chinese Diaspora(中國離散境遇裡的聲音和書寫)(哈佛大學出版社,2010)與Failure, Nationalism, and Literature: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ese Identity(失敗、國家主義與文學:中國現代文化認同的建構,1895-1937)(史丹福大學出版社,2005);亦曾主編Global Chinese Literature: Critical Essays(全球華文文學)(與王德威合編,博睿出版社,2010),以及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Modern China, 1880s-1940s(現代中國的科學與技術,1880年代-1940年代)(與Benjamin A. Elman班傑明•艾爾曼合編,博睿出版社,2014)。她因開發跨學科的研究項目而榮獲許多機構的邀約與贊助,包括德國洪堡基金會、美國梅隆基金會、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院,以及史丹福大學行為科學高等研究中心。她目前在普林斯頓大學高等研究院撰寫其最新論著The Alphabetic Mind in Chinese(字母思考模式與華文的遇合),內容將探討中國文字的物質性變革與超越物質基礎的思想革命之間的關係。
英文主題演講
The Strength of Weak Links in the Sinophone System
弱中顯強:華語語繫結構運作中一種特殊的紐帶關係
在華文文學的系統中,作家之間的關係正經歷時間與空間層面上的重組。這個變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原本平行運作的實體被拉近了距離,而系統的變革也可能重新分化在中國境外的流亡群體,動搖其相濡以沫的預設印象。在世界文學的海洋空間裡,親密關係可能帶來不安。已臻全球規模的文學空間被壓縮以後,正為超越或鞏固以國家為認知單位的文學地理打開新的局面。新的內部視野和平臺正逐步開展。它們均熱切希望成為比較實踐的新站點——並也許期冀同時能夠行使權力,啟動或取消業已更新的夥伴關係。眼前的現象可謂史無前例:全球、區域、國家和在地的利益從未如此明顯地同步展演。從在地與區域聯盟的角度出發來處理大規模的文學研究,石靜遠教授的演講闡述這些運作貌似弱勢的處境,以及邊緣如何創建它們自己的邊緣。為了舉例說明一種在世界舞臺上少見的博弈,石教授將臺灣置入一個與香港和澳門所形成的動態的三角關係結構,分析臺灣文學如何在其內部衍生新的邊緣地帶,以及它如何處理這種多元性。一般被辨識為在地或跨域的論述在這樣的視界裡實則共同形塑一種我稱作「文學的綜理會商」的機制。作為一種在語言與文學系統內部去中心化但卻具備創生能力的運行過程,這個機制圍繞語言習得的權益及門檻進行動員,而情感寄託與體制(或曰物質)權力的不同組合在運作中被複製以後形成發展不均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