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駐英大使館】;
駐英國大使劉曉明就當前中英關係舉行網上中外記者會
2020年7月30日,劉曉明大使就當前中英關係在使館舉行網上中外記者會。英國廣播公司(BBC)、天空新聞臺、獨立電視臺、《金融時報》、《每日電訊報》、《泰晤士報》、泰晤士電臺、《衛報》、路透社,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中新社、《中國日報》、《科技日報》、《環球時報》、觀察者網,以及美聯社、彭博社、美國全國廣播公司、今日俄羅斯電視臺、《石英》雜誌、鳳凰衛視資訊臺、《歐洲時報》、《蘇格蘭人報》、《曼徹斯特晚報》等27家中外媒體的30餘名記者參加。英國議會跨黨派中國小組副主席克利夫頓-布朗爵士、議會跨黨派中國小組副主席洛根、議會上院議員戴維森勳爵、48家集團俱樂部主席佩裡、英中貿協榮譽主席沙遜勳爵、沃爾布魯克俱樂部主席帕倫博勳爵、中國英國商會主席毛士真、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中國防務政策專家溫玫雅、皇家三軍防務與安全聯合研究所亞太及中國問題專家溫麗玉等英國政商學界嘉賓出席。韓國、寮國駐英大使,歐盟、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墨西哥、阿根廷、緬甸、巴西、沙特等國駐英外交官,以及香港駐倫敦經濟貿易辦事處處長蘇婉玲等出席。駐英使館通過劉大使社交媒體帳號對記者會進行全程直播。CGTN、路透社、美聯社等亦對記者會進行了直播報導。BBC、天空新聞臺等媒體在各自電視臺和網站進行了廣泛報導。
劉大使在開場白中表示,今年是中英關係開啟「黃金時代」5周年。年初以來,習近平主席與詹森首相兩次通電話,就推進中英關係及兩國共同抗疫達成重要共識。兩國政府各部門認真落實這一重要共識,積極開展多領域合作。中英雙方本應珍惜這一良好勢頭,推動兩國關係向前發展,但令人遺憾和痛心的是,近來,中英關係遭遇一系列困難,面臨嚴峻形勢。人們在問:中英關係怎麼了?原因何在?是中國變了?還是英國變了?我的回答是:中國沒有變,變的是英國。中英關係遭遇困難,責任完全在英方。
劉大使指出,首先,中方堅定奉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沒有變。中國從不幹涉別國的內政,包括英國的內政,也決不允許別國幹涉中國的內政。近期英方卻在涉港和涉疆問題上一再違反這些重要原則,粗暴幹涉香港事務和中國內政,嚴重幹擾香港穩定與繁榮,嚴重毒化中英關係氛圍。
第二,中方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沒有變,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中國的發展壯大只能使世界更和平、更穩定、更繁榮。而英國一些政客,抱守「冷戰思維」,大肆渲染「中國威脅」,將中國視為「敵對國家」,揚言要與中國全面「脫鉤」,甚至叫囂要對中國發動「新冷戰」。
第三,中方認真履行自身國際義務沒有變,始終認真履行自身承擔的國際責任和義務,從未「退群」、「毀約」,從不謀求本國利益優先。中國政府在《聯合聲明》中闡述的對港方針政策是中方單方面政策宣示,既不是對英方的承諾,更不是所謂國際義務,「不履行國際義務」的帽子扣不到中國頭上。反倒是英方不履行國際義務,違背自身承諾,改變BNO政策,暫停與香港引渡協定,擾亂香港人心,幹擾香港國安法實施。
第四,中方致力於發展對英夥伴關係的意願沒有變,始終將英國看做夥伴,致力於發展健康穩定的中英關係。正如王毅國務委員兼外長前天與拉布外交大臣通話時指出的那樣:「對英國而言,中國始終是機遇而不是威脅,是增量而不是減量,是解決方案而不是挑戰。」然而,英方近來對華認知和定位發生重大變化,出現嚴重偏差,究竟是把中國看作機遇、夥伴,還是威脅、對手?是把中國看作友好國家,還是「敵對」或「潛在敵對國家」?英方領導人多次表示要發展平衡、積極、建設性的中英關係。我們聽其言,觀其行。
劉大使表示,中英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二十國集團等國際組織重要成員國,作為具有全球影響的大國,肩負著維護世界和平、促進發展的重要使命。一個健康穩定發展的中英關係,不僅符合中英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繁榮。我們有一千個理由把中英關係搞好,沒有一條理由把中英關係搞壞。
針對如何搞好中英關係,劉大使指出,首先要相互尊重。歷史告訴我們,只要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得到遵守,中英關係就向前發展;反之則遭遇挫折,甚至倒退。中國尊重英國主權,從未做任何幹涉英國內政的事。英方也應以同樣態度對待中方,尊重中國主權,停止幹涉香港事務和中國內政,避免中英關係受到進一步損害。
第二要互利共贏。中英經濟互補性強,利益深度融合,雙方從彼此合作中都獲得了巨大收益,不存在誰更依賴誰、誰多佔誰便宜的問題。英國要打造「全球化英國」,繞不開、離不開中國。與中國「脫鉤」,就是與機遇脫鉤,就是與發展脫鉤,就是與未來脫鉤。
第三要求同存異。70年來,中英本著求同存異的精神,超越意識形態差異,推動中英關係不斷向前發展。今天,中英關係更加豐富、更加深入,不是你輸我贏的「對手關係」,更不是非此即彼的「敵對關係」,而是平等相待、互利共贏的夥伴關係。
劉大使強調,只有擁有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列顛」才是名符其實的「大不列顛」。無論是1950年英國在西方大國中首個承認新中國,1954年與中國建立代辦級外交關係,還是英國選擇加入亞投行、與中國構建面向21世紀全球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英國在關鍵歷史節點,都頂住外部壓力,做出了正確的戰略抉擇。現在,中英關係再次處於關鍵歷史節點。我希望,英國政治家和各界有識之士,認清國際大勢,排除各種幹擾,把握時代潮流,做出符合中英兩國人民根本利益的戰略抉擇。
針對多位記者提到新疆問題,劉大使表示,現在有太多謬論和謊言,可謂「世紀謊言」。一些西方國家利用新疆問題大肆抹黑攻擊中國、幹涉中國內政,英國也難辭其咎。劉大使隨後抽絲剝繭、逐一揭批:
首先,所謂新疆問題根本不是什麼人權、民族、宗教問題,而是反暴恐、反分裂、去極端化問題。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三股勢力」在新疆製造了數千起暴恐案件,造成大量無辜群眾生命和財產損失。面對嚴峻形勢,新疆自治區政府依法打擊暴恐活動,同時重視源頭治理,積極推進去極端化工作。這些措施十分有成效,確保新疆3年多未發生一起恐襲事件,最大限度保障了各族人民的生命權、健康權、發展權等基本權利,得到新疆各族人民廣泛支持和衷心擁護。這些措施為全球反恐事業作出積極貢獻,得到國際社會積極評價。
第二,新疆「教培中心」是預防性反恐和去極端化的有益嘗試和積極探索。這一舉措符合《聯合國全球反恐戰略》等一系列反恐決議的原則和精神,本質上這與英國設立的轉化和脫離項目(DDP)、美國推行的「社區矯正」和法國成立的去極端化中心沒有任何區別。教培中心嚴格貫徹落實中國憲法和法律關於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基本原則,充分保障學員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充分保障學員人身自由;充分保障學員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充分尊重和保護不同民族學員的風俗習慣;充分尊重和保護學員宗教信仰自由。受極端主義思想影響以及有輕微違法犯罪行為的人員參加教培中心培訓,通過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律知識、職業技能教育培訓,去除極端化思想,掌握勞動技能,不僅結業後重返社會,做守法公民,而且自食其力,有了穩定的工作和收入,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第三,在新疆問題上,不能讓謊言與污衊橫行,不能讓傲慢與偏見充斥頭腦,而要用事實與真相說話,用客觀與理性評判。針對西方媒體「廣為流傳」的所謂「維吾爾族人被拘押」、「清真寺遭強拆」、「強制絕育」、「強迫勞動」等四大謊言,劉大使在答問中用大量事實與數據揭示其真面目,並結合所談內容,先後播放了6段反映新疆深受暴恐之害、正常移送服刑人員、清真寺修葺一新、開展職業教育培訓、民眾安居樂業等的視頻,以真實的故事和百姓親身講述,有力駁斥了謠言和無端指責。
劉大使最後表示,當前,新疆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民生不斷改善,文化空前繁榮。新疆各族人民安居樂業,和睦相處,享受著充分的生存權、發展權,宗教信仰自由依法得到保障,正常宗教活動受到法律保護,新疆處於歷史最好發展時期。任何謠言都不能抹殺新疆人權事業發展進步的事實,任何圖謀都不能干擾新疆發展繁榮的進程。希望大家不要聽信反華分子的謠言,不要聽信反華政客的蠱惑。我們敦促英國政府全面客觀看待新疆發展成就,停止在新疆問題上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停止利用新疆問題幹涉中國內政。我們也希望英國媒體摒棄傲慢與偏見,客觀、公正地報導新疆,讓英國民眾了解一個真實的新疆。
劉大使還回答了記者們有關中英關係、中英經貿合作、華為、香港、中美關係等提問。